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界首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界首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53年9月撤界首市改设界首县时,桑树、方楼等地由太和县划入,1958年9月并入界首公社,1961年分置城北、徐寨公社。

1971年分置水上公社,1979年11月增设环城公社,1989年9月撤县复市时设立东城办事处,1992年撤区并乡,徐寨乡并入;2006年12月8日改为东城街道。

1947年10月界首市民主政府设界首区、皂庙区,1957年3月改界首镇,1958年9月改界首公社,1961年复置界首镇,1969年并入河北公社,1970年分置界首镇,1979年11月增设环城公社,1989年撤县复市时设西城办事处,辖原河北乡、环城乡城北部分和界首镇;2006年12月8日更名为西城街道办事处。

1947年10月建界首市时刘兴镇由临泉县划入,1957年3月并入界首镇,1961年5月增设罗庄公社,1969年4月改名河南公社,1971年10月增置水上公社,1979年11月增设环城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89年9月撤县复市时设颍南办事处,辖原界首镇、环城乡沙颍河南岸部分,1992年河南乡并入;2006年12月,更名为颍南街道办事处。

境内秦置新阳县,至西晋废;汉时建有新阳侯国,建新阳城;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西晋几个朝代,延续了近500年。

1920年6月,设光武邮站。

1932年西北军冯玉祥部曾驻扎光武庙。

1939年光武庙为黄泛区闻名的旱码头。

1949年建光武区,属太和县,区公所驻地光武庙;1953年划归界首县。

1958年建光武公社。

1979年恢复光武区。

1980年3月与光武公社划开,名为光武镇。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撤区并乡,由光武乡、小黄乡并入光武镇,至今。

战国时期属楚地,隋唐属沈州鮦阳县,唐宋时期隶属于颍州沈丘县,明晴时期隶属颍州阜阳,1947年12月属泉阳县,1949年3月属临泉县,1953年划归界首县,设立胡集区,1958年建胡集公社,1961年分置王烈桥、胡集公社,1979年恢复胡集区,1983年3月胡集公社改称洪庄公社,4月公社改乡,1992年3月撤区并乡,洪庄乡、王烈桥乡合并为泉阳镇至今。

1953年9月撤市设界首县时,芦村乡由太和县划入。

1958年成立芦村公社。

1983年改置芦村乡。

1992年撤区并乡,芦村、枣林乡合并设立芦村镇。

1958年成立马集公社。

1967年撤销。

1974年复置,改名刘窑公社。

1983年改置乡。

1992年刘窑、范寨乡合并设刘窑镇。

1997年9月更名为新马集镇。

1958年成立大黄公社。

1969年4月并入靳寨公社。

1977年复置大黄公社。

1983年改设大黄乡,属城郊区。

1992年2月17日撤区并乡,与肖楼乡合并为大黄镇。

1950年7月界首市设市郊区,田营乡由临泉县划入,一年后复归临泉县,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县时,田营、姜楼、卢窑等地从临泉县划入,1957年合并为田营乡,1958年9月并入陶庙公社,1977年重置田营公社,1983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改为田营镇。

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县时,大吕营、陈平营、陶庙、许寨、段庙等地从临泉县划入,1957年合并为陶庙乡,1958年改为陶庙公社,1977年分置陶庙、新村公社。

1983年3月新村公社改称段寨公社,4月公社改乡,设陶庙区,下辖王集乡、段寨乡和陶庙乡。

1992年3月撤区并乡,陶庙、段寨乡合并为陶庙镇。

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县,杨老家、赵庄、牛付庄、澎湖、朱大等地从临泉县划入分属砖集、陶庙乡,1961年分置王集、陆集乡,1969年4月分属陶庙、砖集公社,1973年6月设王集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乡。

1992年撤区并乡,与陆集乡合并为王集镇。

1958年设砖集公社。

1978年2月分置砖集、黄庄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乡,为砖集乡。

1992年3月与黄庄乡合并置砖集镇。

1963年成立段楼公社,以驻地段楼寨为名。

1969年迁顾集,更名顾集公社。

1983年改置乡。

1992年3月撤区并乡,大程乡与顾集乡合并为顾集镇。

957年为戴桥乡。

1958年并入胡集公社。

1961年置戴桥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乡。

1988年尹庄乡并入,1989年分设。

1992年撤区并乡,戴桥、尹庄乡合并为戴桥镇。

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县,张腰庄、大顾庄、舒庄、赵营、粉庄等地从临泉县划入,1957年合并为舒庄乡,1958年9月并入胡集公社,1961年5月设舒庄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舒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