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河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河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传河东有一河,故名河头。
此村东原为汉代的城池,因桑干河河水侵袭城毁,只留下正怀孕的姓穆妇女,后妇女生下一男孩在此居住,故名东昌城。
古时村东有一寺院,故名东寺庄。
据传曾是一座大城,东西长达二里,同治十七年,被洪水冲为两截,该村名东小昌城,后简化为小昌城。
据传早年此地曾有一土梁,该村坐落在土梁南坡,故称南坡,俗称坡上,解放后改为蒲里。
该村南应县有一村叫“南柳会”,村北有一村叫“北柳会”(现只剩下遗址)。此村位于中间故名中柳会。
相传此地是古代应县通往大同过桑干河的必经之站,故名旧站。
据传,明末洪桐县迁来兄弟二人,分别住在桑干河两岸,两家为了来往方便,在河中架了一座桥,故名新桥。
据传此地古时曾有堡,居民多数姓闫,故名闫家堡。
因地处荒滩之上,故名小滩头。
因姓王的居民多而得名王庄。
据传该村堡是明洪武甲子年正千户张桂建,因居住者多姓王,故名王皓疃。另一说“皓疃”为蒙语“浩特”音转,为王姓族人居住的村庄之意。
因此地居民多姓张,故名张家堡。
据传早年该村有一颗大柏树,并且村庄坐落在山峪口旁,命名柏谷寨,后来人们逐渐叫成百谷寨。另一说“百谷”为满语“薄姑”音转,为“仆骨”部落居住的村寨。
据传此地原是一座大城,东西长达2里。同治十七年被洪水分为两截。清末洪桐县张氏兄弟二人迁来,分居该城东西,分别名为东小昌城,西小昌城,后又迁来李氏人家改名李家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