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刘家垣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刘家垣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刘家垣地处丘陵三面临沟,村落建在高垣上,相传,元末明初战争不断,兵荒马乱。为避战乱。该村始祖刘天常伙同几家老乡扶老携幼,自陕西米脂县瓦窑堡,来落户。因此地三面临沟,东边缓斜与大片土地相连,中间地势较高且平坦,故取村名为原上村。明朝万历年间,有赵、史、高姓氏人家相继迁走。只有刘姓一家,遂改名为刘家原。到清朝咸丰年间,村子四面已建起村门,村名又改为刘家垣。
宋人因西罗曾出罗罗清疏的两盘云龙人物而更名为罗云。
在明朝初期,芦姓人家居住在这里,取名为芦村。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何因,芦姓绝嗣。这时,从陕西的米脂且迁来史,贺两家人,见这里土地肥沃,山青水秀,便在这里定居下来,慢慢形成村落,将芦改为楼,取名楼村。
传说,西义村在唐朝时,原名西王略村,因村中人性格粗犷豪放,好惹事非,为使人心向善,不再打架,让人变蔫。后来更名为西蔫村,到民国八年焦志恒任忻州知县,又更名为西义村。
据传,该村初名王略,民性强悍,经常与官司府对抗,后官司府采用高压手段,予以制服,取名鄢里。民国八年(1919),本村焦志恒出任知县时,将鄢改为义,为与西义村区别,又因本村居东,取名东义。
在迁时他们为了庆祝,特请了一个老道择选吉日,并张贴对联,对联是黄土山上扎别黄土山洞进村应该有个机关报名称,老道当时观看了对联说,你们辞了黄土山,今天选择了个黄道吉日,黄字为好,黄字代表着吉祥,那就称黄村好了。遂沿用至今。
东梁村有一条梁,北边有舞阳河,南边有天鼠沟,村在梁的最东边,所以就立名东梁村。
传说在乾隆十六年,陕西省脂县迁来黄村的一户曹姓人家,有5个儿子,其中兄弟老大,老二,老五三人来到现在的村子,故名曹家庄村。
因是前峪、中峪、后峪,1949年三村合并,起名“三峪”。
据传,秦王李世民说此地真乃是宝地也,地下伏珠,遍地是宝,回头说,此村名改为伏珠吧。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传,此村原为焦、杨、柏三姓杂居、后均迁走。宋时陈姓自河南来此定居,故名陈村。也有一说陈姓自汾阳迁来,现汾阳有陈姓家谱尚在云云。以上两说皆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但陈姓在陈村占绝大多数却无需置疑。
该村东部有块高埠称作古村,相传,元朝时,村民多居住在这里,现在的村落北部有一寺庙,寺僧极多,这些僧人人多势众,常驻在古村横向联合,村民们怀恨在心,却也无可奈何。一天夜里有位年长者召集大家密商对策,第二天,村民们纷纷上山砍柴将柴背到寺庙里堆放起来,并对寺僧们说,这是出于对出家人的一点孝敬,几个月下来,寺庙的柴堆得像山一样,村民们还是照样拾柴不误,寺僧们得意忘形,每天酒肉为乐,全无戒备。这天夜里,村民们摸到寺庙里,将柴堆点燃,顷刻间,寺庙笼罩在火光中。经过一夜的焚烧,寺毁僧亡。村民经过商议,决定把村落迁在这里。因原来的村落叫古村,便把新建的村庄称为小古村。建国后,人们又把“小古”改称为“效古”。
该村原名大沟村,由于地理位置居高,村内、村外高低不平,沟壑成群。百米以上深沟宽沟有20多条,尤其是在村的正中间,有一名叫“底下沟”的大沟,南北总长有5里,它像一条巨龙一直通往三峪村舞阳河。正因如此,在远古时代本村称“大沟村”。经考证,元朝大德七年仲秋(即公元1303年8月)临汾盆地发生8.5级大地震,史称“河东大地震”。此次大地震破坏性和伤亡率极为惨重,东西长500公里,南北宽250公里,都遭受了特大震灾。据记载当时本村有人口170余人,由于震灾特大,亡者累累,剩着无几,料理丧葬困难重重。为了尽快处理尸首,无奈之下,只能将死者,按姓氏同族一起同穴合墓。1970年本村有一农户,建房挖地基发现一墓群,一座坟墓内葬有尸骨26具。墓内一块方砖上用红朱砂竖写着大元大德七年秋,本庄遭地震强袭伤亡惨烈,目不忍睹,死者难以如意殡葬,故将许氏宗族合葬此墓,另有一专块方砖上写着此次地震,亘古未有,乃为天降,以免后人再无此难,将此大沟村改称为大古村。
根据这里的地形地貌,古人们取其意便叫做,垒上(磊上),因这里方言把磊上,垒上都读lei,最后便定名为磊上,此意既表示这儿地势高,石头多,又表示金凤凰落在此处之意,是一块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