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麦积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麦积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85年,设立道北街道。

2004年初,寨子街道并入道北街道。

1985年11月,为北道区道南街道。

2005年1月,为麦积区道南街道。

2006年6月,更名北道埠街道。

1985年,设立桥南街道。

三国时,属魏国广魏郡治地临渭县。

北魏时,为绵诸县治地。

五代时,清水县治一度迁入境内。

后来称社树坪,从明代起设社棠里。

1949年后,设社棠镇。

1950年,与槐荫乡、石岭乡合并为社棠乡。

1958年,为北道镇公社社棠管理区。

1971年,称社棠公社。

1983年,改为社棠乡。

1986年1月,改为社棠镇。

1949年前,为东泉镇。

1949年后,设第二区,后改为东泉区。

1956年,撤区并乡,辖东泉、龙槐2乡。

1958年,成立马跑泉公社。

1968年,撤区并社,与柳林公社合并为东泉公社。

1983年,改置马跑泉乡。

1985年,改置马跑泉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甘泉寺镇,辖及今麦积乡西南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析置新军乡(今麦积),并改名甘泉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新军乡西部又并甘泉镇。

1949年10月,设甘泉区公署于甘泉寺,辖今街子乡、麦积乡及今麦积区李乡、徽县高桥等地,境内设甘泉镇。

1950年1月,甘泉镇又分设西枝乡、归凤乡。

1951年,甘泉镇改乡。

1952年,在原镇辖区增设甘江乡和云阳乡。

1955年,合并为甘泉乡和归凤乡。

1956年,归凤乡再并入甘泉乡。

1958年,甘泉、街子、麦积3乡合并成麦积山公社(驻甘泉寺)。

1961年,街子、麦积分出,境内设甘泉、归凤2公社,并设区(驻甘泉寺)。

1962年,改名甘泉区,辖区街子及麦积乡。

1983年,改为甘泉乡。

1998年,撤乡建镇。

2003年,撤乡并镇,原街子的6行政村划入甘泉镇。

清代,为渭南乡。

1949年8月,设渭南区公署。

1951年,改称第八区。

1955年,又称三阳川区。

1956年,撤销。

1958年3月,西坪并人中滩;9月,与渭南、石佛合并成立三阳川公社。

1961年7月,划小公社时,设三阳川区(雷王集),除辖境内中滩、演营公社外,还辖西坪、石佛、渭南等7公社(1968年区撤销)。

1983年,改为渭南乡。

2001年,撤乡建渭南镇。

1949年前,属三岔镇所辖。

1949年后,属三岔区、东岔乡。

1958年,改为东岔公社;9月,与元龙、吴碧、立远合为葡萄园公社。

1961年,改为东岔公社。

1983年,撤公社,恢复东岔乡。

2004年1月,撤乡并镇,原立远乡的龙凤、交川、盘龙、腰庄、立远、大沟里六村划入东岔镇。

1949~1950年,先后设花牛乡、碱峪乡、十里乡(部分)、渭峡乡。

1952年,增设九峪乡。

1954年,再增白崖、玉皇乡。

1956年,十里乡并入花牛乡。

1958年9月,花牛并入马跑泉公社。

1961年7月,从马跑泉公社分设花牛、玉皇、碱峪(不久改名廿十铺)3公社。

1966年,花牛并入廿十铺,玉皇改名崔家山。

1968年,崔家山并入廿十铺。

1983年5月,称名廿里铺,同年公社改乡。

2001年12月,二十里铺撤乡建镇,更名花牛镇。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第五区,后属三阳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雷王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中滩镇。

1950年,分设为中滩镇和演营乡。

1951年,中滩镇改乡。

1954年,设置东滩乡。

1955年,演营乡、东滩乡并入中滩乡后称三阳川区。

1956年,三阳川区撤销。

1958年,中滩、渭南、石佛合并成立三阳川公社。

1961年7月,三阳川区辖中滩、演营、西坪、石佛、渭南等7小公社。

1966年,演营公社并入中滩公社。

1968年,三阳川区撤销。

1983年,撤销中滩公社,改为中滩乡。

2003年6月30日,撤乡建中滩镇。

三国至西晋时,设新阳县。

因沿河筑有城墙,明代后曾称“沿河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沿河城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新阳镇。

1949年,改镇为乡。

1958年9月,与琥珀、石洞组建新阳公社。

1961年7月,设新阳区。

1983年,撤销公社,成立新阳乡。

2002年,撤乡改镇。

2003年年底,撤销凤凰乡,其9村并入新阳镇,另8村并入琥珀乡。

民国二年(1913年),元龙隶属“东部二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三岔区,辖元龙镇。

1949年8月后,设元龙等6区。

1951年5月,改为乡,其中第四区(元龙区),驻元龙镇,辖元土乡。

1952年10月,第四区(元龙区)增设玄头乡(后改名关营乡)。

1954年3月,第四区(元龙区)所属关营、陇东2乡划清水和秦安县,又从秦安县划入谢坪乡和扁坡乡。

1955年11月,元龙隶属三岔区(驻吴碧镇)。

1956年,元龙为乡。

1958年,撤乡并入葡萄公社。

1962年,为元龙区。

1968年10月,撤销区级建置,元龙公社为其中之一;后改称卫东公社。

1971年,恢复原名,称元龙公社。

1983年,改为乡。

2003年5月,元龙撤乡建镇。

西魏,伯阳县设于境内。

隋,改秦县。

唐代,撤销。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第二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伯阳南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为伯阳镇和柏林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合为伯阳镇,今清水县草川铺乡南部当时属伯阳镇辖区。

1950年,分设为伯阳镇、柏林乡、东坪乡。

1951年,伯阳镇改乡,并分置石门乡。

1954年,再分设东坪乡和巩坪乡。

1955年,设为伯阳、东坪、石门3乡。

1956年,东坪并伯阳,石门并元龙。

1958年9月,伯阳并入马跑泉公社。

1960年,改归葡萄园公社。

1961年,设伯阳、石门2公社。

1968年,石门北部并元龙,南部并伯阳。

1983年12月,撤销公社,成立伯阳乡。

2002年,撤乡建伯阳镇。

民国元年(1912年)后,先后属第二区、甘泉寺所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新军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分别并入甘泉镇和党川乡。

1949年后,设立麦积乡。

1952年,分设仙仁乡。

1954年,又分设红崖乡。

1955年,3乡又并为麦积乡。

1958年9月,并入麦积山公社。

1961年7月,分设麦积公社。

1983年,改公社为乡。

2003年,撤乡并镇,原街子乡街亭村、宏罗村、滩子村、冯王村、北湾村、杨何村、永庆村划入麦积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石佛镇。

1950年,分设石佛镇(1951年改为乡)、早阳乡、晚阳乡。

1952年,增设保峪乡。

1954年,再增峪峰乡。

1955年,5乡并为石佛乡和晚阳乡。

1956年,晚阳乡并入石佛乡。

1958年9月,石佛乡并入三阳公社。

1961年7月,分设石佛、早阳、晚阳3公社。

1966年和1968年,早阳、晚阳(1967年改为向阳)先后并入石佛,称向阳。

1971年,复名石佛。

1983年,石佛公社改乡。

2003年,原南河川乡撤销,马家山、樊家湾、董家河三村归并石佛乡管辖。

2011年11月,石佛乡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