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湖口县付垅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湖口县付垅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水车村位于付垅乡政府所在地,是付垅乡较大行政村。全村以周、徐二姓居多,原驻地三杈树,现搬至下首公路旁。解放前夕属文桥乡,新中国成立后为水车乡,合作化时,由水车、傅垅、土桥等几个低级社组成红桥、红潮高级社,1958年为红桥、红潮大队。1962年改称水车、石岭大队。1968年合并称水车大队,1969年又将一甲大队并入更名为跃进大队,1972年将一甲大队拆出仍以境内水车港复名水车大队,改革开放后更名为水车村辖16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全村572户(其中商品粮32户),2339人(其中商品粮100人),村庄占地面积345亩,房屋建筑面积132560平方米,田地总面积2241亩。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移民建镇搬迁户迁至公路旁有80余户, 1929年至30年牺牲烈士6名。

殷山村位于水车港北偏东,解放前夕属走马乡,新中国成立后属殷山乡。合作化时由巩社、固社、工社、农社、联社、盟社组成红联、红泉等4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殷山水库,坝外为殷山大队,坝内为梧桐大队,1969年合并为殷山大队,以境内殷山命名,辖14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全村共589户(其中商品粮33户),2416人(其中商品粮107人),田地总面积1429亩,村庄占地面积145亩,房屋建筑面积73800平方米,1929年至1930年该村牺牲烈士8人,1964年牺牲1人。

唐坂村位于水车港北偏西,有殷山水源从箬林港穿流唐坂村大地并入夏坂港。解放前夕属坚山乡,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属唐坂乡、柯观乡。合作化时由唐坂、陈明等初级社组成唐坂、陈明高级社。1958年又命名为唐坂大队、陈明大队、归均桥人民公社管辖。潘塘、解放前夕属三山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唐坂乡,合作化时由程丰、徐丰等初级社组成程丰高级社,1958年命名为潘塘大队。1968年,唐坂、潘塘划入付垅人民公社。1970年10月,潘塘、唐坂、陈明三个大队合并为立新大队,1972年潘塘又从立新划出复用原名,改革开放后,改名为潘塘村、唐坂村。2004年,唐坂村与潘塘村合并,更名为唐坂村至今。现辖有16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889户(商品粮户73户),3296人(其中商品粮人口224人),田地总面积2758亩,村庄占地面积243亩,房屋建筑总面积172200平方米,村境内有王福田古石桥清朝所建连蹬石桥,是付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石桥,清举人张宿煌是该村人,曾任清江教谕,著有《退思堂集》流传后世,南下干部潘志远曾任贵州铜仁市委书记、地委书记、贵州省委党校领导、博士生导师,现已逝世。

夏坂村是付垅乡北大门,东连张青,北与马影交界,西与文桥相连,解放前夕属马影乡,新中国成立后为柯观乡。合作化时由工农、联盟4个初级社组成新丰高级社。1958年为新丰大队“文革”时改称夏坂大队,以境内夏家坂命名,归均桥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划为付垅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改为夏坂村,全村332户(其中商品粮45户),1253人(其中商品粮147人),分布5个自然村,基本上是夏梅二姓,村部驻地夏大塘自然村,田地总面积1286亩,村庄占地面积95亩,房屋建筑71750平方米,有烈士二名,夏炳生1929牺牲,夏生龙1944年牺牲。

徐凤村坐落水车港以西,距乡镇驻地2公里,与文桥乡接址,古称桦林坂,清进士崔谟之家乡。解放前夕属文桥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徐凤乡,以境内徐凤村命名。土改初期为徐凤乡归文桥管辖,合作化时由文垄、徐凤2个初级社组成文垄高级社,1958年改名为文垄大队,归均桥乡管辖,1968年划入付垅人民公社,名徐凤大队,设付垅乡改名为徐凤村。全村有12个自然村,驻地王莲村,新塘水库在该村境内,中嘴山寺历史有名。2007年崔后湾、2008年王莲树列为新农村建设点,现有445户(其中商品粮41户),总人口1735人(其中高品粮人数145人),田地总面积1236亩,村庄占地面积235亩,房屋建筑面积138500平方米,该村自古以来文风盛房屋博士生4名,研究生10名,该村在付垅至湖口县公路旁建徐凤工业园区、砖瓦厂。

