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茌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茌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寓意振发兴举,增强活力之意,期盼繁荣兴盛,故得名。 [详细]
  因辖区驻有大型企业信发集团故命名。 [详细]
  清道光年间,温士三从丁块温庄迁来立温庄,后与西邻陈庄合称温陈。 [详细]
  乐平铺相传古为御路所经之地,因距县城大隅首三十里,并设有驿站、店铺,故名三十里铺(也称三十里堡)。1981年为区别于高唐县三十里铺公社,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改为乐平铺公社。“乐平”寓意据康熙四十九年(1710)《茌平县志》载:“乐平古垒:在县南三十里,遗址横数百步,今铺犹云乐平。”因政府驻地乐平铺得名。 [详细]
  明朝初年,冯姓官员率移民来此地立村,前董、前寨、后唐、后寨,合成冯官屯,“屯”为屯民之意。1984年,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冯官屯镇,沿用至今。 [详细]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青州迁来立村,取名“半壁屯”。后因地处漯河帮道,多沙质土壤,地势平坦、肥沃,适于种蔬菜、瓜果,清初,“半壁屯”改名为“菜屯”。镇政府驻地菜屯村得名。 [详细]
  博平古称博陵,春秋时为齐国博陵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西汉设博平县,以县境为广阔的平地得名。北宋景祐四年(1037),迁至于此,故名。 [详细]
  明代之时,因店铺较多,曾名社郎店。因靠近古黄河渡口,又改名社郎口。当地流传赵羽在此斩蛟,后以杜姓为首,为其建二郎庙,得名杜郎口。因镇政府驻地杜郎口村命名杜郎口镇。 [详细]
  传说,后唐唐明宗曾还驾于此,驻兵三屯,韩屯、郗屯、罗屯。因韩姓在此做官,镇驻地村得名韩屯,故名韩屯镇。 [详细]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张氏自胶州西关迁来立村,后因村民大多种瓠子瓜,人们便俗称村名为瓠子屯,又因瓠子的学名写作葫子,人们便将村名写为葫子屯,也有误写为胡子屯的。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胡屯。镇政府驻地胡屯村而得名。 [详细]
  明初肖姓立村,故名肖家庄。因镇政府原驻地在此,所以得名。 [详细]
  明永乐年间,贾奉先迁来立村贾寨,后来村庄扩大,分为前寨、后寨、西寨三部分,统称贾寨。镇政府住于此,因此得名。 [详细]
  明洪武年间,洪姓来此立村,后因洪家出了一名军官,因此得名洪官屯村。因镇政府驻地洪官屯村而得名。 [详细]
  据传,明朝以前杨官屯名为王名环屯,是老户村庄。明洪武年间,杨殿从山西洪洞县迁居王名环屯。明永乐年间,另一杨氏迁此安家,因杨氏人多族大,因此改名为杨官屯。因乡政府驻地村故命名为杨官屯乡。 [详细]
  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