> 重点推荐 > 楚雄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楚雄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楚雄市辖镇,市府驻地。1950年为楚雄第一区,1959年为鹿城公社,1966年更名红旗镇,1980年复名鹿城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9.8万,彝族占7.1%。广(通)大(理)铁路和320国道、安(宁)楚(雄)公路过境。辖中大街、学桥街、米市街、观象街、环城、东郊、万家坝、中本、河前9个行政村。镇内有商贸、造纸、农机具加工、食品加工、建筑、饮食服务行业,省、州、市属厂矿企业多集中于此。农产以水稻、小麦、蚕豆、烤烟为主。名胜古迹有楚傩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的万家坝古墓群曾出土的铜鼓,距今约2300年以上,是迄今世界上发掘所得铜鼓中最早者。
楚雄市辖镇。1951年为东瓜乡,1961年为鹿城公社东瓜管理区,1962年为金星区东瓜公社,1966年为前进区东瓜乡,1971年成立东瓜镇,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6.5公里。面积128.6平方公里,人口2.5万,其中彝族有926人。广(通)大(理)铁路和安(宁)楚(雄)公路过境。辖东瓜、龙江、龙河、寨子、刘家、兴隆、永兴7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小麦、蚕豆、烤烟为主,产蚕茧、茶叶、桃、杏等。省属199煤田地质队、州属氮肥厂、磷肥厂、柠檬酸厂、机床修造厂、市属林机厂是楚雄的工业区之一。
吕合镇地处楚雄市西大门,距楚雄市区23公里,东邻东瓜镇,南接紫溪镇,西与南华县毗邻,北与牟定县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85.533平方公里,辖吕合、中屯、白土、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647.34亩,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28159人,6581户。

1、行政区划:吕合镇距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鹿城25公理,地处东经101°23′ ,北纬25°09′ ,东邻东瓜镇和紫溪镇,西与南华县毗邻,北与牟定县接壤。国土面积185.533平方公理。吕合镇古为滇西主要驿站,现有楚(雄)牟(定)公路、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高等到级公路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平均海拔1842米,有楚雄州内最大的九龙甸水库和中型西静河水库,是楚雄市城市供水主渠道。吕合镇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干湿分明,全镇土壤以水稻土、冲积土为主,还有紫色土和红壤土。

2002年吕合镇辖吕合、中屯、白土、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全镇年未耕地面积24647.34亩,其中:水田18783亩,占76%,旱地5865亩,占2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86亩。

2、人口民族:2002年未,全镇总户数6581户,总人口28159人,其中:男性14202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13957人,占总人口的49%;农业人口27079人,占总人口的96%;非农业人口1801人,占总人口的4%。辖区内有汉、彝、回、白、苗、佤、傈僳、傣8个民族杂居。汉族有23499人,占83%;彝族有2730人,占9.7%;回族有1632人,占5.7%;其它5个少数民族298人,占1.6%。彝族主要分布在新庄、干田、红武三个村民委员会,回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三个村民委员会,其它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村民委员会。

紫溪镇位于楚雄市首府鹿城镇西郊,镇政府驻地距市府鹿城10千米。东与鹿城镇接壤,南与东华镇相连,西与南华县雨露乡连接,北与吕合镇、东瓜镇毗邻。境内320国道、楚(雄)大(理)高速公路、楚(雄)南(华)一级公路,广(通)大(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方便。

【行政区划】 全镇国土面积243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镇下辖前进、紫溪、冷水、云庆、紫金、母掌、岔河、平掌8个村(社区)123个村(居)民小组。2018年末全镇耕地面积16216亩,其中:水田9904亩,旱地6312亩。

【人口结构】 2018年末全镇总人口15443人,有汉、彝、苗、白、回、傈僳等民族,其中:汉族10042人,占总人口64.97%,主要集中在前进、紫溪、冷水、云庆、紫金等坝区和半山区村(社区)委会;彝族4592人,占总人口的29.71%,主要集中在岔河、平掌、母掌等山区村委会;其他少数民族822人,占总人口的5.32%,分布在紫溪山周围的高山地区。

