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临淇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临淇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水经注》记载,临淇,古县名,北魏时分照歌,林虑,并置临淇县,至隋开皇三年(583)废林虑郡,又分置淇阳县,并置兖州,今全境分为林虑、淇阳、临淇三县。隋大业初,并淇阳,临淇入林虑,“临淇”,因临淇水而得名,沿用至今。
据《徐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先人徐孝儒从渔村首迁此地。见这里地处临淇集西的一座小山上,便称村名叫“西小岭”。后来,西小岭村又以山岭为界,发展成了两个村庄,位于岭南的叫“南小岭”,岭北的叫“北小岭”,对外统称“小岭”村。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秦氏墓碑记载,秦庭芳从七泉迁此立村。见村西桃花山山形如虎,便将村庄称为“虎山坡”,因“虎”与“胡”谐音,后改称“胡山坡”,沿用至今。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牛氏祖先牛启先,从山西迁此,取村名“牛家庄”。后人简写“牛庄”延续至今。
据明永乐十八年(1421)庙碑文记载,牛金林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南山坡形如孔雀,且位于此坡谷口,故取名孔雀峪,后感带雀不佳,改为孔峪,沿用至今。
据当地传说,远在北宋时期,这里有个古老的道观-颐真观。村民始称“颐真观村”。后遇战乱庙院倒塌,因西高东低,避风向阳,便将村名改为“阳村”。之后又更名为杨村至今。
据传明永乐十年(1413)王林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古时有一水池,水浮称锤不沉,远近闻名,故取名“池庄”,后经口口相传为“陈儿庄”,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为书写方便,将陈儿庄简写为“陈庄”,沿用至今。
据明初年,晋人崔方吾首迁此地,故取名“崔庄”,沿用至今。
据明永乐九年(1412)秦代墓碑记载,秦玉林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淇河北岸故名北河,沿用至今。
据明洪武十三年(1380)碑文记载,乔章喜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淇河下游北岸,地下水浅,水源丰富,昔日群众以菜园为主,即菜园,且在临淇镇正南,故取名南园,沿用至今。
据明正统六年(1441)碑文记载,吕奎从山西洪桐迁此村,取名吕庄,后周围群众称为吕儿庄。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感觉带“儿”字不佳,后又改为吕庄,沿用至今。
因村前岩石上有个石门,村中有座古寺而得名石门寺。
据古时此地有蟒蛇作祟,祸害人间,一农民上山砍柴,掷斧头将蟒蛇开膛破肚,将泉水染红,故取名“红泉”,因“红”与“洪”谐音,后改为“洪泉”,沿用至今。
明永乐二年(1404),党氏始祖党泉明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党街村”,沿用至今。
前寨原名“司家寨”。清光绪年间,村内富户王老府家办了个戏班,此时村中已没了司姓人,在议论戏班的名字时,因村北不远处的湘河北岸有个村庄叫“后寨”,此村在前,便称作“前寨村”。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