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海淀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海淀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清河历史悠久,原清河镇是京城三大古镇之一。

1949年5月建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9年11月正式成立清河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1999年设立,现辖区在街道成立前,以北土城路为界,路北属学院路街道,路南属北太平庄街道。

2000年3月30日,北太平庄、学院路2街道的部分辖区合并成立花园路街道,地名沿用至今。

自1949年北京(时称北平)和平解放以来,西三旗曾划归原第十四区,1952年划归原东郊区,1956年划入海淀区。

2000年3月,新建的西三旗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地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马连洼地区历史上因“三山五园”建设而兴盛,属清朝八旗驻防地。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区分别属于海淀乡和东北旺农场。

2000年3月,成立马连洼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2000年3月,成立田村路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2000年3月,成立上地街道,地名沿用至今。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海淀地区属北平市第十八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海淀地区属北平市第十六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海淀地区属北平市第十六区海淀镇。

1950年8月,第十六区改名第十三区。

1952年9月,海淀地区属海淀区。

1958年9月,成立海淀人民公社。

1960年2月8日,清河、东升2公社并入海淀人民公社。

4月,改名清河人民公社。

1961年,复置海淀人民公社,下设海淀、万泉庄、六郎庄、西苑、青龙桥、肖家河6大队。

1969年,树村大队并入。

1984年4月4日,海淀公社改乡。

2001年11月,设万柳地区办事处,海淀乡与地区办事处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体制。

2011年11月,海淀乡改镇,保留万柳地区办事处。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初,东升镇现境域的北下关街、上园村、大钟寺村、保福寺村先后属北京市第十八区、第十六区。

1950年4月,第十六区改名第十三区。

1952年9月,第十四区的15个行政村、1个镇及宛平县的9个行政村划归第十三区,同时第十三区改名海淀区。

境域辖1镇、1街、18行政村。

1953年5月,18个行政村改为15个。

后又合并为清河1镇、北下关1街和朱房、前八家、五道口、四道口、塔院、马甸等10乡。

1956年3月,朱房乡并入清河镇。

1956年12月,前八家、四道口、塔院3乡合并为五道口乡。

保福寺乡及北下关街并入大钟寺乡。

马甸乡、北太平庄乡大部并入索家坟乡。

1957年5月,索家坟乡改为北太平庄办事处。

1958年8月,大钟寺乡、五道口乡、北太平庄办事处合并为东升人民公社。

1984年4月,东升公社改乡。

2001年12月,设东升地区办事处,与东升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体制。

2011年,《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调整海淀区七个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京民划函[2011]317号):撤销东升乡,设立东升镇,并保留东升地区办事处。

历史沿革:2004年以前,四季青镇的东部、西四环路以东、昆玉河以西地区,有曙光、蓝靛厂、北高庄3村委会的营会寺村、金庄村,还有紫竹院街道管理的零散居民。

2004年9月21日成立曙光街道,沿用至今。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温泉、白家嶂等村划归北平市第十三区,高里掌、辛庄等村属宛平县,太舟坞、东埠头、杨家庄等村属昌平区东埠头乡。

1953年,分为温泉、白家疃2乡。

1956年,又合并为温泉乡,东埠头属六里屯乡。

1958年,属海淀区永丰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温泉人民公社。

1978年,冷泉大队划归东北旺人民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7年,乡改镇。

2011年,设温泉地区办事处,与温泉镇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58年8月成立四季青公社,1984年4月设四季青乡。

2002年,辖区面积77.28平方千米(其中乡管理土地面积40.42平方千米,国有土地面积36.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5272人,外来人口约5.3万人,辖门头村、宝山村、双新村、高庄村、常青村、振兴村、曙光村、田村、玉泉村、巨山村、香山村、西冉村、西山村、蓝靛厂村等14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

2004年9月按照市区政府要求乡改镇。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