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福泉市凤山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福泉市凤山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凤山镇文昌社区位于凤山镇政府驻地,总人口1236人,124户,党员32名。居民经济来源于经商和发展加工业。辖交通十分便利,306省道川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小城镇建设环境日益显著,是开放建设的商易小区,客车站环城路建设便利完工投入使用。客流量达400于人次。文昌社区目前已成为外来客商交易的集约地,为推动凤山经济社会和全面发展,先后起到了更大的助推作用。

金凤村位于凤山镇政府东北面,距镇政府0.2公里,总人口5329人,1239户,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村寨,有耕地4553亩,其中田2416亩,土2137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农业产业,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及外出务工所获,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常年种植蔬菜3500亩以上,是黔南州“185”助民增收示范工程“1万元”田对所在地,称之为“农业蔬菜生态园”。其自然村寨基本情况如下:

菜园组:共219户890人,共有耕地地830亩,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以上,该组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目前主要以种植作物甘蓝、洋葱、白菜、辣椒、连花白等蔬菜为主,是黔南州“185”助民增收示范工程“1万元”田对所在地,素有蔬菜“五朵金花”之称。包括5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泉心、桥边、和平、小坝、中心,通组道路硬化8.1公里,连户道路硬化4公里。泉兴自然村寨58户232人,耕地185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通组道路硬化2.4公里,连户道路硬化0.8公里。有1个蔬菜批发市场。桥边自然村寨36户144人,耕地115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通组道路硬化1.7公里,连户道路硬化0.8公里。和平自然村寨28户112人,耕地89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通组道路硬化1.6公里,连户道路硬化0.6公里,1个蔬菜批发市场,1个篮球场。小坝自然村寨32户128人,耕地101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通组道路硬化1.7公里,连户道路硬化0.4公里,1个蔬菜批发市场。中心自然村寨85户340人,耕地272亩,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通组道路硬化1.7公里,连户道路硬化1.4公里,1个蔬菜批发市场,14个无公害蔬菜大棚。

灯田一组:共97户485人,有耕地地340亩,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包括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况家庄、岩角寨、坳颈田,通组道路硬化0.2公里。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产业,年产40吨以上,水资源丰富,有小型电站1个(洗布河电站)。况家庄自然村寨36户180人,耕地126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岩角寨自然村寨30户150人,耕地10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坳颈田自然村寨31户155人,耕地108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道路硬化0.2公里,电站1个。

竹王园组:仅包括冒滩1个自然村寨位于凤山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共21户,106人,多数是少数民族。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发展迅速,现景区内已修建1210.7米的景区步行路道、沿河石子步行道930米,从牛角田进竹王园处至河坎主线道已硬化,在河坎处已修简易停车场1个,修改造旧房19户。该组村民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水稻为主,人均纯收入约4000元。

灯田二组:共84户420人,有耕地地294亩,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包括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马蹄坡、代家湾、半坡井,通组道路硬化1.8公里。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产业。马蹄坡自然村寨27户135人,耕地126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代家湾自然村寨26户130人,耕地91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半坡井自然村寨31户155人,耕地108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为主要经济。

冬青组:共210户1050人,共有耕地地735亩,距镇区3.2公里,水资源丰富,冬青河流穿越而过,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该组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栗子为主要产业,包括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桥一、桥二,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正在紧张建设。桥一自然村寨101户505人,耕地353亩,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栗子为主要产业,冬青河流穿越而过。桥二自然村寨109户545人,耕地382亩,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栗子为主要产业,冬青河流穿越而过。

车河组:共85户425人,共有耕地地279亩,距镇区3.3公里,紧邻麻江县碧ㄏ纾煌ū憷试捶岣唬嗪恿鞔┰蕉司渴杖氪�3500元以上,该组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橘子、桔子、水稻为主要产业,包括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小高堡、车河,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正在紧张建设。桥一自然村寨35户175人,耕地122亩,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水稻为主要产业,冬青河流穿越而过。桥二自然村寨50户250人,耕地157亩,主要以种植葡萄、橘子、桔子、水稻主要产业。

李家湾组:共75户375人,共有耕地地225亩,距镇区6.3公里,距320国道1.2公里,与甘巴哨村洋土坪组相连,该组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桔子、水稻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该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烂坝、李家湾。

