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埔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大埔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据文物考证,古时,湖寮镇中心村原是湖泊。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在湖寮村(今古城)建义招县城,安置来自北方移民,是客家人较早定居的地方。

原居民对后来安居此地的外来户一视同仁,故又有“同仁”别称,“湖寮”与“同仁”之地名从此并存沿用。

清史籍称同仁社。

民国时置同仁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湖寮区(乡、人民公社)。

1961年,县治从茶阳迁回湖寮后仍为人民公社。

1980年10月,分为县辖湖寮公社和湖寮镇。

1983年冬,公社改区。

1985年4月,镇区合并称湖寮镇。

[详细]

明、清时,称晃头沙、清溪社、坪沙社。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境内虎头沙,设置巡检司署。

1949年,为埔北区。

1957年,析出青溪乡。

1958年,并入埔城公社。

1961年,析设埔北公社,同年更名青溪公社。

1983年,改区。

1986年,复改乡。

1993年,建镇。

[详细]

宋代,置三河口盐务于此。

元代,为三河站。

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城,称三河镇城。

自明至清,沿称三河社。

民国后,立为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之。

1958年,建人民公社。

1961年,英雅分立建制。

1978年,另立梓里公社;同时,原湖察所属河腰、密坑划入三河公社。

1983年12月,改公社为区;同时,撤梓里归三河,析河腰、密坑归湖察。

1986年冬,撤区改镇。

[详细]

清代,称银村,属大麻社。

民国时,称银江乡,属大麻区。

1949年,析设银江区。

1958年,并入大麻公社。

1962年,析设银江公社。

1983年,改区。

1986年,复改乡。

1993年建镇。

[详细]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洲坑属桃花社,赤水属大麻社。

清乾隆九年(1744年),三洲坑属古源甲,赤水属大麻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三洲坑(洲田)、赤水统属高陂区管辖。

1952年,从高陂区分出洲瑞区。

1955年5月,改称第六区。

1956年,复称洲瑞区,区址在古野。

1957年1月,撤区并乡称洲瑞乡。

1958年,与古野乡合并设洲瑞公社。

1961年,复改乡。

1993年,建镇。

[详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埔县设8区52乡,光德乡、富澄乡隶属高陂区。

1957年10月,全县设2镇24乡,光德乡、富澄乡合并称为光德乡。

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制,光德乡并入高陂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光德建立人民公社。

1983年,撤公社成立区公所。

1987年,村撤区公所改为光德镇。

[详细]

桃源镇屡易其名,清以前称泥源,后称黎源。

民国十七年(1928年),办治安会,隶高陂区。

以桃源、象墩(今称上墩)合为桃源乡,属古源甲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高陂区管辖。

1957年,立桃源乡。

1958年,归属高陂公社。

1961年,置桃源公社。

1983年,改为区。

1986年冬,改桃源镇。

[详细]

百侯原名白堠,这一名称,最早可见于旧寨里村“蔡仙人圳”水口旁的宋代石刻。

据明、清县志载:原在大产(今大东)所设巡检司署,后曾移驻此。

清朝康熙年间,当地进士杨之徐倡仪改“白堠”为“百侯”,取“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国初年正式采用“百侯”的名字。

民国时期先后置百侯区、梅河区署于此,前者包括今百侯、大东、枫朗、双溪4区域。

1952年,枫朗、双溪另立石云区。

1957年,分立大东乡。

1958年,大东乡又合并人百侯公社;。

1961年,析出大东公社。

至此,百侯自立社、区。

1986年冬,改为镇。

[详细]

明清时,曾设大产巡检司署。

1949年,称大东乡,属侯云区。

1958年,属百侯公社。

1961年,析设大东公社。

1983年,改区。

1986年,改乡。

1993年,建镇。

[详细]

明、清沿称大麻社。

民国时期,设区,包括银江地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之。

1952年,银江独立一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银江复归大麻。

1962年,再度析出独立银江公社。

1978年,以韩江东岸的恭州片另立恭州公社。

1983年,撤公社为区,恭州片地域仍归大麻。

1986年冬,大麻区改镇。

[详细]

宋时,驻兵于此,称枫朗汛。

明、清时称兰沙甲。

民国县志有关于石云亭的记述,故民国开始有“石云”另称。

抗日胜利后,当地建中学,以石云为校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于侯云区,称枫(朗)和(村)乡。

1952年,称石云区。

1957年,撤区分乡,析为枫朗、大埔角两个乡。

1958年6月,枫朗与大埔角合并为枫朗乡。

10月,改设枫朗公社。

1973年5月,枫朗公社析出双溪公社。

1978年3月,又从枫朗公社析出大埔角公社。

1983年,大埔角公社复并入枫朗区。

1986年冬,撤区改镇。

[详细]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茶阳镇设为义招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为万川县。

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大埔县治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治仍在茶阳。

1961年,县治迁回古县城湖察后,县治址遂为茶阳公社社址。

1980年,分设茶阳镇。

1983年12月,改公社为区,茶阳镇、茶阳区同级并立。

1985年上半年,镇区合并,称茶阳镇。

[详细]

民国时期,设高陂区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区人民政府管辖十三乡。

1958年,撤区政府改为公社。

1981年,撤公社改为高陂镇和高陂区。

1985年,镇区合并为高陂镇。

[详细]

明嘉靖时,西河属漳溪、永安二社。

清乾隆则称保安、维新二甲,民国仍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西河区,兼有岩上乡地。

1961年,析出岩上公社。

1978年3月,又析出东塘公社。

1983年11月,撤东塘公社仍归西河区。

1986年冬,撤区改设镇。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