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甘都系藏语译音:意为石柱沟口。因此地恰好位于尕楞沟口黄河对岸,故名“尕多”,后演变为“甘都”。
约公元1887年,此地属藏族居住,因本村位处黄河上游,故称为“牙路乎”,藏语中“牙”为上面,“路乎”为转移,故名。
苏合加系藏语译音:意为撒拉族村庄,故名。
明末清初时,从甘肃省甘南地区迁居,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关巴系藏语译音:意为寺院,故名。
明洪武年(1370年)属百户神宝(尕勒莽孙)。归属明朝后更名韩宝。多数撒拉人以韩为姓。阿河滩人约公元1417年,从循化街子渡船过黄河迁居。系撒拉语:意为黄河边的撒拉族村庄。
1964年从本镇甘都街、阿河滩迁居。即指东滩第一个村,故名。
1964年从本县谢家滩乡迁居。即指东滩第二个村,故名。
1964年从巴燕镇迁居。即指东滩第三个村,故名。
1964年从本县德恒隆、塔加迁居,故名。
1976年从巴燕镇迁居。即指东滩第五个村,故名。
1980年从本镇东三村迁居。即指东滩第六个村,故名。
1981年从阿什努、德恒隆、加合乡迁居。即指东滩第七个村,故名。
196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当时名为“园艺场”,后建村,文革时改称“东风”。强劲东风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
1971年从本县阿什努乡迁居,因居住在化隆和循化两县交界处的黄河大桥桥头,故称“桥头”。桥头:指黄河大桥桥头,故名。
宣统元年从循化迁居,“四合生”为藏语,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系藏语译音:撒拉人家,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