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靖安乡是昭阳区最北部的一个二半山区多民族贫困乡。位于大关、永善、昭阳区三县(区)结合部,东经103。45’,北纬27。48’。国道“213”线二级公路、昭永公路途经靖安集镇(小堡子),距昭通市城区28公里,距大关县城39公里,距永善县城区67公里,是进川入滇的交通要道。全乡有国土面积176.08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33个自然村,215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回、彝、苗、柯尔克孜5种民族,总人口37088人。其中农业人口36237人,占总人口98%;汉族30895人,回族3618人,彝族1793人,苗族769人,柯尔克孜13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39044亩(基本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1.05亩,森林覆盖率34.08%。地势呈“V”字型,东西高,中部低,最高海拔3198.4米,最低海拔1844米,常年平均气温15.2。C,常年降雨量为900mm,无霜期220天。夏秋阴雨多,雾气大,冬春干旱。属于低纬高海拔冷凉区,立体农业气候十分明显,昼夜温差大。储藏有无烟煤、铅锌、铜等矿。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43.5吨,人均有粮317公斤。经济总收入3187.8万元,人均收入879.7元。比2003年的经济总收入2772.3万元,增加了415.5元,2003年的人均收入772元增加了107.7元,增幅为13.95%。小堡子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十”字形主街道两条,占地面积163.9亩。月赶集15次,赶集日人数达1.6万人以上,人流量大,贸易往来频繁。二、主要特产:马铃薯、玉米、水稻、荞子。。 |
翠华镇位于大关县境南部,总面积92.39平方公里,东接青龙乡、天星镇,南靠玉碗镇,西连黄葛乡、悦乐乡,北邻黄葛乡,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民初年,翠华镇为本城乡(辖今黄葛永康行政村),国民30年(1941)改为笔山镇,1950年4月改为城关镇(属小乡级机构),与今上高桥乡青龙乡、玉碗镇合划为大关县第一区。1981年10月升为区级机构,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1982年12月改称翠华镇,1988年将原翠华区的5个小乡划归翠华镇。1993年,全镇辖笔山、翠屏、金海、金坪、雄魁、田坝、联合7个办事处,村改委后,原笔山街道办事处化分为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他办事处更名为村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26868人(其中:农业人口16929人,非农业人口9939人),耕地总面积816公顷,退耕还林面积9760亩,森林覆盖率达18%,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166.91万元。辖区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中国瀑布之乡”国家2-黄连河风景名胜区,见证大关历史的灵官岩石刻、龙洞石刻,还有大关十景中的“笔架朝辉”、“翠屏晚照”等自然景观。
翠华镇是县城所在地,是大关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连接南北,镇村公路50余公里,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境内商贸繁荣,城市功能健全,建有休闲广场、体育广场等大型娱乐场所,宾馆、饭店、歌舞厅、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经营场所众多,商品齐全,服务周到,是休闲购物的好去处。近年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发房地产资源,房产业、建筑业十分活跃。 水利资源:辖区内的水利资源丰富,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目前灵官岩、黄家坳、黄沙岩等三个水电站正在建设中。 生物资源和煤矿资源:镇境内有一定数量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筇竹可开发,翠屏山南有稀有珙桐树(俗称鸽子花),有久负盛的翠华贡茶;联合村民委员会硝洞湾村民小组有储量可观的煤矿资源,有待进一步勘探、开发。 卫生及教育事业:镇境内有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镇属卫生院1个,医生2名,6个村民委员会有卫生室,医务人员11人。全镇初级中学一所,教职工55人,其中教师45人,学生860人,入学率98%;中心校一个,下辖村完小、单小14所,有教师143人,学生2230人,入学率98.4%。 |
玉碗镇地处大关县南端,东与青龙乡接壤,南和昭阳区盘河乡接界,西与上高桥毗邻,国土面积97.8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275亩。镇人民政府驻地新村,距大关县城10公里。镇内最低海拔1050米,最高海拔2785米,四季分明,呈立体气候。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度,年日照时数1020小时左右,镇内高山地区年积雪2至3个月。玉碗街古为关城南端门户,民国初年玉碗乡为图乐乡、本城乡部分辖地,民国30年(1941)改为玉碗乡(辖今上高桥乡部分,不含今石灰村委会)1950年4月与今翠华镇、青龙乡、上高桥乡合划为大关县第一区,1988年从原翠华区划出4个小乡新建玉碗乡。1993年,全乡辖石灰、玉碗、老街、出水、火地5个村。2002年撤乡建镇后,全镇辖石灰、玉碗、老街、出水、火地村委会,人口14263人,其中农业人口13848人,有劳动力6619人。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外出务工等。玉碗镇地方生产总值2167万元,粮食总产量447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56元,人均有粮320公斤。 