【地理环境】 紫溪镇境内地貌西南高,东北低,为浅割波状起伏缓丘盆地和垄状起伏低山丘陵地形。主要河流有属金沙江水系并发源于母掌村委会的马金河和属元江水系并发源于南华县雨露乡的白依河。年平均气温16.5℃,日温差16.8℃,无霜期242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422小时,日平均日照6.6小时。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雨季集中。2018年降水量865毫米左右。境内资源丰富,有铜、铁、砂、石等矿藏资源。辖区共有小(二)型水库23座,大小坝塘412件,年末蓄水697.09万立方米,小水窖(池)2634个,可灌溉面积1.39万余亩,水利化程度达75%。全镇拥有云南松、山茶、金银花及猫头鹰、穿山甲等珍稀动植物资源,林地面积313158亩,森林覆盖率84.34%,林木绿化率86.84%。

【经济发展】 2018年末,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30%;完成公共预算收入2146万元,增长2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7亿元,增长20.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8元,增长7.08%。全年共培育发展市场主体58户,完成净增任务数50户的116%,全镇现有各类市场主体665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11户、企业12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1户,注册资金10918万元,从业人数1446人;新纳入拟达规工业企业1家、拟达限企业2家。粮食总产量达1144.50万公斤,0完成下达任务数。种植小春农作物2.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2万亩,总产量328.60万公斤;经济作物0.93万亩,总产值2475.50万元;种植大春农作物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75万亩,总产量945万公斤,种植经济作物6730亩,总产值5060万元。0完成35万公斤烟叶生产收购任务,超额完成烟叶税。全年新增规模养殖户25户,全年出栏生猪20789头,牛2149头,羊5668只,家禽126577羽,实现畜牧产值7883万元。种植中药材1100亩,总产值116.65万元,种植魔芋2700亩,总产值1683万元,种植鲜食水果8300亩,总产值1374万元,种植核桃4.52万亩,总产值429万元。紫溪镇以特色林果产业为依托,聚力提升“七彩紫溪、四季果乡”品牌,着力打造“春赏桃花、夏采樱桃、秋尝野菌、冬摘桃子”的乡村休闲旅游地。紫溪一年四季果蔬飘香,紫溪冬桃、樱桃、红梨成为紫溪“三宝”,味道鲜美、甜脆可口,“胡宗箐”山药、百合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广泛青睐。2018年全镇共有特色林果6.7万余亩,实现产值3089.93万元,年内成功举办“樱桃节”、“冬桃节”等节庆活动,实现特色林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紫溪镇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溪山,是楚雄市主要旅游景区之一。以紫溪彝村为主线,推进岔河板凳山彝族原生态风俗风貌展示基地建设和提升冷水百草花苗族特色旅游村寨精品打造,有效把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全面打响紫溪乡村旅游民族特色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8年,全镇乡村旅游共接待2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514.86万元。

【社会事业】 紫溪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守牢“控掇保学”底线,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卫生及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管服机制,落实计生家庭奖励50多万元。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确保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基层医疗服务,2018年卫生院医疗收入突破100万元,减免新农合资金82.19万元。民政社保工作稳步开展。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02.07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16人次,发放资金31.42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3.30万元,发放优抚定补资金5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17人,发放救灾粮19.50吨,被子200床,衣服180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01人,参保率98%;完成新农保新参保93人,续保7105人,续保率达96%以上。兑付支农惠农补贴3513户3.19万亩219.09万元。

东华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4公里,是楚雄市粮烟、畜牧主产区,省、州、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素有“粮烟重镇”、“鱼米之乡”、“文化粮仓”、“花灯之乡”、“美食乡镇”等美誉,是全国3,675个全国重点镇之一。

