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城镇位于弥渡县中部,国道214线旁,交通便利,素有“十崄沃壤,南诏咽喉”之誉,是弥渡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现有国土面积174.6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委会,118个自然村,213个生产合作组。2005年末有23807户人;人口83783人;其中农业人口68095人,非农15688人;少数民族人口5233人。男:42694人,女:41089人,男女比率1 .039∶1。 2005年末完成财政收入1239万元;经济总收入98896万元;其中一产业18190万元;二产业15362万元;三产业65344万元;产业比率为:18.4∶15.5∶66.1。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39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8300万元,乡镇企业3039个,从业人员11310人;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80706万元。 2005年末耕地面积38144亩;农作物播种面积91840亩,其中:蔬菜34698亩;粮食46699亩;经济作物8520亩;粮食单产526公斤,粮食总产量24574吨。烤烟2339亩。大牲畜存栏9793头,猪存栏46591头,完成肉类总产量6490吨;牛奶产量3402吨;禽蛋产量191吨。 |
红岩镇,位于弥渡坝子西北部,三面环山,南望弥川,北靠凤仪,东接祥云,西连巍山。境内九顶山,海拔3117.9米,为弥渡最高峰,坝区海拔1720米,地势由北向南渐低。东有赤水江,西有桥头哨箐、王家箐等汇入毗雄河。镇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九顶山矿区为主,有铜、铁、钼、石灰石等,水资源有谷女寺龙泉、水磨坪龙泉等。文化遗址有白崖国遗址古城、阁罗凤行宫金殿窝遗址、明代赵州八景之一的谷女寺,担当和尚曾题字的隐轩寺等。
红岩2000年撤乡设镇,镇政府驻地红岩集镇南距县城11.4公里,镇辖吉祥、竹园、班局、大营、理卫、罗营、章岗、赤水、史近、东海、清水沟、红岩村12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7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7.2平方公里,耕地35999亩,2004年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75亩。2004年末总人口49405人,共12720户;其中女性24238人,男性25167人;农业人口48169人;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傣族、白族等,共5459人;人口密度259人/平方公里。 红岩土特产丰富,有大蒜、芋头,优质糯米、卷肚、乳扇、腰子提箩、莲藕等。东海村东大理卫组形成了以竹编制品为主的手工业基地,全村130多户从事竹编业,主要产品有腰子提箩、各式箩筐、簸箕等竹编制品,产品销至祥云等县。赤水村下村组30多户人家专门从事乳扇加工,日产量达400多斤。吉祥村蔬菜产业红火,每年有300多亩鱼腥菜、305亩紫杆芋、310亩茈菇等;东海村有500多亩功莲藕,白马庙有300多亩莲藕等。 红岩镇交逳通便利,楚大公路、广大铁路从境内通过,320国道穿境而过,楚大公路弥渡连接线全程在红岩,弥渡火车站设在红岩。 根据镇情的综合分析,结合近年来的实践,镇党委提出了“烤烟稳镇,乳业富镇,蔬菜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 |
新街镇地处弥渡县坝区中北端,距县城5公里,国道320 线与国道214线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海拔1659米,森林面积62652亩,森林覆盖率33.5%。主要河流有从西向东的北沟箐河、南沟箐河、马桑箐河和从北向南的县内的毗雄河,年平均气温16.2℃,具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辖12 个村委会,107 个自然村,173 个村民小组,20 个少数民族。目前,全镇共有13050户50529人,其中农业人口4902人;耕地总面积33873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
新街镇以农业为主,盛产蔬菜、大蒜等,是全国有名的粮烟育种生产基地之一,毗雄河以东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毗雄河以西主要以种植烤烟、亚麻等为主。目前全镇形成了烤烟、亚麻、制种、蚕桑、乳业、无公害蔬菜六个产业。在工业发展方面,全镇已形成一东一西两区格局,即东边海坝庄工业小区,西边亚麻加工区,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镇乡村公路主干道有27 公里,形成了三纵(永增路、新北路、董和路)两横(西路、新街中路)的交通网络。小集镇建设稳步发展,全镇已形成以新街、海坝庄、西庄街等集镇为主,十字路、老炉厂街等一般小集市为辅的集镇体系,建成商业区贸易区0.86平方公里。 全镇有14 个党支,14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74名(农村党员工232名,女党员224名);有12 所完小,2 所初级中学,在职教师303人,在校学生4110人;有镇中心卫生院1 个,村卫生室10 个,个体诊所7个,共有医务人员47人;有文化站1 个,村文化室1 个,电视覆盖率98%。 民间传统工艺、手工艺品知名度不断增大,有马尾村的黄粉皮被列为民俗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艺对象;下坝庄的篾器编织和乐家营的黄芽韭,县内外享有盛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街人将奋起于忧患,去奋斗、开拓、创造出新街更加美好的未来。
".。 |
" 寅街镇地处弥渡县中南部,集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东与祥云县毗邻,南与苴力镇和密祉乡接壤,西连巍山县,北接弥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寅街距县城10公里,2000年撤乡设镇,毗雄河和毗雌河交汇于境内,国道214线贯穿全境。现辖11个村民委员会,75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9亩,有总人口46676人,人口密度225人/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彝、白三个主要民族。
寅街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6.2℃,海拔1659米,年降雨量750毫米,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弥渡县有名的吨粮田,也是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区。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38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财政总收入239万元,粮食总产17307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寅街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稳步推进烤烟、亚麻、乳业、蚕桑、无公害蔬菜五大支柱产业培植的同时,狠抓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市场,培育地方财源,发展地方财力,全镇现有私营企业8户,个体工商户877户,从业人员3180人,2005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8880万元。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寅街镇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有钼、铜、硅和取之不尽的石灰石、石英石、石膏、高岭土,还有无穷丰富的西山煤碳资源。有大量可供烧砖制瓦的壤土及机制红砖的页岩和优质河沙、山沙等建筑材料。弥渡县庞威水泥厂建在寅街镇观音山村辖区内,东山建有30多个采石场,100多个石灰窑以及20多个石灰粉、石灰膏加工厂,源源不断地向县内及周边县市提供建筑材料。
