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普洱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普洱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一:思茅市,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

二:思茅区,2007年由翠云区更名而来

三:思茅镇

三、思茅市

思茅(今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思茅(今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国的台湾省同处一个纬度。

思茅市(今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区面积44221.34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南与缅甸比邻,国境线长达625公里,是祖国重要的西南门户,仅陆上边境通道就有18个,澜沧江、红河、南亢河三条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之一。

思茅市(今普洱市)总人口数为2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44万,占61%。全区少数民族有36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有14个。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民族风情迥异多彩。

思茅市(今普洱市),距离省会昆明市570公里,乘飞机40分钟即到,在昆明任一个机票代理处都可以买到票,而思茅市民航售票处就在红旗广场北角主街道旁。思茅机场改建后,每天都有班机,可全天候飞行。也可乘车前往,高快8小时左右就可到达。

思茅,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十个县(市)宛若十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这里世代居住着汉、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瑶、苗、傈僳等十多个民族。有人口248.03万人,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图。

思茅在解放初期称"普洱专区",专员公署驻普洱,辖思茅专区及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南峤(勐遮),镇越(勐腊)。1955年专员公署迁往思茅,改称思茅地区,车、佛、南、镇四县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仍由思茅地区代管,1973年州署分开正式成为两地州。

思茅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其境。

思茅地区地处低纬地带,平均气温在10.3°C—13.2°C之间,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在17.9°C—24.6°C之间。

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壤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思茅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多彩,云南亚热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条件的植被类型在思茅地区几乎均有分布。

思茅地区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包括16种珍稀兽类,如金丝猴、孟加拉虎等;鸟类16种,如绿孔雀等。

思茅是云南的第一大热区,占云南热区面积的28.6%,是一块极适宜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的宝地。热区经济作物面积达214万亩。小粒咖啡是思茅热区经作中的新秀,品质一流,1999年发展到12115公顷,居云南之冠,成为世界著名咖啡企业雀巢公司的生产基地。

思茅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拥有茶园29361公顷,年产茶1.59万吨。景谷象牙芒果、冬早甜瓜等热带优质水果进入上海等市场。

思茅是云南的第二大林区,有林地面积3829.5万亩,人均15.4亩,为全国人均的8.1倍,全省人均的3.4倍。灌木林面积37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8%,活立木蓄积量2.03亿立方米,人均56立方米,是全国的3.8倍.其中可供采脂、用材、造纸、化纤用的优良速生树种思茅松占68.9%。

思茅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及一百多条支流。澜沧江纵贯南此,漫弯、大朝山、糯扎渡三级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835万千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初步探明有金、银、铅、铜、铁、锡、镍、钴、铬、钠、钾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资源。

思茅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国境线长486公里,有着一地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思茅距省会昆明550公里。

思茅正在或即将成为一个陆、海、空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思茅——-一条北回归线上的奇苑,一个奇特的生态区域,将伴您度过一个绿色的假期,带给你一个绿色的梦幻。

一:思茅区

2000年,思茅市(今普洱市)辖4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083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思茅镇84490南屏镇59035倚象镇34580思茅港镇17119震东乡5741云仙彝族乡9316翠云乡11508龙潭彝族傣族乡9045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思茅市设立翠云区,以原县级思茅市的行政区域为翠云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

2004年3月21日,云政复[2004]34号批复:翠云乡更名为六顺乡。

2006年,撤销云仙彝族乡和震东乡,设立新的云仙彝族乡,新设立的云仙彝族乡管辖原云仙彝族乡和震东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乡政府驻原云仙彝族乡政府驻地。

2007年,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

宁洱是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全县辖6镇3乡、8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5%;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8%。

