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凉州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3]

凉州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3]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清水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白塔、大河乡。

1949年9月后,芦白塔、大河区。

1952年7月,属第十四区(清源)、四区(白塔)。

1956年1月,为清水乡。

1958年10月,分属大柳、清源公社。

1962年,成立清水公社。

1983年7月,设清水乡。

2015年9月,撤乡,设清水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河东镇境域分属武威郡姑臧县和鸾鸟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复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靖边、古城乡。

1949年9月后,属靖边、古城区。

1952年,归第十五区(河东)。

1956年1月,为河东乡。

1958年10月,谢河、河东乡合并成立河东公社。

1962年,分设为谢河、庙山、河东公社。

1983年7月,设河东乡。

2015年9月,撤乡,设河东镇。

西汉至三国魏朝时期,五和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西晋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分属武兴郡晏然县和武兴县。

北魏至隋初,分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分属神鸟县和嘉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永昌、丰乐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永昌、丰乐区。

1952年7月,属第十七区(怀安)。

1956年1月,为五和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怀安公社。

1962年,成立五和公社。

1983年7月,设五和乡。

1986年1月,并入永丰乡。

1991年10月,析设五和乡。

2017年1月,撤乡,设五和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长城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和鸾鸟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代时期,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大河乡。

1949年,属大河区。

1952年,属第九区、第十区(大河)。

1956年,为长城乡。

1958年,长城、清水、清源乡合并成立清源公社。

1962年,成立长城公社。

1983年,设长城乡。

2017年1月,撤乡,设长城镇。

1974年以前,吴家井镇境域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1974年11月,设立吴家井滩开发指挥部。

1980年4月,成立吴家井公社。

1983年7月,设吴家井乡。

2017年1月,撤乡,设吴家井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金河镇境域分属武威郡姑臧县和鸾鸟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复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古城、大河乡。

1949年9月后,属古城、大河区。

1952年7月,属第九区(古城)、第十区(大河)。

1956年1月,分属清源乡、河东、大河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大河公社。

1962年,成立东河公社。

1983年7月,设立东河乡。

2017年1月,撤销东河乡,更名为金河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韩佐镇境域分属武威郡鸾鸟县和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复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古城、大河乡。

1949年9月后,属古城、大河区。

1952年7月,属第九区(古城)、第十区(大河)。

1956年1月,为古城乡。

1958年10月,成立古城公社。

1962年,成立韩佐纭�1983年7月,设韩佐乡。

1986年1月,韩佐乡并入古城乡。

1991年11月,析设韩佐乡。

2018年3月,撤乡,设韩佐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大柳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复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大柳乡。

1949年9月后,属大柳区。

1952年7月,属四区(白塔)。

1956年1月,为大柳乡。

1958年10月,为大柳公社。

1962年,分设为双树、发放、大柳公社。

1983年7月,设大柳乡。

1986年1月,双树、发放并入大柳乡。

1991年11月,分设为双树、发放、大柳乡。

2018年3月,撤乡,设大柳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柏树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分归姑臧县和神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金塔乡。

1949年9月后,属金塔区。

1952年7月,属第二区(金塔)。

1956年1月,为柏树乡。

1958年10月,中心、柏树乡合并成立金塔公社。

1962年,成立柏树公社。

1983年7月,设柏树乡。

2018年3月,撤乡,设柏树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金塔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分归姑臧县和神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金塔乡。

1949年9月后,属金塔区。

1952年划归二区(金塔)。

1956年1月撤区并乡,为中心乡。

1958年,柏树、中心乡合并成立金塔公社。

1962年,分为金塔、柏树公社。

1983年7月,设立金塔乡。

1986年1月,和平乡并入金塔乡。

2018年3月,撤乡,设金塔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九墩镇境域分属武威郡休屠县和姑臧县,休屠县治所即今四坝镇、九墩镇一带。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双城乡。

1949年9月后,属白塔、双城区。

1952年7月,属第六区(双城)。

1956年1月,为九墩乡。

1958年10月,属下双公社。

1962年,成立九墩公社。

1983年7月,设九墩乡。

2018年3月,撤乡,设九墩镇。

西汉至三国魏时,金山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西晋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分属武兴郡晏然县和武兴县。

北魏至隋初,分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分属神鸟县和嘉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丰乐乡。

1949年9月后,属丰乐区。

1952年7月,属第八区(丰乐)。

1956年1月,为金山乡。

1958年10月,与截河坝、青林乡合并成立丰乐公社。

1962年,成立金山公社。

1983年7月,设金山乡。

2018年3月,撤乡,设金山镇。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新华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分归姑臧县和神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属金塔乡。

1949年9月后,属金塔、大柳区。

1952年7月,属第十八区(南营)。

1956年1月,为新华乡。

1958年10月,新华、南营、建设乡合并成立新华公社。

1962年,分设为新华、南营、建设公社。

1983年7月,分属新华、南营乡。

2004年7月,南营乡并入新华乡。

2018年3月,撤乡,设新华镇。

西汉至三国魏朝时期,康宁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西晋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分属武兴郡晏然县和武兴县。

北魏至隋初,分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分属神鸟县和嘉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丰乐乡。

1949年9月后,属丰乐区。

1952年7月,属第八区(丰乐)。

1956年1月,为金山乡的一部分。

1958年10月,金山、截河坝、青林乡合并成立丰乐公社。

1962年,成立康宁公社。

1983年7月,设康宁乡。

1986年1月,丰乐、康宁乡合并设立丰乐镇。

1997年10月,析设康宁乡。

2018年3月,撤乡,设康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