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赫章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赫章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筑黑张土城于墨特川南岸。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黑张汛。

民国七年(1918年),置赫章分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18日,为赫章县治所,建金钟镇。

1950年1月14日,赫章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赫章建6区,第一区辖金钟、水塘,治所城关。

1953年1月,建城关乡。

1955年5月,改城关镇。

1956年11月,城关镇与黄泥、青山2乡合并为青山乡。

1958年5月,从青山乡划出,建立区级镇;同年9月,成立城关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属青山公社。

1961年8月,金钟区改名青山区。

1963年2月,改乡级镇,属青山区公所。

1964年3月,恢复区建制。

1966年11月,城关镇改城关公社。

1979年1月,恢复城关镇区级行政建制。

1980年,又恢复城关镇。

1982年2月,改名双河镇。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时,青山区青山乡、财神区河边乡并入城关镇。

2017年,撤销城关镇,设置双河街道。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水塘乡的宣化里。

1949年,属水塘乡。

1950年10月至1953年3月,名七里乡属金钟(青山)区委会。

1953年3月至1966年5月,改名白果乡(公社)。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改白果公社。

1984年3月,改白果镇。

1991年12月,赫章县实施撤区建镇并乡,独山乡并入白果镇。

2017年,撤销白果镇,设置白果街道。

古为杨黄寨。

明崇祯三年(1630年)始置开州,设开州镇。

1912年,开州改为紫江县,开州镇改名紫江镇。

1930年,紫江县改名开阳县,紫江镇改名开阳镇。

解放初设城关区。

1953年,改城关镇。

1958年,改为万年青公社。

1959年,改为城关管理区。

1962年,改城关公社。

1963年,复名城关镇。

2017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赫章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7〕230号),撤销城关镇,设置双河街道,双河街道辖原城关镇行政区域。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毕节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9〕83号)文件,同意赫章县设置汉阳街道,汉阳街道辖原双河街道的金田社区、银田社区、小山社区、黄泥社区、下街社区、卸旗社区、水坡村、硐上村和原达依乡的海马社区、娱乐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黄泥社区。

2019年8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从白果街道析出设立金银山街道。

2019年8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从白果街道析出设立七家湾街道。

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妈姑设威宁南一区,后改属二区并置天元镇。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易名为铅丰镇。

1950年,建妈姑区。

1953年,在妈姑新厂和老厂两条街分别建立铅丰、新河两个乡。

1956年,合并建妈姑镇,1958年5月,改为区级镇;同年,改为乡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隶属妈姑公社。

1961年,建立妈姑区。

1963年,改为妈姑镇(乡级),隶属妈姑区。

1984年,改为铅丰镇。

1989年,改为区级镇。

1991年,“建并撤”时,铅丰镇、砂石乡、天生桥彝族苗族乡合并建妈姑镇。

战国时期,属夜郎。

秦代时期,置汉阳县。

唐代时期,属宝州。

明代时期,为乌撒所辖。

清代时期,属安宁府和威宁府。

民国时期,属财神大乡。

1950年9月,设财神区。

1969年5月,改称红岩区。

1979年7月,恢复财神区。

1991年10月,撤并建后称财神镇。

战国时期,属夜郎辖地。

秦代时期,属汉阳县。

1958年9月,设六曲河公社。

1984年2月,改六曲河区。

1992年2月,六曲河区设镇。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野马川为明之军屯,设军三百余户。

明天启元年(1621年),称野马川为百户所。

1951年,建乡农会。

1958年,成立野马川公社。

1984年,改野马川乡,属野马川区公所驻地;后撤区并镇,野马川区改野马川镇。

春秋、战国时期,为夜郎辖地。

秦代时期,置汉阳县。

唐代时期,属宝州。

明代时期,为乌撒所辖。

清代时期,属安宁府和威宁府。

民国时期,始属威宁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赫章置县。

1958年,设立罗州公社。

1991年,撤区并乡,由妈姑区的罗州、西坪和青山区的铜厂3个乡合并后设置罗州乡。

2017年,撤销罗州乡,设立罗州镇。

战国时期,属夜郎。

秦汉时期,属汉阳县。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赫章县野马川区。

1984年,改为平山乡。

1992年,撤区设平山乡。

2017年,撤销平山乡,设立平山镇。

1950年解放初期,哲庄为一村,坪子为二村,苏奶为三村,罩子为四村,娃多为五村,发倮为六村,妥古为七村。

1951年,各村建立农会。

1952年,建立哲庄乡。

1958年9月,改哲庄公社。

1984年,改哲庄乡。

1991年,苏奶、罩子、娃多3乡并入哲庄乡。

2017年,撤销哲庄乡,设立哲庄镇。

1992年前,属六曲河镇。

1992年,撤区并乡设立古基乡。

2017年,撤销古基乡,设立古基镇。

战国时期,属夜郎。

秦汉时期,属汉阳县。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赫章县财神区。

1953年3月,设立朱明乡。

1992年1月,撤区设乡。

2017年,撤销朱明乡,设立朱明镇。

宋、元、明,属乌撒卫部(今威宁)。

清代时期,先后为威宁府、威宁州、威宁县所管。

民国时期,设赫章分县、赫章县后属赫章县。

1950年,建德卓乡。

1951年,建恒底区公所后属恒底区公所。

1958年,德卓乡改公社。

1984年,改德卓乡。

1991年,德卓、德胜、丰家甘河3乡并入德卓乡。

2017年11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德卓撤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