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民权县北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民权县北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民国三十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载文稽考,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考城县得名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屡遭河患,几经迁徒,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知县郑道将县治从江墓店(今李堂乡岳庄村西)迁此(今北关集南),城周回四里(华里)九十步(一步为5市尺,约167米)有奇。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顾最样继修始完,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段绣请于巡抚更增崇之,城墙高25丈,基宽3丈,顶宽一丈。置四门,建四楼,挂四匾,设四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河决马家口,黄水漫城,唯北关尚存,后人们搬迁于此,设店成集,得名北关集。因居东,故名。
清末,王、赵、孙、李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北关集建村,因位于北关集北头,故名。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考城旧志》、《考城志·古迹志》、民国三十年《考城县志·卷四·建治志》等载文稽考,现北关集为旧考城北关。考城县得名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屡遭河患,几经迁徒,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知县郑道将县治从江墓店(今李堂乡岳庄村西)迁此(今北关集南),城周回四里(华里)九十步(一步为5市尺,约167米)有奇。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顾最样继修始完,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段绣请于巡抚更增崇之,城墙高25丈,基宽3丈,顶宽一丈。置四门,建四楼,挂四匾,设四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河决马家口,黄水漫城,唯北关尚存,后人们搬迁于此,设店成集,得名北关集。1983年分为北村、南村、西村,因居北关集西,故名。
据说二百年前,山西洪洞县若干户迁居于北关集南,故名。
明崇祯年间,潘氏族人为避战乱,由开封西门里潘家胡同迁此定居,故名。
明嘉庆年间,金氏族人为求清净富庶之地,由汴梁城金永胡迁此定居,故名金庄。
清乾隆年间,刘氏先人率族到旧考城投亲、谋生,在此落户后,盖楼一座,故名刘楼。
清乾隆年间,山东曹县二狼庙村韩氏族人迁入后,牵头组织人力、物力沿河筑寨,集“三岗”为一村,故易村名韩海子。
清康熙年间,丁氏族人为谋生计,自现黄河堤北山东省曹县迁此定居,故名。
清康熙中期,安氏族人为避灾荒,自山西洪洞县到此定居,称安庄。后为区别于村东2里许大安庄(今属庄子镇),易现名。
清康熙年间,石氏族人自褚庙乡大石庄迁此定居后,为寻求上好食用水源,连打十眼水井,一时轰动乡里,故名十井,后随姓氏演变成现名。
清天命年间,张氏族人由黄河故堤北山东曹县辖地大张庄迁此定居。因当时该处有一较大土堤被黄河水冲一道口,村由此得名。
清乾隆年间,丁氏族人为避灾荒,由河南孟县东迁此地,因当时该处为黄河故堤一较大道口,故名。
清康熙年间,王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到此定居,用土筑楼一座,称王土楼;原山东曹县马氏迁入,祖业兴旺,王氏外迁,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今名。
清道光年间,周、翟两姓族人自村东北一千米许张家堤先后迁此定居,故名周翟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