寅街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早在清代就涌现了龚渤、龚亮、龚锡鼎、师向忠、师范、师道南、李菊村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生有文章惊宇内”。弥渡“文献名邦”的美称,有着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勋。今天,在这片文明古老的土地上,寅街镇党委和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迈出了新的步伐。全镇水利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辖区内建有小Ⅰ型后海水库,库容量413万立方米,中型栗树营水库,库容量1760.37万立方米,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闭路电视信号覆盖率达46.2%。 |
(一)基本情况
苴力镇位于弥渡坝子南端,集镇距县城19公里,南连南涧,东接祥云,县内分别与德苴、密祉、寅街三个乡镇接壤。2005年总人口25243人,总人口中劳动力14822人。全镇有国土面积182.82平方公里,境内森林面积1298880亩,森林覆盖率达47%,全镇有耕地面积17673亩,其中水田7549亩,旱地1012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7亩,最高海拔2658米(五台村委会),最低海拔1400米(水田村委会),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700—710毫米。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包谷、烤烟、小麦、红花、啤大麦、洋芋、白芸豆、大豆;林果有板栗,柑桔、核桃;药材有苦良姜,板兰根。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1221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0元,全年收购烤烟86.5万公斤,实现产值946.4万元。工业总产值达4459万元。".。 |
密祉地处弥渡县西南部,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距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永和、八士、莲峰、中心、兴隆、石麟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4723户16323人,其中女性7808人,男性,农业人口9992人,少数民族795人,乡村劳动力资源9652人。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盖率76%,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有常用耕地7725.7亩,其中:水田5819.8亩,旱地1905.9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矿产资源丰富,有铜、褐煤、陶瓷、石料等矿种。有密祉豆腐、红雪梨、野生食用菌、羊肚菌、蜂蜜、灯盏细辛等名优特产。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密祉大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尹宜公故居、桂花箐、珍珠泉等景区景点,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密祉历史文化悠久,花灯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历代就有内地汉民族移来定居,在唐南诏时期,密祉就是滇西“开南古驿道”(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密祉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创作发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和花灯文化的摇篮,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民歌)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是“中国花灯艺术之乡”,花灯习俗自唐初以来,传承近1400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演艺曲目风格,有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期间,密祉镇30多支5000多人的花灯表演队伍、8万多人的观灯潮把花灯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表演有双龙戏珠、双狮起舞、凤引麒麟、歌舞表演、美女划船等文化节目一起上阵,共同演绎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文化;古法制灯,手工扎制的花瓶灯、日月灯、渔灯、桶灯、扁灯等各种花灯琳琅满目。密祉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内外特色资源丰富,境内的太极山风景区有“植物王国”、杜鹃王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的桂花箐溪流是小河淌水源头,溪旁的千年古桂四人合抱,有中国第一古桂之称。
2007年12月密祉被列为省级旅游小镇,2008年密祉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2011年再次被列为省级旅游型特色小镇。2011年花灯戏和弥渡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密祉被列为省级旅游型特色小镇。太极山1997年被州政府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3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文盛街2007年1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被公布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2月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6月,兴隆村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9月小河淌水“密祉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盛街村成功入选云南省2021年度美丽村庄。 |