一甲坐落在云凌山,一甲岭下,距乡镇2公里。清朝时一甲周村属十一都一甲,故而命名。全村8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全村327户(其中商品粮有65户),人口1468人(其中商品粮232人),田地总面积1180亩,村庄占地总面积200亩,村庄建筑面积87800平方米,山林面积近500亩,池塘面积近120亩。一甲岭下有民营企业矿石厂和乡办林场。解放前夕一半属凰山乡,一半属水车乡。合作化时期由红山、红云两个初级合作社组成红山高级社,1958年命名为红山大队,后改名为一甲大队。1971年,一甲与水车合并为跃进大队,1972年又拆开复名为一甲大队,大队部驻地饶林山自然村下首。一甲岭是湖口直通彭泽交通要道,阶窄路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945年)四川蛇垓大军二十一军驻守东面山头,日寇多次攻打,未能取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五名烈士光荣牺牲。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饶林山前后湾一甲周村先后列为新农村建设点。2005年10月26日,全省“自荐海选”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在一甲村试点成功。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在一甲设立2个志愿者协会组织,后转为省精品社区。2006年中央电视台一套《一年又一年》在大年三十晚专栏播出一甲村年俗节目《回家过年》。2008年一甲村评为全省十大和谐村。

老屋曹村:北宋乾兴年间曹仲福率三子:百兰、百龙、百胜,从江桥迁野猪垅横椅地居住,后来村里发生大火,烧得寸草全无,仲福次子百龙从椅地迁居对面山下,故名老屋曹村,距乡镇所在地东2公里,全村8户,30人,住房8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抗美援朝残疾荣誉军人曹光龙曾参与奇袭白虎团战斗立下军功。

新屋曹村:仲福长子曹百兰,幼子百龙从老屋曹村迁居离老屋曹村南二百米的山凹建新房、门楼,故名新屋曹村,又名曹伯兰村,距乡镇所在地东1.8公里,全村6户,22人,房屋7栋,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

野猪垅刘村:明建文年间刘用漠兄弟三人从附近堰边刘村迁居野猪垅,该村门向大山凤鸡头,门口一条大垅常有野猪出没,故称野猪刘村。距乡镇所在地东1.8公里,全村15户,55人,房屋16栋,建筑面积4450平方。门口坡上有龙王殿庙建于北宋年间。

菏垅张村:元末至正年间张有信从马迹岭老屋庄迁居于此,初来荷花满垅,故名。距乡镇所在地东1.5公里,全村25户,121人。有房屋27栋,建筑面积7520平方米。

红徐湾:又名铁塘湾。明宣德年间徐鸿渐由水车港程墩头(现中心小学)附近迁居铁塘上首,原名鸿渐湾,现在叫红徐湾,距乡镇所在地东1公里,全村38户,136人,有房屋41幢,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是。徐成学,1929年牺牲,烈士。

饶林山后湾:饶林山村分前后湾。距乡镇所在地东1.5公里,北宋景德年间饶必达(宗时泗州刺史),从东仓澌牛塘迁此,当时身处茂林内,故名。全村42户,205人,有房屋42幢,建筑面积11760平方米,是一甲村委会办公驻地,办有小学、商店、医疗所。2006年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建有戏楼、门楼、水泥广场。该村饶厥忠1929年牺牲,烈士。

饶林山前湾:距乡镇所在地东1.5公里,与饶后湾同一祖先。因在饶后湾南,故名。全村44户,有210人,有房屋46幢,建筑面积12880平方米,门口有二塘夹一广场,建有戏楼,风景优美,乾隆年间村有举人饶况,曾任四川三个县的县令达十五年之久。2008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该村殷巧女2003年灭山火牺牲,烈士。

一甲周村:明洪武年间,周云谷由张青陆家垅迁至云凌山下,原名云凌山周村,距现在乡镇所在地东1.5公里,清朝命为十一都一甲,故名至今。全村120户,553人。设4个村民小组,房屋125幢,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2009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清乾隆年间出有举人周从濂,曾任合州县令,举人周皇翊及其妻张取曾为有名诗人、教育家,著有《梦窗诗话》、《芙蓉山集》流传后世。该村周偷苟、殷香秀、周彩凡,1929年牺牲,烈士。

肖家村:清顺治年间肖崇海由流芳萧塘堰迁居云凌山下一甲周村上首,全村9户,38人,与一甲周村属第六村民小组,有房屋9幢,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2009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该村肖日东1929年牺牲,烈士。

郑家吴村:元朝至正年间,吴真一由当地石岭头莲花塘迁此,原村址名郑家湾,吴真一有三子,恩礼、恩义、恩仪,由于郑家无后,真一把恩仪继承郑家为后,故称郑家吴村,距现在乡镇所在地东1.2公里,全村20户,98人,有房屋20栋,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

一甲新村:2005年,一甲周、饶林山由于建筑地皮紧张,有9户人家(其中一户殷山潘村人)迁居付垅乡汽车站上首公路旁,建成二排楼房,故称一甲新村,距乡镇所在地东1公里。