调坪组:共62户312人,共有耕地地218亩,距镇区1.3公里,该组主要以种植种植葡萄、桔子、水稻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该组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两板凳、野猫洞、老虎冲。

塔边、幸福组、兴民组、大街组位于凤山城镇区内,共406户1266人,共7自然村寨,共有耕地506亩,主要以经商、种植玉米、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羊昌河村:凤山镇羊昌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部,全村总823户3344人,11个村民组,27个自然村寨,土地总面积2812亩。其中田1927亩,土855亩,羊昌河村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农作物,现有苦竹塘电站1座,每年村集体经济积累55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是黔南州“185”助民增收示范工程“8千元”田对所在地,有1个农民文化家园。其自然村寨基本情况如下:

红岩组:红岩组距村委会驻地3.6公里,70户348人,共有耕地208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1.2公里。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红岩、船边。

车边组:车边组距村委会驻地2.6公里,51户256人,共有耕地153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0.8公里,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是车田、龙塘、挡沙。苦竹塘电站坐落龙塘自然村寨。

小寨坡组:小寨坡组距村委会驻地1.6公里,59户298人,共有耕地178亩,该组主要以种植蔬菜、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常年种植蔬菜1500亩,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通水泥道路硬化1.8公里,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是黑塘、小寨坡。

干坝组距村委会驻地1.6公里共155户778人,耕地面积共有620亩,其中田370亩、土250亩;居住着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140人,群众主要以务工(与凤山镇众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常年蔬菜产出2500余吨,粮食生产总产量25余吨,是黔南州“185”助民增收示范工程“8千元”田对所在地。通水泥道路硬化2.8公里,该组有干坝1个自然村寨。

枧井组:枧井组组距村委会驻地1.9公里,共75户280人,耕地面积共有150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0.5公里,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是枧井、冬瓜寨、打田寨。

棉花寨组:棉花寨组距村委会驻地2.9公里,共48户247人,耕地面积共有148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0.8公里,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是棉花寨、青杠林。

羊昌河组:羊昌河组是村委会所在地,共70户348人,耕地面积共有243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3.2公里,1个农民文化家园、1支文化宣传队,米橛醒虿�1个自然村寨

柏秧坪组:柏秧坪组距村委会驻地3.4公里,共129户728人,耕地面积共有454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4.2公里,该组3个自然村寨,分别是上院、下院、旧院、新寨。

波寨组:波寨组距村委会驻地3.5公里,共84户421人,耕地面积共有252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0.3公里,该组4个自然村寨,分别是波寨上、波寨中、波寨下、靛塘边。

腊田坝组:腊田坝组组距村委会驻地1.5公里,共65户324人,耕地面积共有194亩,306省道穿越而过,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0.7公里,该组3个自然村寨,分别是腊田坝、水井湾、石板冲。

杨家庄组:杨家庄距村委会驻地0.5公里,共65户325人,耕地面积共有195亩,群众主要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通组道路全线拉通,水泥道路硬化1.2公里,该组3个自然村寨,分别是杨家庄、围坡、麻合路。

竹王城村位于镇政府东南部,距镇中心驻地2.3公里,12个村民组,32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272户5685人,地域总面积26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属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带,交通便利,306省道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羊老河流流通全村,文化底蕴浓厚,有夜郎竹王城遗址和清代的皋阳桥等。竹王城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业产业,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及外出务工所获,人均纯收入3500元。是黔南州“185”助民增收示范工程“5千元”田对所在地。其自然村寨基本情况如下:

棉花土组:距村委会驻地1.4公里,99户497人,共有地地347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通组公里全面拉通。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向水河、长田坎、上寨、下寨。

小桥组:距村委会驻地1.2公里,102户510人,共有耕地地360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通组公里全面拉通。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湾子寨、苗坟、小桥。

龙洞组:距村委会驻地2.2公里,60户302人,共有耕地181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通组公里全面拉通。水资源丰富,龙洞河的水源起发地。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湾龙洞、猫耳寨。

老羊寨组:距村委会驻地3.2公里,60户720人,共有耕地地32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通组公里全面拉通。水资源丰富,羊老河流经而过。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半坡、老羊寨、四方堡。

羊老组:距村委会驻地3.2公里,127户638人,共有耕地382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交通便利,306省道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羊老河流经本组,文化底蕴浓厚,清代的皋阳桥,羊肠驿站座落于此。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羊老街、柏秧井。