【经济发展】201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0.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8%;完成招商引资5.07亿元,比上年增长55.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8%。

【社会事业】2018年在落实好“八大专项行动”的基础之上,抓好普惠政策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各办学点办学设施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定指标,为学校后续发展增添动力。教育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有94人中考成绩达到楚雄市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位居楚雄市坝区8所初级中学第3名;小学六年级参加全市统测,数学学科质量位居全市小学第一名,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质量位居全市坝区小学第一名;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取得新突破,行政村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科普惠农兴村“五个一”工程有序开展,科普示范村镇创建持续巩固,基层科普网络不断完善,科技培训更加广泛,群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加强。基层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非遗传承保护稳步推进,宜茨文昌宫修缮加固项目全面实施,“花灯之乡”的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100%; 226名慢性病的患者进行了签约,签约率100%;医疗兜底救治进展率100%。不断推动中彝医诊疗理疗向基层延伸,建成路上村、莲华、本东三个村级中彝医服务室;投资近100万元推进达苴村卫生室建设。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镇养老保险参保率97%,已领保人数4170人,共发放养老金482.2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参合率96%,报销减免比例明显提高。全镇共有14651户78178人次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支付减免费用1410.7万元,享受大病保险减免费用42.7万元。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养老事业费30.34万元;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加,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共发放救灾大米22吨,棉被240床。残疾人工作扎实开展,为733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 47.27万元;为399名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97万元;为33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万元;为7名考入大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2.7万元;为42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救治手术,为84名残疾人配置了各类辅助器具。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深入人心,发放计划生育奖励资金108.38万元。

【地理环境】东华镇位于东经101°21′29″至101°31′34″、北纬24°26′36″至25°01′16″之间,地处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4公里,东与子午镇接壤,南与大地基乡交界,西与大过口乡相连,北与鹿城、紫溪镇毗邻。东华镇位于楚雄市中部,坐落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紫溪山南麓,境内地势东北低、西南高。东北部为对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土壤多为冲积和坡积形成的砂质红壤土,酸碱度为偏酸性,土层较深厚,砂粒适中,耕作性良好;西南部山区群山均属哀牢山系东麓支干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属高山峡谷区,山岭绵延叠荡,沟壑纵横交织,土壤多为紫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酸碱度为中性或略偏酸,土层浅,常夹有半风化碎石,森林资源丰富,林下可开发资源种类较多,草场广阔,海拔较高的山峰有松子房、祭天山、大蛇腰梁子、瓦坡里山等,松子房山海拔2540米,为境内最高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831毫米,年平均日照2422小时,平均降霜期96天,自然灾害主要有霜冻、洪涝、冰雹、风灾等。

【人口结构】2018年末,全镇有8958户居民,总人口30127人。其中:农业人口23317人,占总人口的77.40%;非农业人口6810人,占22.60%。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回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934人,占总人口的23.02%;少数民族中彝族6754人,占总人口的22.42%,主要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

【行政区划】东华镇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343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448平方公里。

子午镇地处楚雄市东南方,地跨东经101度23分17秒至101度36分17秒,北纬24度46分24秒至24度58分4秒之间,东邻鹿城,南界双柏妥甸,西接东华、大地基,国土面积361.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子午街,距彝州首府鹿城25千米,省道226线、元双公路穿境而过。

【行政区划】 2018年末辖子午、法邑、以口、罗只碑、袁家、杞木、打苴、鹿宜、云龙、曙光、挖铜、旧关、邑舍13个村民委员会,192个自然村,213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总面积3042.8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08.5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6.01 %;旱地1034.3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3.99%。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镇总户数10245户,总人口34488人,其中农业人口30135人,占总人口的87.38%,非农业人口4353人,占总人口的12.62%。镇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白族等民族,汉族人口30464人,占总人口的88.33% ,少数民族人口3957人,占总人口的11.47%,其中彝族3306人,占总人口的9.59% ;苗族340人,占总人口的0.99% ;白族154人,占总人口的0.45% ;回族59人,占总人口的0.17%。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坝结合部的打苴、邑舍、挖铜、旧关等村民委员会。

