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镇地处惠水县城,距省城贵阳仅约49公里,交通便利,101国道和309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镇东西南北境内,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蒙江与涟江于镇的北部汇流穿城而过,镇域流程8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14年,区划调整撤销惠水县和平镇、高镇镇、三都镇、断杉镇、王佑镇、雅水镇、摆金镇、大龙乡、长田乡、大坝乡、甲烈乡、好花红乡、甲戎乡、抵季乡、羡塘乡、太阳乡、长安乡、打引乡、抵麻乡、鸭绒乡、斗底乡、摆榜乡、岗度乡、宁旺乡等24个乡(镇)建制,新设置好花红镇、断杉镇、羡塘镇、摆金镇、雅水镇、王佑镇、岗度镇、涟江街道、濛江街道。 |
2014年,区划调整撤销惠水县和平镇、高镇镇、三都镇、断杉镇、王佑镇、雅水镇、摆金镇、大龙乡、长田乡、大坝乡、甲烈乡、好花红乡、甲戎乡、抵季乡、羡塘乡、太阳乡、长安乡、打引乡、抵麻乡、鸭绒乡、斗底乡、摆榜乡、岗度乡、宁旺乡等24个乡(镇)建制,新设置好花红镇、断杉镇、羡塘镇、摆金镇、雅水镇、王佑镇、岗度镇、涟江街道、濛江街道。 |
因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原明田寨附近而得名。2019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从濛江街道析出设置明田街道,街道办事处驻新民社区。 明田街道辖原濛江街道的新民社区、利民社区、和谐社区、龙泉社区、赤土村、桥洞村、龙泉村,街道办事处驻新民社区。 |
惠水县好花红镇位于惠水县中南部,统蜒而大雨的涟江河从乡中穿越而过,六万亩涟江大坝的南部就座落于比。全乡总面积8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东与鸭绒乡、雅水镇、抵麻乡接壤,西与大龙乡、长顺县威远镇相邻,南与甲戎乡为界,北与三都镇比邻。好花红是通往罗甸,广西南下道道必径的重要乡镇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业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金钱桔是好花红乡经济发展中强项特色产业。
|
摆金镇位于惠水县东南部,距县城约23公里,309省道横贯摆金境内,北与甲烈乡相连。东与岗度乡、宁旺乡接壤,南与斗底乡、雅水镇相邻,西与鸭绒乡、和平镇连接。
摆金总面积121多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居)民小组,共有4460余户;2.34万人,耕地面积1.26万亩。其中田9432多亩,土3227多亩。摆金为惠水县三大集镇之一,也是惠水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教育中心,是贵州省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的“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现已完成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项目修编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和“十五”计划目标的起步,摆金小城镇建设已经启动实施,至2003年集镇要吸纳和输入人口要一万人以上。 摆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苗、布、回、壮等民族,各民族都有着其悠久的民族生活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汉族的山歌,苗族的斗牛、摔跤、芦笙舞、锁呐、跳花场等,布依族的对歌等浓郁的民族歌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尤以苗族的刺绣、布依族的腊染以及反映摆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结晶的工艺品。由于摆个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加上丰富而又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情,1990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第一个“民族歌舞之乡”,1991年被命名为“艺术之乡”。 摆金物产资源丰富,盛产大米、茶叶、油菜仔、柿子、大头菜,摆金柿子远销上海、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摆金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文化内涵,她还具有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气势磅礴的滴水岩,苍翠葱郁的马鞍井,带有神秘色彩的棺材洞--石头寨悬棺,珍奇而又挺拔矗立的千年古银杏树,风光绚丽的清水苑以及清水苑石洞的原始部落遗址的考古,金银洞石人、石像、石钟乳奇观等天然的景观致无不在吸引着和期待着人们去探险、揭秘、观赏……".。 |
在惠水县中部。面积121.9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77.7%。辖17村委会。1930年置雅水镇及播脚、播谈、洋泗等乡。1941年置雅水乡。1953年析设雅水、葡铃、洛平、太阳等乡。1958年撤乡建红专公社。1963年析建雅水、洛平、太阳、合爱等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雅水镇,划原党古乡部分地入辖。产桃、李、梨、柿等水果。有中小学1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雅水,在惠水东南19公里,满杠河中游。人口204,有布依、汉等民族。海拔 1 190 米。“雅水”系布依语译音,意为祖母居住地的河。设农贸集市。村南水头水库为县养鱼基地。马道—雅水公路终点。 |
断杉镇位于贵州省惠水县南部,是惠水县乃至贵州省南下重要出口通道,俗称惠水“ 南 大 门 ” 全镇总面积169多平方公平,耕地面积11.6万亩,其中田9640多亩,土6560多亩。辖9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4870多户,总人口2.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3万人,占65%,少数民族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1元,国民生产总值109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89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25万元,农业总产值236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200万元。财政总收入101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性收入2365万元。
断杉镇境内有丰富的煤矿、石英砂矿等矿产资源,2003年以来引进省外资金300余万元对全镇的合法煤矿进行资源鳌合,扩大主产规模,使我镇成为全县最大的产煤基地。镇境内还有“巧夺天工”的天生桥风景区、“鬼斧神工”的海里河峡谷、人情优美的民族风情寨等旅游资源有待开发,镇内基础设施健全。海里电站电力丰富,镇内设有35KV变电站一座,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镇50%以上,引资240万元兴建的镇集贸市场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
在惠水县西部。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1.97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5%。辖1居委会、25村委会。元置芦山长官司,至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废。1930年置芦山镇及潭绕、凤鸣、文明、共和等乡。1941年并置芦山镇。1953年析设雅羊、新庄、洞口、纳桥、卢山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光明公社。1961年析建芦山、雅羊2公社。1984年改置芦山镇和雅羊乡。1991年合并置芦山镇。产生姜等。有中小学1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芦山,在惠水西南28公里,凤凰山麓。人口 1 800,有汉、布依、苗等民族。海拔980米。原名六山,以镇周凤凰山、狮子山、瓦窑山、后山、栗木山和头山得名。后因芦姓土司居此,易今名。设农贸集市。有造纸作坊。平寨—王佑公路经此。 |
