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623平方公里,人口85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2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4.9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12.2亿元,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3%。人均GDP41183元,比上年增加4526元。
──颍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颍州因临颍水而得名,始称于北魏,西周时期为胡子国国都,战国时期为楚邑,秦汉以来,为历代郡、县、州府所在地。颍州素有“历史名城”“黄淮新区”“皖北明珠”的美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多年,对古颍州西湖情有独钟,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和“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千古佳句。
──颍州生态优良,风景名胜众多。颍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18条河流纵横交错,自古就有“三清贯颍”之美称,以泉河风景带、七渔河风景带、芦桥沟风景带为主的绿色廊道,形成了皖北地区少有的滨水园林风貌。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资福寺等众多古迹,交相辉映,滨水景观、古城风韵为一体的颍州秀丽如画。
──颍州区位优越,交通运输便捷。颍州自古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境内“井字高速公路纵横交汇,双“米”字型普铁、高铁畅通八方,系中部唯一拥有7个高铁的非省会城市,颍州港口通江达海,皖北地区唯一的4C级阜阳机场已开通20余条航线,“零换乘”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已现雏形。2019年,商合杭、郑阜高铁建成通车,极大地拉近颍州与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城南新区、高铁新区、西湖新区等“三大新区”均位于颍州,焕发勃勃生机。
──颍州资源丰富,投资优势明显。颍州地势平坦,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暖湿润,既宜居宜业宜游又适宜农作物生产,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的民谣。颍州是“全省产粮大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生姜、蔬菜、萝卜等7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颍州人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常年有20万在外务工人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
──颍州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颍州发展路径创新,产业层次分明,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磁性材料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颍州磁性材料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园中园”基本建成,北矿磁材、普惠住能、朗润医疗、汉库医疗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先后落地。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花卉农旅,5万亩花卉、5万亩蔬菜、20万亩专用品牌粮、1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联合体正在加快建设。 |
颍东辖区全部在颍河以东,故名“颍东”,辖3个街道、9个乡镇,117个村(居、社区),国土面积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61万亩。2021年户籍人口66.6万,常住人口53.7万。
颍东历史悠久。夏商周以来,即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三国军事家徐庶、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此留下许多佳话,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此起兵,有皖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具有江南风格的古建筑群程文炳宅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僧修行的千年古刹北照寺以及刘伶墓、口孜清真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颍东区位优越。阜阳火车站坐落于颍东主城区,6条铁路呈“米”字形在此交汇,年客流量近千万人次;颍河、茨淮新河穿境而过,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济广高速公路在颍东设置2个出入口。
颍东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6万;农产品丰饶,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肉”生产基地,农业部认证的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基地26万亩,是茅台酒的原料供应地之一;地下煤炭已探明储量15亿吨,年产500-800万吨的口孜东矿坐落境内。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249.2亿元,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亿元,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7%。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1.4:46.1:42.5,其中第二产业占比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一产、三产分别回落0.8、0.6个百分点。2021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7217元,比上年增加4528元。
2022年1-3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03.9亿元,同比增长4.8%,全区经济运行稳健,发展势头稳步趋好。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0.1%。 |
颍泉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辖三区之一,因地处颍河之滨、泉河之畔而得名,辖4个镇2个办事处2个园区,面积6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4.9万人,常住人口59.7万。 人文底蕴深厚。颍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是欧苏旧治,淮泗名区,颍州西湖遗址、会老堂、四九起义故址,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轼、晏殊、吕公著等先后知颍,至今阜阳生态园尚存有欧阳修“归来筑室傍湖东”的故居会老堂,飘逸着欧苏遗韵,传诵着文采风流。 交通区位优越。颍泉承东接西,呼南应北,地处南京、合肥、武汉、郑州、徐州等大城市辐射中心,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颍泉距离高铁西站、阜阳机场15分钟车程,京九铁路上最大的编组站位于区内。界阜埠、阜六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阜亳高速,105国道、202省道、256省道,颍河、泉河、茨淮新河水路交错,通江达海,将颍泉带入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 产业基础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筑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引项目、补链条、强产业,“风光火热储氢”的能源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智能手机屏幕“盖板玻璃+感应层+面板”产业链条初步聚合。现代服务业拓面补链,大力培育泉北新商圈,颍泉万达、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阜阳国际服装城、乐富强嘉悦酒店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现代物流业加速破题,铁路物流港项目有序推进。农业基础良好。安徽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园区核心路网、水网、林网基本形成,着力打造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四化同步先行区、农业科技创新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投资环境良好。颍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4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空间加快拓展和延伸。颍泉构建了营商办牵头抓总、企业服务中心帮办代办、政务中心具体办理、营商中心监督指导的“一办三中心”服务机制,提供一系列金融、投资、财税、人才等优惠政策和措施,使颍泉已成为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信誉好、回报快的“投资洼地”。 |