教育: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21所,其中完小8所,单小6所,一师一校校点7所。中学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618人,教职工25人,教师合格率96%。小学教学班92个,在校学生1807人,教职工85人,教师合格率94.1%,全镇现有7至12周岁适龄儿童1475人,入学1452人,入学率98.44%。 卫生:全镇有一个镇级卫生院,有医务人员7人,2个村级卫生所。 交通状况:镇政府驻地新村距大关县城10公里,213国道横穿腹地,境内有盘玉公路、红玉公路等,火地乡村公路已验收合格,全镇通达里程达100公里。 资源: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有煤、铅锌、铁、镁、石灰石、石英砂等,煤炭储量尤其丰富,主要分布在老街、石灰、玉碗,部分解决县内的生产生活用煤,大部销往昭通、宜宾等地。农作物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有一定规模的红薯、魔芋、白芸豆种植,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畜牧养殖业以羊、牛、马、家禽为主。 产业结构状况:玉碗镇地处高寒、边远山区,是典型的农业镇。2004地方总产值21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020万元。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玉碗镇正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大二、三产业尤其是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
位于县境东北部,总面积123.59平方公里,东接盐津县豆沙乡,南与天星镇接壤,西南靠寿山乡,西北连木杆、高桥两乡镇。乡人民政府驻地黄荆坝,地处滇川要道,海拔600米,距县城43公里,距盐津县城35公里,昆(明)水(富)公路穿境而过,是县内东北边沿的重要集镇。民国初年为吉利乡,民国30年(1941)改称白岩乡,后复称吉利乡,1950年4月与今寿山乡合划为大关县第三区,1958年11月与寿山分设,成立吉利人民公社,1959年公社驻地由吉利铺迁黄荆坝,1961年并归寿山区,1962年7月复设吉利区,1970年复名吉利公社,1984年复称吉利区,1988年改为吉利乡,2002年撤乡建镇。全镇辖龙坪、尾甲、鱼田、黄荆、吉利、小寨、回龙、营底8个村委会,全镇人口1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17263人,有彝、苗、白等少数民族1065人,粮食总产量5966吨,人均有粮350公斤。地方生产总值4711万元。 教育状况:全镇有小学29所,小学教师157人,小学在校生1973,入学率达98%,有中学教师42人,初中在校生855人,毛入学率达77.2%,巩固率达96%。 卫生事业: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个,防疫站1个,其中,卫生院有职工14人,村卫生所有医生8名,卫生院下属门诊7个。 交通状况: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穿境而过,全镇目前公路里程60余公里。 矿产资源:全镇有铅锌矿、硫铁矿、煤矿、铜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龙坪村委会硫铁矿预测储量5.7万吨,境内磁铁矿储量丰富,含量高,极具开采价值。 旅游资源:吉利镇由于特殊地理位置,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开五尺道、南方丝绸之路、明清古道,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分布沿线,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境内的主要景点有吉利汉墓、黄荆坝蛮坟、靖-殉难地及的吉利铺街、小关溪衬腰岩等处保留较为完整的五尺道遗迹。 工业:镇境内有企业4个,分别为大关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大关县矿业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大关河电力公司铁合金分公司、鸿盛达环保用品厂。全镇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2314万元。 |
一、地理位置及粮经收入 天星镇位于大关县中部,东经103°54′—101°47′、北纬27°44′—27°58′之间,全镇总面积406.47平方公里,是全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东南面与彝良县相邻,西南与翠华镇、寿山乡接壤,北与吉利镇毗邻,最高海拔2560米,最低海拔650米,属温带气候。全镇所辖16个村民委员会4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4142亩(其中水田面积9865亩)。现有14530户68220人,2006年生产总值9050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粮食总产量16900吨,人均有粮272公斤。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6年全镇经济呈现“四增两减一成效”,即特色经济作物、畜牧业、工业经济、固定资产稳中有增,粮食生产、烤烟产业减产减收,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 (一)粮食生产总体减产。2006年粮食生产受干旱灾害、病虫灾害的影响,致使农作物生长缓慢、严重受灾,全年粮食产量16900吨,人均有粮272公斤。 (二)烤烟生产。烤烟生产受干旱灾害和两黑病的袭击,致使全镇烤烟产业减产减收。2006年预计烟叶收购总量实现40万斤,实现产值220万元(含烤烟补助),比2005年减产20万斤,减收110万元。 (三)特色经济作物。生姜2005年产量250亩,产值25万元,2006年扩大种植面积,产量1050吨,增收80万元。水果业2005年产量429吨,2006年预计产量557吨,增128吨,增收39.7万元。 (四)畜牧业健康发展。2006年畜牧业产值实现2274.3万元,比2005年增加304万元;2006三季度全镇大牲畜存栏7325头,出栏760头(匹),羊存栏11397只,出栏3894只,生猪存栏33271头,出栏23599头,出栏家禽53542只,禽蛋产量250.2吨。 (五)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工业产值1739万元,2006年工业产值预计能完成2230万元,比2005年增491万元。? (六) 固定资产投资。 1、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480万元。其中:二号大桥完成投资320万元;田坝小区连接进站公路投入160万元。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1089万元。其中:中心片区开发完成投资240万元;青杠上坝堰完成投25万元;青杠大棚蔬菜基地完成投资52万元;农业开发投入122万元,祥云村千亩良田项目投入650万元。 |