【自然概貌】 子午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地形以盆地为主,子午、法邑、以口、罗只碑、袁家、云龙6个村委会地处子午坝子,地势相对平坦。杞木、打苴、鹿宜、曙光、挖铜、旧关、邑舍7个村委会地处山坝结合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云龙村委会乌龙寺村民小组,海拔2390米,最低海拔旧关村委会岔河村民小组,海拔1020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1860米。子午镇境内水系发育,河流密布,溪沟纵横,主要水系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源头水系,子午小河是镇内主要河流,流经云龙、子午等9个行政村,于袁家村委会下马房流入楚雄青龙河,沿途有瓦窑河、杞木河、以口小河等6条较大的支流汇入,属金沙江上游水系;其它河流主要有滴水箐小河、打苴小河、邑舍小河及白依河等4条支流,属红河水系、礼舍江上游支流。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7.4%,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

【资源特产】 历史悠久的子午镇,土地肥沃,素有“骠川坝子”、“南安古镇”、“粮烟基地”、“花灯之乡”的美誉。盛产水稻、烤烟,是全省国家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之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主要有沙、石、褐铁矿,镇内根艺制作、云龙酱油、龙顶山泉、揽绿山泉饮品等享誉州内外。

苍岭镇位于楚雄市东部,距州府鹿城18千米,东与禄丰县交界,南与鹿城镇相连,西与东瓜镇接壤,北与牟定县毗邻,东西横距24千米,南北纵距15千米。是楚雄市东部交通要道交汇点,境内交通便利,安(宁)楚(雄)高速公路、楚南一级公路、320国道、广(通)楚(雄)公路、广(通)大(理)铁路穿境而过,广大铁路复线正在建设中。

【行政区划】苍岭镇辖西云、云甸、黄草、苍岭、李家、智明、竹园、石涧8个村民委员会,有166个村民小组,198个自然村。全镇国土面积344.484平方千米,共有耕地43069亩,其中:水田3261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7%;旱地10458亩,占24.3%。

【人口民族】 2017年,苍岭镇总户数8538户,总人口32417人。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回、苗、白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509人。

【自然概貌】苍岭镇全境地势中南部高,东北西部低,呈波状起伏,多丘陵盆地。境内山脉西云、云甸、饱满街一片东西走向,腰站街一片呈南北走向。全镇最高点在西云平掌山,海拔2244米,最低点在云甸彭家庄,海拔1560米,平均海拔179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820米。河流分属金沙江、元江水系,饱满街和腰站街坝子属金沙江水系,云甸和西云属元江水系。辖区内龙川江过境6千米,溪流小河密布,有小㈠型水库4座,小㈡型水库33座,小坝塘684个,全镇水利灌溉条件良好。

【气候特点】苍岭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垂直变化,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干湿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15.2℃,平均降雨量900毫米。

【地方物产】苍岭镇境内矿藏主要有沙、石。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土、冲积土四个土类。全镇共有林地36.2万亩,其中公益林15.48万亩,商品林20.72万亩,森林覆盖率71.3%。森林资源丰富,有樟木、香果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云南松大面积分布,野生菌品种繁多,有一定数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苍岭镇盛产水稻、烤烟、玉米、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是楚雄市的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米基地,被誉为“滇中米粮仓”,饱满街大米在楚雄州享有盛誉;全镇为山坝区结合地区,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多种作物生长,适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苍岭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花卉、蔬菜、葡萄、香葱、中草药、食用菌、鲜食水果等优势种植产业和生猪、黑山羊、肉牛养殖等重点养殖业。