德苴乡位于大理州弥渡县东南部,北邻祥云县鹿鸣乡,东与南华县罗武庄、红土坡、五顶山三乡接壤,西南、西北与本县牛街乡、苴力镇山水相连,乡0所在地德苴村距县城40公里。有彝族、傈僳族、回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纳西族、布朗族10个少数民族。
德苴乡地形狭长、山峦起伏、高低不平,地貌呈中山峡谷状,东西最大 德苴乡-会议 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0公里,海拔在1400米至2100米之间。全乡国土面积大,人均可耕地面积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24007亩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坝和缓坡地带,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是旱地土壤的主要种类。河谷水稻土多为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性水稻土。PH值为4.4-4.8,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从土地利用的现状看,全乡尚有30万亩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坡资源可以开发。 德苴乡总体气候温和,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9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14.1-14.7°C,无霜期为245-280天。全乡大致可化分为三个气候带,德苴、团山、塘子、岔河、李丰五个村委会年平均气温17.2°C,属南亚热带气候,热资源较为丰富,尤其适宜于辣椒、柑桔的生长;小里、邑郎属中亚热带气候;多依、新和、金星、青云、青丰、太平属亚热带气候。全乡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为:光照充足,光热条件好,但干旱严重。 -人文地理 乡内历史古迹有:花鱼洞、回龙寺、炎葬墓群、多依厂古建筑、报恩寺、金宝寺、德苴关圣殿。 花鱼洞 位于德苴乡东北四公里处,主要有“母龙潭”、“公龙潭”景点 回龙寺 位于德苴乡西北约二十六公里的青云川。原建有“魁星古寺”、“白玉仙庵”和“关圣殿”。民国九年又继续建“青苗大阁”形成一簇古建筑群。过去每三年办一次普度会,每月初一、十五也有善男信女朝会集中。 火葬墓群 多依厂奎、陈、郭、赵、石、禹、鲁七姓共同祖坟,在新村大水井后面,村北约一公里处“烧人场”开荒掘土火罐数百个。还有德苴大坟山也是罐葬墓群。 金宝寺 位于金宝山。民国二十四年开始建寺,建寺中神异神护禹佛仙口说:“小团山地下有金宝”,寺命名为“金宝寺”。寺建阁两座,一座“玉皇阁”,二座“地母阁”。阁高魁伟,登阁瞭望,近看七村宝山全景,远观三县山色风光。 德苴关圣殿 即现在德苴乡0住地。清同治乙丑,关圣帝君迁德,先建有正殿,下面一殿两厢,正殿塑奉关公,下面殿三格,中格作大门,阁前两柱有木雕双龙抱柱,开成二龙抢室。 -民风民谷 彝族火把节: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是彝族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依传统各家都要宰鸡、置酒祭南天地、“田公、地母”等神灵,以求神灵保佑人、畜、庄稼。 天黑后,各家要燃起火把,用陈木沫(俗称“沫香”)洒于火把的火焰上游乐。火把节,各家都要将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欢度佳节。在火把节前一日,彝族各村在山上祭“密枯”。“密枯”一般祭之为“风神”,因火把节前后,正值包谷抽穗长苞之际,在此期间,若遇风灾,包谷倒伏,收成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人们将风视作神灵进行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彝族打歌:弥渡彝族群众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打歌,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二月八、二月十五,其余时间除特殊情况外不在组织打歌。组织打歌以各自然村为主,主要仪式大多在零晨至第二天早晨结束。领舞、挥大刀、男女对唱,中间烧一堆篝火,男女前后成对围着篝火绕圈,边唱边跳,有的地区有芦笙、三弦、笛子伴奏,随着音乐不断变化脚步。 -特色产业 烤烟产业:以烟水工程建设和十项骨干科技措施推广为突破口,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认真做好烟田地规划,扎实抓好烟水工程建设,全面推广十项骨干科技措施,切实加强烟叶田间管理,深入细致研究收购政策,把好收购各个环节。收购量由2001年的55.6万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71万公斤,均价从2001年的11.10元/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13.14元/公斤,增2.04元/公斤 ,均价创了历史新高,仅2007年,烟农收入达2056万元,烟叶税收达380万元,实现了烟农收入、均价和税收三大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乡种植K326一个品种,截止3月20日,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落实种植面积13860亩,烟农签订合同4082户。辣椒产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依托德苴,不断扩大德苴辣椒种植面积和种植效益。2007年,种植辣椒6255亩,椒农收入600万元;2008年,计划全乡辣椒总产值达到650万元。 -基础设施 1、五通情况:乡内有公路85条,累计里程344.869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条19.5公里属弹石路面;乡村公路13条,累计里程80公里。13个行政村已通电。 面硬化外,其它均为露天土面市场。4、环卫设施:乡内有公厕29座,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9个。 |
"牛街彝族乡位于县城南端,东与楚雄州南华县毗邻,南与思茅地区景东县接壤,西与南涧县交界,北与本县德苴乡相接,属“三州四县”交汇区,是近代民族英雄李文学的故乡,也是全省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这里有一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有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帅府,有一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天生营。
全乡辖11个村委会、145个村民小组、296个自然村,有国土面积256.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286亩,人均占有耕地0.92亩;有农户5315户20438人,其中农业人口19882人,占97.28%,非农业人口556人,占2.72%,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傈傈族、拉祜族、纳西族等6个民族,其中汉族有13484人,占66%,彝族有6930人,占33.9%,白族、傈傈族、拉祜族、纳西族4个民族共有24人,占0.1%。
全乡居住分散,山高坡陡、箐深水寒,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