位于县境北部,东北与盐津县中和乡接壤,南与吉利镇相连,西北同永善县细沙、团结乡接界,西南与高桥乡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新街地处盐(津)大(关)永(善)三县边沿结合部,海拔1180米,距县城80公里,213国道临街而过。民国初年为大关乡辖地及绥江县所辖飞洒地——元亨里(今木杆、漂坝、元亨村委会部分),民国30年(1941)建木杆镇(不含今甘顶村委会),民国36年绥江县所辖元亨里划归木杆镇,1950年与今高桥乡合划为大关县第六区,1953年春与高桥分设为第八区,1958年改称木杆人民公社,1961年称木杆区,同年区驻地由老街迁大园子,取名新街,1970年复名木杆公社,1984年又称为木杆区,1988年改为木杆乡。2002年撤乡建镇后为木杆镇,全镇辖木杆、银吉、元亨、漂坝、细沙、甘顶、丁木、向阳8个村委员。全镇国土面积24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360.3亩,占国土面积的18.3%,森林覆盖率48%。2003年全镇人口25236人,其中农业人口25172人,占总人口总数96%;有苗族1644人,占总人口的6.27%。 主要农作物及产量: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魔芋等。粮食产量719万公斤。教育现状:有学校28所,其中完全小学13所,单小15所,普通中学1所,新建学校1所;在校学生4778名,其中中学生1145名;小学生336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2%,巩固率为98.2%。有中学教师56名,小学教师共183人。 卫生现状:全镇有卫生院1所,8个村级卫生室,22名医务人员,30个病床。交通状况:国道213线在木杆境内长52公里,南北贯穿全境,村级公路通路里程达56公里,1999年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少数地方群众自发修通了村、组公路,目前,穿境而过的“大永”通县油路正在建设之中。 资源优势:木杆全境属山地高原气候,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1335毫米。林业资源丰富,有天然筇竹10万亩,分布于全镇1600米以上的地区,年产筇竹笋2000吨,产值达3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矿藏资源有铁矿、硅矿等。 旅游资源: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较高,境内有三江口原始森林,可开发生态旅游。 |
位于县境西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东与翠华镇、黄葛乡接壤,南和上高桥乡相连,西与永善县墨翰乡隔河相望。乡人民政府驻地悦乐场,曾是唐代靖川县城址,海拔1160米,距县城32公里,洒(鱼)墨(翰)公路穿境而过。此地依山面河,梯田层层,气候温和,是县境内较重要的农贸集市之一。民国初年,悦乐乡称礼义乡(辖今黄葛乡洗马溪),民国30年(1941)改为妥河乡,1950年4月与今黄葛乡合划为大关县第二区,1958年与黄葛分开成立悦乐人民公社,1961年并归黄葛区,1962年分设悦乐区,1970年复名悦乐公社,1984年改称悦乐区,1988年改为悦乐乡。全乡辖青林、妥河、悦乐、里底、沙坪、大坪6个村委会,居住着汉、回、彝、苗、傣等民族,总人口22844人,其中农业人口22365,少数民族931人,约占总人口的4%。全乡耕地总面积28065亩,有林地65025亩。2004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2058.79万元。 教育事业:全乡共有中小学29所,其中中学1所,教职工43人,学生743人;小学28所(其中村完小8所,中心校1所)共有教职工123名,学生3710人,入学率为98.02%。卫生事业: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6名,村卫生室6个,乡村医生12人。 交通状况: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全乡6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公里,公里里程达54公里。 资源:悦乐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由滇能集团高桥公司投资建设的四座梯级电站中,有两座共8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站建在悦乐境内;生物资源建设中,悦乐乡是全县竹类无性繁殖实验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硅铁等,分布在大坪及妥河,其中大坪的煤矿较丰富,已进行了前期勘探工作,待引资开采。 旅游资源:乡境内沙坪村委会鱼仲堡村民小组有一南酸枣树,树龄在1200余年左右,树高27.5米,树干直径480厘米,是旅游观光一大风景点,另外,境内还有乐汉岩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发展思路:乡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为重点的整体发展思路,抓机遇、打基础、稳粮烟、强畜林、兴科教、调结构、建设竹乡。抓住在乡境内修电站的机遇,加快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劳动力资源,加强人才内外交流和培训,引进和输出人才;强化两大基础,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基础设施建设..。 |