【旅游资源】苍岭镇黄草元吉屯存有数量众多的恐龙足印化石,其中蜥脚恐龙足印数量居全国之首。西云团山布里塔庙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彝族土主庙。前马房美丽宜居示范村已经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示范村,成为楚雄市民钓鱼休闲,餐饮娱乐的好去处,成为苍岭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带头村。

三街镇位于楚雄市西部,距市府鹿城100千米,地处东经10058′23″~10109′47″,北纬2455′00″~2506′20″之间,东与楚雄市大过口乡交界,西与楚雄市八角镇、树苴乡相连,南与楚雄市中山镇接壤,北与南华县一街乡毗邻。

【行政区划】 三街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下辖三街、多衣树、上新房、力戈、土墙、天生坝、蚂蝗箐、背阴、普嘎、酒簸、黑泥11个行政村, 238个村民小组、306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苗、白、回等多个民族。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21100亩,其中:水田2200亩,旱地18900亩。有效灌溉面积18577亩,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5亩;林地217311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5136亩,省级公益林72010亩。全镇有42个党总支(支部),897名党员。

【人口民族】2018年末,全镇共有居民6779户,比上年减少48户,减少1.6%;总人口24008人,比上年减少24人,增长-0.1%。其中:男12165人,女11843人,农业人口22322人,非农业人口1686人。境内居住着彝、汉、白、回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324人,占总人口的51.3%。

【资源特产】 三街镇煤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00℃,年平均降雨量800.00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主要土壤为红壤、黄棕壤等。主要野生动物有白鹇、猴子、麂子、野兔、野鸡、猫头鹰、斑鸠、画眉等。主要植物有云南松、高山栎、山茶花、马缨花、杨梅、竹子等。野生食用菌有松茸、香菌、木耳、鸡枞、牛肝菌等。地方特产有核桃、松子、黑山羊、山猪火腿、土蜂蜜、土鸡蛋等。

【旅游资源】三街历史文化厚重,是一个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历史古镇,曾是楚雄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为八哨联合政府驻地,称前安乡;1951年为楚雄第六区;1959年成立三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代表性建筑物有三街烈士陵园、唐家大院、集镇老街古典建筑等,可开发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境内锁水阁、石照壁、三尖山自然景观独特,历史传说动人,较适宜开发生态、探险、彝族文化旅游。

八角镇位于楚雄市西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哀牢山北麓、“三女找太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三尖山山麓,东临中山镇,南部与南华县马街镇隔江相望,西接树苴乡,北连三街镇,被“一江两河”(礼舍江、三街河、五街河)环抱,距市府鹿城143公里。

【行政区划】全镇辖八角、大麦地、洒洲、法古苴、庄房、必达、扎郎7个村民委员会,180个村民小组,226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145平方千米,全镇共有基层党组织27个,其中村党总支7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14个,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2个,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661名。

【人口民族】2018年末,全镇有4656户,16506人,人口密度114人/平方公里,女性人口8089人,乡村人口16087人,占97.4%,城镇人口419人,占2.6%。境内居住着彝、回、白、苗、傣等少数民族,其中:汉族9575人,占总人口的58%;彝族6350人,占总人口的38.5%;回族523人,占总人口的3.1%。

【气候特点】八角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海拔小亮山2736米,最低海拔象鼻岭(礼舍江)900米,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镇域内分布喀斯特地形及高山原始森林等多种地貌,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镇政府驻地葫芦山海拔为2020米,年均温度为15.6℃,年平均降雨量931毫米,气候宜人。

【资源特产】总耕地面积16823亩,其中:旱地1551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24%;水田130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6%,人均耕地1.02亩。主要种植烤烟、玉米、小麦等作物。有林地17.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2%。八角镇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65.3%,林木生态绿化率达76.4%,有林地17万亩,盛产松籽、腊鹅、火腿、山药、青豌豆、土鸡、黑山羊、山鸡纵、重楼、当归、党参等土特产品。