堰边刘村:明初,刘用咏由彭泽庙前街月亮山迁此堰旁居住,现有3个村民小组,103户,468人,距现在乡镇所在地东偏南1.5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付垅乡政府驻此地8年,有房屋106幢,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2010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建有付垅乡最漂亮的戏楼和村民活动中心。

降上刘村:道靖公在堰边生两子、一女、一子刘用祥在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迁此居住,该村原名“葛塘湾”。因门口有大塘,传说中因口语变异,叫成降上刘。该村分两个自然村,因地址有前后,故名前湾、后湾,距现在乡镇所在地偏南1公里,全村45户,198人,有房屋45幢,建筑面积11350平方米,2007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付垅医院在该村20年整,现在是大山村部驻地,烈士刘兴照1930年牺牲。

朱家村:宋建昌年间,朱详三由附近戢家凹迁居此地,与堰边刘村只有百米之遥,距现在乡镇所在地南1.2公里,全村17户,76人,房屋18幢,建筑面积4750平方米,2010年列为新农村建设点。

庙湾崔家:明嘉靖年间,崔福新由附近大山崔家迁居大王庙旁山坡上居住,故名。距乡镇所在地南1.5公里,全村28户,123人,有房屋29幢,建筑面积7250平方米,全国优秀教师付垅中学校长崔文健,市级劳模崔少春是该村人。

大山刘村:明初,刘用钅监   由彭泽前街月亮山迁居此,大山脚下建居,有40户,168人,距现在乡镇所在地偏南1.5公里,现有房屋40幢,建筑面积9980平方米。

大山崔村:南宋中期崔孟久由附近白牛垅北塘迁居大林山脚下,故名。该村是湖口所有崔氏村庄的源头,后有一黄姓由黄涧里迁居此村,一郑姓从马影郑二房迁居此村。全村36户,144人,有房屋37幢,建筑面积9180平方米,建有戏楼及村民活动中心。

黄见二村:元太定年间,黄永三避兵乱迁此建居后,有后裔名见二,在外做官,故名“黄见二”村。该村分前后二村,有27户,141人,距现在乡镇所在地偏南1公里,有房屋28幢,建筑面积6750平方米,黄亲义1929年牺牲,烈士,其子黄桑林抗美援朝任排长,自愿回乡务农终身。

付垅村位于水车港西,解放前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凰山乡合作化时由郑垅、合垅等3个初级社组成红爱高级社,1958年与红光高级社合并为傅垅大队,1962年将红光高级社拆出,仍称傅垅大队,以境内傅家垅命名。1971年与大山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72年拆开仍为付垅大队,改革开放后名傅垅村,全村356户(其中商品粮8户),1531人(商品粮34人),有12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田地总面积1298亩,村庄占地面积89亩,房屋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村部驻地曹智湾,有小学、医疗所、商店,2006年至今分别有陈兵马村、付西湾、饶吉贤村、曹智村列为新农村点。

付垅乡凰山村位于水车港偏南3公里处,凰山岭下,现有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06户(其中商品粮32户),1168人(其中商品粮96人),有田地总面积1368亩,村庄占地面积137亩,建筑面积91200平方米,解放前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均属凰山乡。合作化时,凰山、鸡峰等4个初级社组成黎垅高级社,1958年改为红星大队,“文革”时则以凰山更名为凰山大队,村部驻地黎前湾,境内有70年代修建的凰山水库、堰塘水库,农田灌溉方便。山中有丰富的萤石、石英石、钼矿,凰山岭古今有名,凰山寺开基人元代李元武墓(又称大仙坟)在凰山岭下,今有水泥公路直通东涧到达彭泽。

东涧茶场位于水车港东偏南,是付垅乡与彭泽县天红乡交界。解放前夕与新中国成立后均属凰山乡,合作化时,由双桥、东涧2个初级社组成东涧高级社,1957年划入彭泽县辖,下半年又复归属湖口,1958年改为红武大队,1961年更名东涧,以境内东涧命名。84年办起茶场,故又名东涧茶场。该地山高水冷,地形似盆地,曾是湖口著名的制种(水稻)基地,山林面积达3000余亩,现有四个茶场民小组,7个自然茶场,81户,347人,田地总面积510亩,茶场占地面积22.8亩,房屋建筑面积9985平方米。该茶场明、清时文化经济发达,曾出8名举人,古茶场群落仍有保存,有明、清所建石拱桥两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是红军、新四军的游击区。目前盛产毛竹、茶叶、杂木,茶场部驻地曹法官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