宁洱具有区位、资源、文化三大优势。区位优势:宁洱地处滇南乃至中国连接东南亚的交通要道,距省会昆明370公里,距思茅中心城区33公里。昆曼国际大通道、国道213线、国道323线、省道222线、文团公路在宁洱交汇;建设中的玉磨铁路中线在宁洱县城边穿过,并在宁洱县设立全市境内最大的火车货运站点;正在建设的景宁高速、宁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凸显宁洱在综合交通方面的有利优势。资源优势:宁洱县年平均气温18.2℃,降水量1398毫米,日照192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有耕地面积30.04万亩,热区土地面积240万亩,有林地面积413万亩。森林覆盖率77.37%,活立木蓄积量2464万立方米,矿藏资源丰富。文化优势:“名茶、名道、名碑、名人”是宁洱的四大文化品牌。名茶: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名道:茶马古道从宁洱起源,通往全国、走向世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茶马古道文化。名碑:县内有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誓词碑。名人:是主演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著名彝族演员杨丽坤和全国英模张培英的故乡。县内有云南省第一所开设新学的百年老校—普洱中学,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磨黑中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滇西南革命的活动中心、省级革命老区。

近年来,宁洱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抢抓“思宁发展一体化”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全力打造“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品牌,努力建设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养生宜居宝地,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

2021年,预计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支出增长4%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目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东及东南与红河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与江城县为邻,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全县地域呈东西窄,南北长,东西最宽横距7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36千米,总面积5312平方千米,辖12镇3乡168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8.16万人,山区面积占比99.98%,森林覆盖率67.61%。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距省会昆明市273千米,西南距普洱市政府驻地思茅区176千米。

墨江地处东经101。08’一102。04’,经度跨度56’,北纬22。51’~23。59’,纬度跨度1。08’,北回归线穿县城而过,由此孕育了神奇的双胞文化现象,全县共有1200多对双胞胎,双胞胎出生概率6‰,超过全球2‰的水平。“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成为墨江靓丽的地域名片。墨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中饮马成炊的重要驿站,昆曼国际大通道、玉临高速、国道213线、国道227线穿境而过,玉磨铁路将于年底实现通车,墨江作为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2021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66亿元,同比增长6.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0.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8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1元,同比增长10%;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元,同比增长14.4%。

墨江是一个以哈尼族占比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有25个民族。据统计,县内人口总数超过万人的有哈尼、汉、彝3个民族,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有傣、拉祜、布朗3个民族,千人以下的有瑶、回、普米、白、壮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哈尼族占总人口的61.8%,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山高箐深,沟河纵横。境内山脉属哀牢山系,主要山峰有204座,其中海拔超过2000米以上山峰64座,最高峰为县境北联珠镇碧溪马路村大尖山、海拔2279米。河流属红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把边、阿墨、泗南三江,他郎、布竜、坝卡、那卡、杩木五河,还有上千条支流小溪,海拔最低点为县境南部榄皮河阿墨江汇入李仙江处,海拔478.5米。境内海拔相对高差1800.5米。

墨江是低纬度湿热山区县,山区面积为总面积的99.8%,坡度小于8度的坝区占0.02%,全县仅县城驻地有一大于3平方千米的小坝子。15个乡(镇)有10个乡(镇)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强烈,光热资源丰富,据墨江气象站多年观测统计:全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161.2小时,辐射总量131.0l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7.8℃,最高为6月,22.1℃;最低为1月,11.5℃;年平均降水量l33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16.6天;四季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每年5~10月为湿季,降水量为全年的84%,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6%。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墨江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北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均有,少数高寒山区还具有寒带特点。往往一座山具有三种气候特点,山头寒、山腰温、山脚热。县内农作物和树种种类繁多,且适于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玉米、高粱、小麦、大豆、荞、稗、蚕豆、豌豆等数十种;经济作物有甘蔗、紫胶寄主、橡胶、栲胶原料、花生、茶叶、咖啡、坚果及数十种水果;森林以思茅松为主及众多的栗、柏、椿等树种,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3种、二类保护植物5种、三类保护植物l0种。其中:墨江的紫胶产量为全国各县之冠。墨江特产紫谷、紫米酿制的紫米封缸酒曾荣获国家商业部“银爵奖”和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名扬国内外。

动物资源亦很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兽类5种、珍稀禽类2种、爬行类3种、二级保护兽类13种、禽类16种。

矿物资源已探明并开采利用的有金、银、铜、铁、铅、锌、盐、石膏、煤、石棉、石灰石等十余种,已探明而未开采利用的有镍、铬、钴等稀有贵重金属。其中:墨江金矿为云南省较大型的著名金矿之一,从1984年起,年年黄金产量超过万两,白银产量达2万两以上。