中山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东与大过口乡接壤,南与新村镇相连,西与西舍路镇及南华县马街镇毗邻,北接三街镇。地处楚雄市山区乡镇中心,距市府鹿城121千米。

2019年6月底,全镇共有住户7200户,人口24443人,其中:男性12580人,占总人口的51.5%,女性11863人,占总人口的48.5%;农业人口23631人,占总人口的96.7%,非农业人口812人,占总人口的3.3%;汉族18032人,彝族5851人,白族、瑶族、苗族、回族、哈尼族、壮族等少数民族56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2%。

新村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09公里,东与大地基乡相邻,西与西舍路镇、中山镇交界,北与大过口乡接壤,南与双柏县鄂嘉镇隔江相望。境内海拔在679米至2396米,年平均气温15至22摄氏度,气候温暖湿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5.7%,境内有“金、银、铜、铁、煤、铅锌”等矿藏。2018年全镇国土总面积355.03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178个村民小组,222个自然村,2018年共有4037户居民户14718人,其中:汉族10253人,占总人口的69.6%;彝族4440人,占总人口的30.17%。2018年共有基层党组织58个,其中党委1个,村党总支8个,机关站所党支部4个,青年党支部1个,“两新”组织党支部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40个,共有党员781人,农村党员721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60人。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西叉村2017年已脱贫出列、洒树咪村计划2019年脱贫出列),贫困自然村96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3户1894人,现已累计脱贫369户1474人,未脱贫114户420人。计划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
西舍路镇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市西南角,哀牢山腹地,礼舍江南岸,距市府鹿城187公里,行政区东与中山、新村二镇隔江相望,西与景东市毗邻,南与双柏市接壤,北与南华县相邻,是连接两州四县(市)的咽喉要地。境内最高海拔2916米(小越坟山),最低海拔(龙岗大河边)691米。

【行政区划】西舍路镇国土面积380.544平方千米,其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4平方千米。辖西舍路、达诺、清水河、安乐甸、保甸、闸上、下岔河、朵苴、德波苴、新华、龙岗11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584个自然村。2016年,全镇耕地面积20418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806亩,旱地16612。

【气候特点】西舍路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山高坡陡箐深,地形复杂,境内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由礼舍江河谷的20℃降至哀牢山顶的10.5℃,年平均蒸发量2677.4毫米,日照2518.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阴雨连绵,年平均霜期120天。

【资源特产】西舍路镇地处哀牢山腹地,属哀牢山系,地势呈由北向南骤高之势,东西最大横距17.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5千米。境内山峰林立,河流纵横,溪间交错,整个地域属于元江水系,礼社江由西向东从边境流过,不管河、嘎么河、滴水河、小村河、板桥河、炒豆河、保甸河、鲁拉河、洋火塘河等河流,水流量大、落差大,可开发利用性强,垂直立体气候显著,植被分带明显,森林覆盖率为76%。物产丰富,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水资源、金矿、铅锌矿、煤矿、铁矿、铜矿等,特产主要有:野生古树茶、野生大红菌、有机核桃、红花椒、青花椒、火龙果、芒果等。

【文化旅游资源】西舍路镇境内有50.4万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秀美的董家坝水库、琵琶箐水库、板桥河、王彩故居等是旅游的好去处。每年春节、火把节是西舍路镇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全镇人民自发组织形成以物资交流、打陀螺、磨担秋等娱乐文化活动为一体娱乐活动,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构成了特有民间文化资源。

【人口民族】2018年,全镇有5673户19534人,其中农业人口17489人,占总人口的89.5%,有汉、彝、回、白、瑶、拉祜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357人,占总人口数的47.9%。

【经济状况】2018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增长12%;招商引资2.47亿元,增长21.7%;财政自收收入710万元,增长26.3%;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向上争资135万元;粮食总产量986万公斤;烤烟总产量38万公斤,产值1273万元。