大关县辖乡。1958年建寿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距县城18公里。面积177.7平方公里,人口2.3万。213国道和昆水公路经此。辖寿山、小河、甘海、中坪、益珠、柑子、元坪7个行政村。农业以玉米、小麦、薯类、烤烟为主。工业以水泥、建筑、食品加工和农具修理为主。秦开“五尺道”穿越乡境,大关脑一带遗迹完好。。 |
位于县境西北部,总面积240.53平方公里,东接木杆、吉利两镇,南靠寿山乡,西北连永善县马楠、团结两乡。乡人民政府驻地高桥街上,海拔1090米,距县城53公里,三面环山,高桥大桥横跨高桥河将街道延伸至北岸, 213国道穿境而过。民国初年属大关乡辖地,民国30年(1941)从大关乡分出称干河乡,1950年4月与今木杆镇合划为大关县第六区,1958年易称高桥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高桥区,1970年复名高桥公社,1984年又称高桥区,1988年改为高桥乡。全乡辖高桥、新开、核桃、甘河、联盟、太华、车来、新场8个村委会,全乡人口22795人,其中农业人口22270人,城镇人口525人。少数民族1812人,占总人口的7.9%,2004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2600余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588.2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100万元。资源状况:主要矿产资源有烟煤、铁矿、铜矿、石英砂和石灰石;主要经济林木有木漆(4000余亩)、板栗(5000余亩)、核桃(7000余亩);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和豆类。教育状况:全乡有学校38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37所,有在校学生4316人(中学547人,小学3769人),有教职工204人(中学547人,小学173人)。卫生事业:全乡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工作人员19人,村级卫生室8所,医务人员16人。工业:高桥乡原有国有冶炼厂(高桥铁厂)1个,水电厂1个,电石厂1个已租赁。吸引外资300余万元,新建铜厂沟煤矿。交通状况: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2公里,全乡公路里程79公里,其中213国道11公里,乡村公里68公里。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本乡水利、矿产等优势资源,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个私企业,在确保粮食增产,烤烟增收的前提下,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科技兴乡战略和右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富民兴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位于大关西南部,东面与玉碗镇接壤,南面与昭阳区相连,西面与永善县隔洒渔河相望,北同黄葛、悦乐乡相毗邻。乡政府驻地处于昭阳区、永善和大关两县一区结合部,距大关县城54公里,昭通市43公里。全乡海拔在1221米至2648米之间,平均海拔为1880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春天迟到,夏季短暂,秋季多灾,且立体气候明显,全年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6℃,平均气温11℃。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雨量约为1100毫米。全乡总面积为104.13平方公里,有耕地18043亩,土壤主要为黄壤和棕壤。主要矿藏是煤和石灰石;森林资源以松、杉、漆、竹、香椿等为主,森林覆盖率为35%;粮食作物以包谷、洋芋为主;旅游资源丰富,青龙洞景观宜人,山险景美、水绿洞幽,红旗小石林怪石嶙峋、姿态万千;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畜牧养殖业以牛、马、羊、生猪为主。2005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1388万元,其中:一产业收入1254.7万元;二产业收入40万元;三产业收入93.3万元,人均纯收入760元。粮食总产量515.2万公斤,人均有粮298公斤。本级财政收入8万元。 全乡辖大寨、红旗、新民、团结、打堡、龙堡6个村民委员会,15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回、汉、彝、苗四种民族。截止2005年底总人口为4371户17668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067户17260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2.5%,其中回族970户4323人;彝族187户,756人;苗族169户,661人,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小学20所,6个年级72个班,97名教师。在校学生2342人,适龄儿童1858人,已入学1822人,入学率为98.06%。有中学1所,教师30人,适龄少年897人,初中毛入学率为95.1%,青壮年文盲率为2.16%。全乡干部职工、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两基”工作对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两基”工作中,2005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村级卫生室6所,医务人员6人。全乡6村均已通车,里程共60余公里,由于维护难度大,路况差、行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