墨江原名他郎。汉、三国、南北朝时为梁水郡、益州郡和兴古郡徼外地,唐南诏国和宋大理国时属银生节度地。元宪宗四年(1254)内附,立他郎二千户,隶宁州万户府;后设他郎寨长官司,先后隶属元江路和威楚路,长官司署设于他郎寨(即今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明永乐四年(1405),设立恭顺州、州治所驻碧朔(今联珠镇碧溪古镇),隶元江军民府;嘉靖十二年(1533),州治所移至他郎寨,仍隶元江军民府(明弘治时曾短期隶属过临安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元江府“改土归流”,省奉化、恭顺二州归附清王朝;雍正十年(1732),废恭顺州,设他郎抚彝厅,由元江府通判分驻,同年建他郎厅土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改隶普洱府,直至清朝灭亡,都称他郎厅,隶普洱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2年(1913),废厅改县,改称他郎县,列为二等县,厅长改称县知事(民国18年后改称县长)。民国4年(1915),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改称墨江县,县名以纵贯县境的阿墨江得名。整个民国时期,墨江县先后隶属于迤南道、普洱殖边督办、新元墨督察专员公署。民国18年(1929),设立江城县,将墨江县属猛烈行政区划归江城县,次年又将李仙江以南百余里之地划归江城县。至民国37年(1948)底,全县共辖7乡3镇79保493甲,面积4862平方千米。

1949年1月7日,墨江人民反蒋自卫军在元江、新平兄弟部队及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主力二纵队、新峨支队的协助配合下,解放了墨江县城,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墨江的统治。1月11日,参与攻城的自卫军各部队撤出县城,地方绅士受自卫军领导委托成立“墨江善后委员会”,负责处理战后事宜,维持社会治安。5月27日,李子忠等人受边纵领导指示,成立“墨江县军政委员会”。7月底,中共思普地委派第十民众运动工作团到墨江,开展民主建政工作。8月3日,改组“墨江县军政委员会”,成立“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工作委员会”,由宁洱专员公署和中共思普地委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墨江县。1950年5月4日,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墨江县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墨江县委”),“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改称“墨江县人民政府”,至当年9月止,全县共建立9个区政府、91个村公所。

1954年,撤销联珠区,其辖地分别划归碧溪、涟漪区及新成立的玖联镇,全县共设8区l镇、90个乡、2个街道居委会。同年4月,将县属坝溜区下7乡、面积370.5平方千米划归绿春县。1957年1月,接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墨江县人民政府”改称为“墨江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3月,原普洱县通关区,面积36l平方千米划归墨江县。同年秋冬,大办“人民公社”,全县共建政社合一的9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镇沅县新抚公社、面积968平方千米划归墨江县,当年全县共辖l0个人民公社、1个镇、170个管理区、2个街道居委会。

1961年,调整农村社队规模,原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为小公社,全县共设10个区、1个镇,170个管理区调整为159个小公社、2147个生产队、2个街道居委会。1966年“四清”运动后期,撤销区,恢复人民公社,全县l0个区调整为16个公社、164个生产大队、1863个生产小队、1个镇、2个街道居委会。

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国发(79)186号文件批准:撤销墨江县,在原墨江县辖区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并于同年11月28日在县城举行了自治县成立大会庆祝活动。

1984年,开展农村体制改革,原公社改称区,大队改称乡,并增设了泗南江、忠爱桥2个区,全县共设18个区、1个镇、166个乡及乡级镇(其中24个民族乡)、2个街道居委会。

1987年2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那哈2个区(14个乡、177个自然村,面积456平方千米),红河县三村、垤玛2个区(12个乡、131个自然村、157个合作社,面积363.8平方千米)合并成立“黑树林特区”,设立“中共黑树林特区工委”和“黑树林特区办事处”,为副县级建制,由墨江代管。1988年5月21日,撤销“黑树林特区”,三村、垤玛2区仍划回红河县。同年,农村体制进一步实行改革,区改乡、乡改村,全县共设19个乡(镇)(其中2个民族乡)、168个村公所(办事处)。1997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墨江县玖联镇和联合乡,合并成立联珠镇。2006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撤并联珠镇、双龙乡、碧溪乡合并设置联珠镇,通关镇与忠爱桥乡合并设置通关镇(忠爱桥乡的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民委员会划-珠镇;丙蚌、回龙、民兴3个村民委员会划入通关镇;忠爱桥乡以忠爱桥为界,桥西划入通关镇,桥东划-珠镇)。至2017年止,全县辖12镇3乡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