临泉县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界,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面积1839平方公里,2021年户籍人口231.3万(常住人口164.9万),辖5个街道、21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南北共建产业园,406个村(社区)。临泉历史悠久。古称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地,距今3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姜子牙、百步穿杨养由基的故里。
该县地处祖国东部,安徽省的西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2-11531,北纬3235-3308。南与河南省淮滨、新蔡县毗邻,北与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县相连,西与河南平舆、项城县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县接壤。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62千米。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3.7万亩。 该县河流密布,交通便利。南临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润河、涎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东流,又有临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横贯南北。阜临、临鲖、临新公路是沟通东西交通的动脉,临艾、临南、临界公路有连接南北往来的要道。 地貌土壤该县地域属淮北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自然坡降为八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由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洪水泛滥,形成了堆积平原。土壤构成主要有砂礓黑土、砂礓土和泥土3种,十分适宜种植作物。地下水位高,且含量丰富,可提取水量达3.6亿立方米,而且无色、无味、透明、属中性偏碱性淡水,适宜生活和灌溉。地表水也十分充足,除洪河、泉河水流已污染外,其他河流均适宜灌溉,对农业生产颇为有利。 气候物产该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秋爽天气晴朗。年平均气温14.9,全年无霜期218天。年日照4553小时。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零下20.4。年均降雨量为812毫米。每年6月至9月为汛期,雨水集中,易患洪涝。 该县地理位置属暖温和夏绿林带,气候温暖湿润,为生物生长繁衍汇集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农、林、牧、渔产业十分发达,野生植物资源颇为丰富。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4万亩。县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地域属淮北平原、淮河流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土壤多为砂姜黑土,土质稳定,酸碱适度,保肥力强。 农业资源 临泉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红芋、大豆、芝麻、玉米、棉花、花生、蔬菜、药材、水稻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已建成生姜、大葱、瓜果、食用菌、中药材、三粉、芝麻、生猪、山羊、黄牛等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十大农业优质种养业基地,初步形成了脱水蔬菜、肉食冷冻、三粉加工、粮油加工四大产业链条。临泉为安徽省第一养羊大县和阜阳市第一养牛大县。牛庄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其穿心莲的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内脂含量高达5.15%,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 |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8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8.3万,常住人口137.2万,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社会事业 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全市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万多人,现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所,小学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点中学——太和中学、太和一中为清华、北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 基础设施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建有7个车站;105国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万。供电、通信网络覆盖全县,设施先进完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服务设施 太和县社会安定,政策稳定,法制日益健全,可为客商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劳务市场逐步完善。银行和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市内有阜阳市全市唯一的一家四星酒店——华源国际大酒店和三星级的镜湖宾馆等中高档宾馆10多家。其中华源国际大酒店是“华药会”(国内医药界规模影响最大的盛会之一)每年的指定接待酒店! |
阜南县位于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801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4个村(居)委会,公安户籍人口173.3万人,总户数45.2万户,年末常住人口117.4万人。 阜南县全境为淮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在20米--34米之间,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全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C左右,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日照时数2252.5小时,无霜期222天。境内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种植物生长,物产丰富,素有“名优特产县”、“天然资源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三国名将吕蒙、解放军著名将领聂鹤亭将军的故乡。曾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龙虎尊”等一批国家级文物。建县以来,经过50余年建设,先后建成了酿酒、粮食加工、建材、化工、纺织、制革、柳编等一批骨干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名优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质优量大,小杂粮、脱水蔬菜、皮革、兔毛、柳编制品、黑陶等享誉海内外,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阜南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流通体系健全,已建成各类市场50余个。县城富陂商城、地城黄牛市场、焦陂山羊市场、三塔禽蛋市场、黄岗柳编市场、会龙蔬菜市场、皖阜兔毛市场,皖北建材大市场、皖西北农副产品物流大市场、王家坝黄砂市场等辐射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阜南区位独特,位居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衔接带,是华东经济圈与京九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汇区,被专家喻为京九经济带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成为内陆走向沿海、沿海伸进内陆的桥头堡,有着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集聚吸纳功能,是商贾云集,商家必争之地。 