王佑镇位于惠水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9公里,全镇国上面积69余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180余户1.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0,耕地面积6677多亩。2002年末全镇贫困人口700多人,属惠水县三个麻山乡镇之一。被列为国家级一类贫困村的有昌明村、(平贡)翁松村。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劣,导致我镇经济发展速度缓漫,扶贫攻坚难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农业总产值1209万元,财政收入四万元,粮食总产量3750吨,人均占有粮食35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45元。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3个,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小学在校学生1380多人,中学在校生780多人。近年来我镇利用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建成花椒生产基地270余亩、板栗生产基地667亩。帮助农民发展烤烟生产1000余亩。目前,红星、王佑、昌明、平贡等村个菜园、小果园、小牧场、小加工。小运输等“五小”经济也已初具规模。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我镇将紧紧依靠“团坡电站、“蛮将电站”工程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帮助和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继续抓好各项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力争用3年人右的时间,精心打造好“烤烟、板栗花椒”等特色农业的优秀品牌。 |
在惠水县东南部。面积166.3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46.6%。辖28村委会。1930年置羡塘、龙虎、怀德3镇及甲凤、贵朝、西孟等乡。1941年置羡塘乡。1953年析设羡塘、绸绢、民主、西混、新安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红旗公社。1963年析建羡塘、新安、西混等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羡塘乡,划原定里乡部分地入辖。产甘蔗、花生、葵花子等。有中小学22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羡塘,在惠水东南39公里,羡塘河西岸。人口450,均为布依族。海拔860米。羡塘为漩塘谐音,因河流经“龙塘”形成漩窝,故名。设农贸集市。豆制粉条有名。村东北3公里燕子洞,栖息燕群数以万计,为州自然保护区。断杉—航龙公路经此。 |
在惠水县北部。面积80.3平方公里。人口 8 800,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64.7%。辖11村委会。1930年置冗哨镇及甲烈、小坝、摆王乡。1941年分属明浪镇及大坝乡。1953年析设甲烈、小坝、摆王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析建甲烈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划原关山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矿。产茶叶。有中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旧衙寨,在惠水东14公里,摆金河上游小坡脚。人口240。海拔 1 200 米。古时曾为土司城堡,故名。有简易公路接320国道。 |
在惠水县北部。面积51.5平方公里。人口 9 000,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58.8%。辖10村委会。原属上马乡。1953年置长田乡。1958年撤乡并入惠明公社。1961年析建长田公社。1984年改置长田乡。1991年划原赤土乡部分地入辖。湾河煤厂供县城用煤。产李、桃等水果。有小学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长田,在惠水北16公里,沙井大坡东北。人口230。海拔 1 040 米。因附近有长稻田一块,故名。210国道经此。 |
在惠水县东部。面积70.7平方公里。人口 8 300,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87.9%。辖13村委会。原属惠明乡。1953年析设摆榜、甲坝2乡。1958年撤乡并入红旗公社。1963年建摆榜公社。1984年改设上摆、下摆2乡。1991年合并置摆榜乡,并划洛平乡部分地入辖。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甲坝,在惠水东南30公里,楼梯坡南摆榜坝子中部。人口560,均为苗族。海拔 1 320 米。摆金—通州公路经此。 |
斗底乡位于惠水县东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全乡总面积76多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9个村民组,1350余户,总人口6140余人,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汉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2%;耕地面积5426亩,森林覆盖面率达40%。
2003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7万元,农业总产值688万元,财政收入22万元,粮食总产量2307吨,人均占有粮食375公斤,农民纯收入1270元。全乡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初级附属中学2所,初级完小3所,民办校点6个,小学在校学生710多人,初中在校学生340多人。五个行政村均通公路,组组通电和广播电视,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强,全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斗底乡属省级二类贫困乡,所辖的五个行政村有四个属一类贫困村。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更进一步的得到上级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扶持和政策倾斜。摆西公路穿越境而过,交通便利;摆郎河流经乡境内绿寨,党古等村寨,水资源较为丰富,党古田坝,斗底田坝土质肥沃,发展优质米和优质果品蔬菜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白龙、旁才、掌满等村宜牧荒山草坡资源丰富,发展畜牧养殖业得天独厚;乡境内党古、绿寨等布依山寨景色优美,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磨阳,大田湾等村寨植被茂密,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尤其磨阳生出逾百年的“石上树”和常年不涸,清澈、凉爽、香甜的天然矿泉水,更令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叹为观止,发展民族风情游前景看好。".。 |
在惠水县北部。面积80.3平方公里。人口 8 800,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64.7%。辖11村委会。1930年置冗哨镇及甲烈、小坝、摆王乡。1941年分属明浪镇及大坝乡。1953年析设甲烈、小坝、摆王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析建甲烈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划原关山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矿。产茶叶。有中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旧衙寨,在惠水东14公里,摆金河上游小坡脚。人口240。海拔 1 200 米。古时曾为土司城堡,故名。有简易公路接320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