墨江自1949年起至1999年,党、政隶属中共宁洱地委、专署和中共思茅地委、行政公署领导。

墨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睦相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建设家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不畏-,携手合作,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瑰丽篇章。

清雍正十年(1732),墨江县的傣族、拉祜族人民因不堪忍受清王朝的残暴统治,联合元江的拉祜族人民起义。起义军烧毁塘房,杀田主汛兵,击毙清军把总康天锡,给当地的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咸丰四年(1854),墨江县团田乡凹壁村(原镇沅县)哈尼族农民田四浪与彝族普顺义,率领了三千多各族贫苦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占领了墨江、镇沅大部分地区,新平、元江部分地区,建立了面积3万余平方千米、人口50多万的根据地。多次击败和歼灭了大量清军,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直至1871年才被清军镇压下去,在哀牢山坚持战斗了17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云南“重九起义”,光复云南的战斗中,墨江人庾恩旸积极领导参与了起义,因功勋卓著,被委以云南都督府重要职位。1915年云南护国首义,庾恩砀更因功而被授予勋三位、陆军中将、二等嘉禾章,任云南督军公署总参谋长兼第三师师长、靖国第三军军长等要职。

墨江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8年,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墨江籍地下党员卫秉礼回墨江开展革命工作,于1929年春建立了墨江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墨江支部”。1931年,在党支部的积极活动下,全县已组织秘m农会数十个、会员2000余人,还掌握了县城防队和殖边营部分武装,并决定当年冬至节组织农民暴-动,后因事泄暴-动未成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熊文和、陈家麟、秦树声、孙德齐、曾福光五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0余名积极分子被捕。暴-动虽未成功,但革命的思想和火种已深深播在了墨江各族人民心中。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云南省委派地下党员宋文溥、王静贞利用合法身份为掩护,到墨江开展统战工作。宋、王到墨江后,宣传抗战,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争取进步力量,分化瓦解敌人,为党组织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1945年春,中共云南省工委又派地下党员陈盛年到墨江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并从西南联大邀请了部分进步青年到墨江中学任教,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吸收了6名进步教师和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6月成立了“中共墨江中学支部”。1947年9月改称为“中共墨江地下党支部”。党支部建立后,利用各种机会向师生宣传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师生和国民党地方当局作斗争,墨江中学成为革命的据点。至1948年底,党支部共发展了7名党员和10余名“民青”成员,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培养了骨干。

1948年12月20日,在地下党的支持和领导下,碧溪镇镇长进步青年王宗白率镇“常备班”和贫苦农民200余人,在卧龙明子山举行起义,建立了“墨江人民反蒋自卫军”。短短几天内,地下党又策动县常备队、政警队80余人起义,投奔自卫军,还动员墨江中学50余名师生参加自卫军,自卫军队伍扩大到500余人。1949年1月1日,“墨江人民自卫军”在元江、新平兄弟部队协助下,发动解放墨江县城之战,后又得主力二纵队和新峨支队的领导和支援,于1月7日凌晨解放了墨江县城。

1999年,墨江被列为云南省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墨江县各族人民在中共墨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其间虽走过了许多艰难曲折的弯路,受到了不少的挫折和干扰,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1979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建设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历史沿革:“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又称景董)。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1331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县)、威远(今景谷县)、干远(今镇沅县)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猫头山)3371米,最低海拔(文笑河口)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景谷地图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的一个县。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辖钟山、凤山、景谷、边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170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隶属于思茅地区,东靠新平,北接景东、双柏,东南与墨江、普洱毗邻,南接景谷,西与临沧隔澜沧江相望。县城恩乐镇距省会昆明46公里,南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190余公里。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21个民族共20.1万人。