竹王城组:距村委会驻地3.6公里,80户402人,共有耕地241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交通便利,306省道穿境而过,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夜郎竹王城遗址,羊肠驿站座落于此。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桥边、老城、东门口。

双沙组:53户269人,共有耕地地161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辣椒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交通便利,306〉来┚扯8米橛�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双山、林场、苗山。苗山地处深山处,距镇政府6.2公里,距村委会4公里,全自然村寨7户,13人,均属麻疯病人。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贫困自然村寨。

牛角田:114户572人,共有耕地345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2009年实施“深黔”工程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水泥道路硬化8公里、连户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6个垃圾池,呈现一个文明、和谐、亮丽的新农村。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牛角田大寨、枧头寨、尾巴田。

岩角寨:距村委会驻地3.6公里,124户620人,共有耕地372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高坎子、长田坎、马鞍坡。

棉花寨组:距村委会驻地4公里,68户344人,共有耕地206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该组有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挂榜寨、洗布河。

红寨组:距村委会驻地8公里,40户199人,共有耕地120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该组有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红寨、上安春、下安春。

红岩组:距村委会驻地6公里,114户573人,共有耕地120亩,该组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要产业,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通组道路全线拉通,该组有5个自然村寨,分别为河坎、大石板、梯子岩、陡山、棉花山。

兴隆街村位于兴隆乡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020米,全村有9个自然村寨,有8个村民组,总户数为441户,总人口为1872人,总劳动力120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094.5亩,其中田994亩,土1100.5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二00九年人均产粮45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2232元,全村贫困户为124户,教育、卫生事业完善,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18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通讯设施齐全,现已通程控电话、手机、广播电视,8个组全部通水、通电、通路,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很好的资源优势。境内有三个沙石场。旅游资源有以古老而神秘的“板凳舞”、草马舞等节目而闻名。矿产资源有煤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
凉水井村位于兴隆乡西部,与凤山镇、我乡的兴隆街村、葛洞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总面积14.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170米,全村有14个自然村寨,有12个村民组,总户数为624户,总人口为2356人,总劳动力144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全村总耕地面积为3076亩,其中田1226亩,土1850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二00九年人均产粮42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2032元,全村贫困户为287户,教育、卫生事业完善,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2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通讯设施齐全,现已通程控电话、手机、广播电视,12个组全部通电、通路,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很好的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有以花期长、色泽艳丽、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萱花“茶花王”目前在开发之中,矿产资源主要有重晶石、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
葛洞村位于兴隆乡北端,同凯里市炉山镇、福泉市的黎山乡、风山镇相连,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总面积9.4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170米,全村有7个自然村寨,有7个村民组,总户数为362户,总人口为1512人,总劳动力90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543.5亩,其中田462亩,土1081.5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二00九年人均产粮40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1932元,全村贫困户为156户,教育、卫生事业完善,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通讯设施齐全,现已通程控电话、手机、广播电视,7个组全部通水、通电、通路,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很好的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不仅有以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板凳舞”等节目闻名的葛洞民族风情旅游胜地,还有以险峻清幽闻名的团滩河自然风光。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铁、硅、铝矾土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
哲港村位于兴隆乡东南部,同凯里市炉山镇、麻江县、福泉市风山镇相连,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226米,全村有13个自然村寨,有8个村民组,总户数为464户,总人口为1982人,总劳动力1232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028亩,其中田1368亩,土660亩,人均占有耕地1.02亩。二00九年人均产粮45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2332元,全村贫困户为126户,教育、卫生事业完善,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23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通讯设施齐全,现已通程控电话、手机、广播电视,8个组全部通水、通电、通路,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很好的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有山歌、腰鼓舞等,每年春节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铁、煤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
三根树村位于兴隆乡东部,同凯里市炉山镇、麻江县、兴隆乡哲港村相连,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316米,全村有9个自然村寨,有10个村民组,总户数为273户,总人口为1140人,总劳动力68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425亩,其中田793亩,土632亩,人均占有耕地1.25亩。二00九年人均产粮42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1982元,全村贫困户为135户,教育、卫生事业完善,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通讯设施基本齐全,现已通手机、广播电视,10个组除有4个组现正在修建人饮工程外全部通水、通电、通路,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很好的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有山歌、竹竿舞等。矿产资源丰富有重晶石、铁、铝矾土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