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赫章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赫章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1949年前,属金钟镇第十保。

1991年,原坪子、海马、倮歪3乡组建达依乡。

战国时期,属夜郎管辖。

秦汉时期,属汉阳县。

清代时期,属威宁。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

1950年8月,第二次解放并成立水塘乡。

1958年9月,成立水塘公社。

1962年,改水塘管理区,属金钟区。

1984年3月,改水塘乡。

1991年12月,撤区并乡后,原水塘、洗菜河2乡合并为水塘堡彝族苗族乡。

战国时期,属夜郎管辖。

秦汉时期,属汉阳县。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威宁分县赫章。

1950年,属赫章县兴发二区(当时包括古达九区的部分)。

1953年3月,古达区分出,设立兴发区。

1961年9月,兴发区政府又设立兴发公社。

1984年3月,改兴发乡。

1992年1月,撤区设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

1953年,建立亮岩公社。

1984年,改为松林彝族乡。

1991年,建镇并乡撤区时,原松林坡、则雄、保柱等4小乡合并为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

1954年6月,成立双龙公社,属兴发二区。

1992年2月,撤区设乡改为雉街彝族苗族乡。

清康熙四年(1665年),裁乌撒卫,置安宁府。

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威宁府,辖十里,属德化里。

民国十三年(1924年),置威宁东二区于兴发,设办事处于此。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赫章建县,置矿山乡公所于境内火把寨;同年,迁至杨家寨,后改名为珠市乡。

1953年,建珠市乡。

1956年,改珠市彝族乡。

1958年,改珠市公社。

1959年,改管理区。

1963年,恢复公社建制。

1984年,恢复彝族乡建制。

1991年,与诺素彝族乡、以那彝族乡、铁矿乡合并建珠市彝族乡。

清乾隆二年(1737年),设威宁游击右营守备于境内雄所(高明村一带)。

民国三十年(1941年),赫章建县时为回水乡第五保。

1953年,建中坪乡,隶属可乐区。

1955年,划属妈姑区。

1958年,改为中坪人民公社。

1959年,改为管理区。

1963年,恢复公社。

1982年,改为双坪人民公社。

1984年,建双坪彝族乡。

1991年,和回水乡、法都乡、丰沟乡合并,建彝族苗族乡。

战国时期,属夜郎。

民国二年(1913年),属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分出威宁正式划归赫章县。

1958年,成立铁匠公社。

1958年,成立铁匠公社。

1984年,归于可乐区管辖。

1992年,撤区设铁匠苗族乡。

战国时期,辅处彝族苗族乡境域属夜郎管辖。

秦汉时,属汉阳县。

民国时期,属威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赫章县可乐区。

1953年3月,成立辅处乡。

1961年9月,成立辅处公社。

1984年3月,改辅处乡。

1992年1月,撤区设辅处彝族苗族乡。

秦、汉代时期,属汉阳县。

宋代时期,属乌撒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赫章县第四区治所。

1950年,建可乐区公所。

1953年,建可乐乡。

1958年,改可乐公社。

1959年,改可乐管理区。

1963年,恢复可乐公社。

1984年,可乐公社改镇。

1991年,合并周围大山、麻腮、新民3民族乡建可乐彝族苗族乡。

1991年9月,属赫章县恒底公社,其中包括德卓乡和安乐溪乡。

1991年10月,撤区并乡后,称河镇彝族苗族乡。

1992年,撤区并乡,由平顶乡、安乐乡并为安乐溪乡。

1964年2月,设立结构、毛姑2公社,属财神区公所。

1983年3月,改结构彝族乡,毛姑公社改毛姑彝族乡。

1992年1月,结构彝族乡改结构彝族苗族乡,分为结构片区、毛姑片区。

古时,为乌撒部东北军事要塞,古达安氏土目镇守。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德化里。

民国十三年(1924年),置威宁东一区公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古达乡公所。

1954年,建古达乡。

1958年,改古达公社。

1959年,并入野马川公社,设古达管理区。

1961年,置古达区公所。

1992年,撤区,以古达、响河、石板河苗族乡、安啷苗族乡组建古达苗族彝族乡。

秦至南北朝,为汉阳县所辖。

唐代时期,置宝州。

宋、元、明,隶乌撒部。

清代时期,属威宁府、大定府、威宁州。

民国三年(1914年),属威宁县。

1950年,属赫章县人民政府古达区,设立威奢乡公社。

1992年1月,撤区并乡建镇后,由原古达区佳娃乡和威奢乡并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