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年间(1736 — 1795),牛河畔生长松柏树,枝叶繁茂。松柏万年青寓意寿长,故名叶柏寿。 [详细] |
因街道毗邻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核心地区而得名。 [详细] |
因街道管辖区绝大部分位于锦(州)承(德)铁路叶柏寿站铁路以南,故名。 [详细] |
建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史称新邱,为历史重镇。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经热河都统锡良呈请,光绪皇帝批准,划建昌县和平泉州各一部,取两地名之首字,始置建平县,治所在新邱(今建平镇)。“建平”为典型组合式地名。 [详细] |
因此地原有一老爷庙,庙拱门上石匾刻有“万寿阁”三字,故而得地名“万寿”。 [详细] |
“朱碌科”为蒙古语,汉语意为“中心、心脏”。据《建平县主要都市市井村落调查书》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商人张和永来此地经商,逐渐形成商贸中心,为方圆百里的繁盛兴旺之地,故得地名“朱碌科”。关于朱碌科地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解释。相传原来小镇腹地有一自流泉,泉水甘冽,清澈见底。冬去春来,泉中会出现两种颜色的小蝌蚪。一种为朱红色,一种为墨绿色,杂陈相戏,游弋草间,故以“朱碌蝌”为地名。后嫌“蝌”字有“虫”,才改为“朱碌科”。 [详细] |
据《建平县主要都市并村落调查书》记载,在清乾隆年间,宁城人得到喀喇沁王府许可,在此地从事农事活动,其后将土地出售给农民,因之形成村落。因此地土质黝黑,泉水清澈,而得名“哈日勿苏”,汉语意为黑水。 [详细] |
喀喇沁,汉语意为清澈的马乳(细乳)制作者,后作为部落名、地名使用。《畿辅舆图》《叶志超奏折》等文献称此地为喀喇沁沟、喀喇沁洼。明末清初,喀喇沁部王府曾在此地驻扎,故称其为喀喇沁。另一说为,喀喇沁,蒙古语,汉语意为守卫、守护。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喀喇沁右翼旗一支蒙古族人到此地驻牧,故得名喀喇沁。 [详细] |
以驻地命名。1981年10月,因与朝阳县二十家子重名,为实现地名标准化,更名为“北二十家子”。 [详细] |
沙海原名为“东丰泰”,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有人在此经商,商号名为“东丰泰”。日伪时期在此修铁路设立沙海火车站,故名“沙海”。 [详细] |
哈拉道口,蒙古语应为“哈日道灰”,汉语意为黑灰色矿石。清初,有喀喇沁右翼旗一支蒙古族人来此地驻牧,因村附近山上多黑色矿石而得名。 [详细] |
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有山东、河北移民来此地定居。当时四周榆树成林,故得地名榆树林子。 [详细] |
清中叶,有关内关姓汉族人迁来此地定居,开烧锅(酒坊)酿酒,商号锦隆公。故以此为地名。日伪统治时期,更名为老关地,后逐步演化为老官地。 [详细] |
清中叶,有关内汉族人迁来此地定居,在打饮用井时,到12丈(40米)时才见水,故名。 [详细] |
奎德素,蒙古语,汉语意为肚脐,此处借以描述近似盆地的地形。喀喇沁右翼旗一支蒙古族人来到此地驻牧,因居住地附近有一水塘,地形类似盆地,故名。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