阜南交通便捷,依托阜阳市,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城距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仅36公里,京九铁路贯穿县境并在该县设客货站两个。距全国六大编组站之一的阜阳站36公里,也是京九线上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编组站,沿京九铁路可南下北上,乘火车13小时到北京,20小时到深圳。通过漯阜线、阜淮线可东进西出,濉阜线、漯阜线、阜淮线沟通陇海线、京沪线、京广线,形成八线引进五路交汇的铁路网。距阜阳机场仅20分钟车程。4C级阜阳民航机场可起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线。105国道、S202线、S328线省道在县城交汇,贯穿该县东西、南北,四通八达。境内淮河、洪河流经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网络,沿淮河可南下长江,北上京杭运河,东达黄海。 阜南投资环境优越,城市功能齐全。近几年来,阜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路、气、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全县通车总里程1400余公里,县乡道路晴雨畅通。高标准、现代化的主干道和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展示了阜南形象,宽畅的广场,开放式游园,环境优美的小区使阜南面貌焕然一新。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于全市前列。 金融保险业务日见活跃,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星级的南山宾馆接待过-、-、-、-、-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名扬国内外。阜阳海关、商检、口岸的建成为我县融入世界构筑了新的平台。 阜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好,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也相对较低,投资阜南的综合成本仅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在阜南投资办厂产品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阜南得天时,占地利,政通人和,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阜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了适合我县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制定投资优惠政策,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为海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创造广阔空间和良好条件,吸引了美国RNG公司、香港道济公司、中粮集团、江苏大亚集团、武汉三源公司等一批外资和内联企业落户阜南,并呈现勃勃生机,使得2000年以来,我县招商引资连续实现逐年递增目标,位列全市招商引资先进行列。 阜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发扬与时俱进精神,抓住改革开放及入世带来的良好机遇,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接,变资源及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实现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顽强拼搏。 南部多种植水稻,北部多种植小麦,大豆,花生,地瓜,玉米等农作物; 古代曾有富坡城,鹿城之称。 |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总面积1987平方公里,耕地12.5万公顷,2021年户籍人口179.43万,常住人口119.8万人,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文明县、省平安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并获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
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县”“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和“优良作风建设年”活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1-9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7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68.4亿元,同比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6.3亿元,同比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3:44.6:44.1。
颍上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我县文化积淀丰厚,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当代著名学者常任侠,作家戴厚英,“双百”英模王克勤,两院院士陈国良、郑守仁等都是颍上人民的杰出代表。我县还是花鼓灯艺术和推剧的发源地,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及颍上推剧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县城被认定为全市唯一“千年古县城”。
颍上地肥水美,物产富饶。我县是皖北地区的鱼米之乡,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水产等农产品,粮食产量连续6年突破100万吨。境内河湖众多,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淮河、颍河流经颍上200公里,水资源丰富,内河航运潜力巨大。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储量上亿吨,煤炭储藏量达100多亿吨。拥有谢桥、刘庄煤矿两座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为我县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颍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阜阳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距县城60公里,连接京沪和京九两大铁路干线的阜淮铁路横穿县境,途经颍上的阜六铁路已经通车,商杭高铁正在建设;济广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纵横县境,105国道与102、224、328省道在境内交汇,全县乡乡镇镇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1.8公里/平方公里;淮河、颍河四季通航,通江达海,颍上船闸建成通航。
颍上风景秀丽,生态优良。襟淮带颍的水资源优势、承东接西的地理环境、四季鲜明的气候特征孕育了颍上优良的生态环境。我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小张庄、八里河分别获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八里河风景区于2013年晋升为国家5A级风景区,迪沟风景区、五里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正在建设的保丰河景观带按4A级进行规划,迪沟煤矿塌陷区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
颍上民风淳朴、人民勤劳。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颍上人民的坚强性格,50万劳务大军形成了勤劳勇敢、开拓进取、乐观自信、敬业奉献的农民工精神,涌现出见义勇为英雄姚仁全、徐义胜,感动中国人物刘丽等杰出典范。文明创建蔚然成风,颍上公益者联盟拥有学雷锋网络注册志愿者近千人,曾获国家民政部表彰。 |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为省直辖市,省托阜阳市代管。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该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界阜蚌高速公路,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邻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