树苴乡位于楚雄市西北部,距市府鹿城145千米,北与南华县红土坡镇、一街乡接壤,南与八角镇毗邻,东与三街镇相连。地跨东经100°53′~100°0′,北纬24°54′~25°06′之间,东西橫距9.5千米,南北纵距21千米。全乡有国土面积13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树苴,彝语地名。树:野鸡(雉鸡);苴:小。意即小野鸡。早先,此地野鸡较多,树苴乡人民政府驻地树苴村故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隶属楚雄县哨区八哨后河;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八哨为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六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后义乡;1949年5月属区联政府,称后义分区政府;1950年1月改为后义乡,10月属五区;1952年属三街区;1958年10月属三街公社;1961年9月改三街区;1966年10月属三街公社划归南华县辖;1967年3月三街公社划回楚雄县辖;1972年8月从三街公社划出树苴(分为树苴、营盘山、二街、九街、迤能5个大队),从大麦地公社划出法古么、西马郎2个大队设树苴公社;1982年树苴公社辖树苴、二街、九街、迤能、营盘山、西马郎、法古么7个个大队;1984年4月改为树苴区辖7个乡;1988年2月改为树苴乡辖7个村公所;2000年村公所改称村民委员会、合作社改村民小组至今。

全乡境内多为山地,村落分散在三尖山、打挂山、梳头山、五街河等高山和河谷中,山脉纵横交错,沟箐网织其间。气候多样,地形地貌复杂,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雨量880毫米。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200米。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灰石。

2018年末,全乡总户数4742户,总人口18031人,其中:农业人口17459人,女性8815人,汉族11107人,少数民族6934人(彝族6262人、回族617人、白族18人、苗族6人、傈僳族16人、壮族3人、傣族3人、怒族1人、景颇族3人、哈尼族1人、黎族1人、佤族3人)。

树苴乡辖二街、九街、迤能、树苴、法古么、营盘山、西马郎7个村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小组,229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17813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17313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全乡下设60个党总支、支部(其中包括7个村党总支、3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4个机关事业党支部、10个非公党支部和1个驻楚流动党员党支部),共有党员621名。

大过口乡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市政府驻地鹿城123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40.411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206个村民小组、345个自然村,总户数4622户,总人口16250人,其中:彝族人口14600人,占总人口的90%。2018年1-11月,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81亿元,占任务数3.332亿元的84.27%;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3.63元,占任务数11580.8元的82.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72万元,占任务数2.5亿元的94.7%;完成招商引资20340万元,占任务数2.03亿元的100.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8.45万元,占任务数524万元的72.2%;完成向上争资272万元,占任务数220万元的123.63%;培育新型市场主体86户,占市级下达任务数35户的245%。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四次、州委九届三次、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乡党委“抓班子、带队伍,抓作风、提素质,抓脱贫、奔小康”工作要求,围绕“突出‘一核’、培强‘两带’、布局‘三线’、培育‘四组团’、打造‘五基地’”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市、州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统领,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建设小康彝乡、生态彝乡、宜居彝乡、魅力彝乡。

2014年以来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其中:2016年经各级考核验收退出4个,2018年计划退出1个(大益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44户5594人(2018年度动态管理人员增减之后为1344户5628人),贫困发生率达34.47%,其中因病致贫114户472人、因学致贫13户57人、因残致贫25户94人、其它原因致贫1192户4971人;2018年度动态管理脱贫出列40户144人,全乡累计脱贫1321户5512人,现有未脱贫户23户8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1%。

楚雄市辖乡。1958年称中邑舍公社,1987年12月将中邑舍区分为宜茨区和大地基区,1988年设大地基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41.9公里。面积338.8平方公里,人口1万,彝族占总人口的23.5%。有公路通市府驻地鹿城。辖中邑舍、大地基、水览槽、者力、腊脚5个行政村。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为主,经济林有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