镇沅,山川秀丽,景色迷人。东有峰峦叠嶂、林海茫茫的哀牢山,西有群峰云集、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常年江河流淌,清泉歌唱,100多个瀑布恰似银梯从蓝天伸向人间,哀牢山云海秀美壮观,神秘莫测,高山梯田鬼斧神工,秀丽如画,奇妙迷人的土林,千姿百态,千古溶洞引人入胜,河谷小坝稻花飘香,高山坡地茶叶叠翠,还有距县城90多公里,占地280公顷的古茶树群落,树龄达2700年的古茶王,成为镇沅一处独有的景观,置身于此,会还给你一种纯自然的感觉,触动起无尽的遐想。

自然资源

镇沅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立体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镇沅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森林覆盖率66.7%,且种类繁多,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果木林等,是云南省林业生产重点单位之一;镇沅地处哀牢山、无量山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铝、钼、铬、镍、锑等。非金属矿藏有盐、煤、石灰石、石膏、石棉、石英石、花岗石、瓷土等。

行政区划

共划分为:4个镇、5个乡:恩乐镇、按板镇、勐大镇、者东镇、田坝乡、古城乡、振太乡、九甲乡、和平乡。

历史沿革

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一说,镇沅为傣语“正也”转音,意为“粮仓小城”。1913年设县。1990年改为镇沅彝哈尼拉祜县。

2000年,镇沅彝哈尼拉祜县辖2个镇、9个乡:按板镇、恩乐镇、里崴乡、者东乡、九甲乡、和平乡、田坝乡、古城乡、振太乡、勐大乡、三章田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570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恩乐镇26010按板镇21046田坝乡11969古城乡14447勐大乡27121里崴乡13830振太乡34893三章田乡-9九甲乡15805者东乡17923和平乡11966

2001年,全县辖3个镇、8个乡:恩乐镇、按板镇、勐大镇、田坝乡、古城乡、里崴乡、振太乡、和平乡、三章田乡、九甲乡、者东乡。

2003年末,全县辖恩乐、按板、勐大3个镇和振太、里崴、田坝、古城、三章田、九甲、者东、和平8个乡,109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2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万人,占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10.58万人,占总人口的51.8%;人口密度49.39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三章田乡和者东乡,设立者东镇,新设立的者东镇管辖原者东乡和三章田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者东乡者东村委会文奴村;撤销里崴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大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乡镇简介

恩乐镇 位于县境中部,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天然分界线把边江上游的恩乐河段两岸,海拔1080米。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恩乐为者乐甸长官司地,先后设过长官、册、厅、府、县,素有桃花城之美谥,东接三章田乡、者东乡、东南邻墨江县团田乡,南连古城乡,西毗按板镇和勐大镇,北界为景东者后乡。全镇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达2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6人)。

田坝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无量山东南麓支系,红河与澜沧江两个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大营主峰南北两面,跨东经100°55′-101°07′,北纬22°45′-23°18′,东与古城乡接壤,南与普洱县梅子乡接界,西与景谷县凤山乡相邻,北与按板镇相连,总面积257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地田坝街海拔为1490米,距县城86千米,全乡辖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三合、联合、民强8个村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在册2830户12788人,实有2147户8554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5%,辖区内居住汉、彝、哈尼、拉祜、傣、回、瑶、白、壮九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62%。

按板镇 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60千米,位于东经100°42′—101°02′,北纬23°45′—23°56′之间,东邻恩乐镇与古城乡接壤,西接振太乡,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乡接壤,北靠勐大镇。全镇辖13个村(居)民委员会:按板社区、红星、文腊、杏城、宣河、联盟、磨庆、安康、玉河、那布、罗家、文牍、文立,下设166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1423人,其中农业人口16886人,非农业人口4537人。

勐大镇 位于镇沅县西部,东经100°39′—100°56′,北纬23°54′—24°08′,东与恩乐镇和景东县的者后乡交界,南与按板镇接壤,西与振太毗邻,北与里崴乡相连。面积522平方千米,是镇沅第一大镇。辖15个村,222个村民小组,有总人口27485人,主要有汉、彝、回、哈尼、傈傈等民族。镇政府驻地勐统街,海拔1180米,距县城57千米。

里崴乡 “里崴”源于傣语,“里”为好,“崴”为回头,“里崴”意为回头河的好地方。位于镇沅县境西北部,依偎无量山,濒临勐统河,坐落在海拔为1260米的勐统河上游东畔。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白水村与景东县接界的朝阳山2765米,最低海拔为文夺村河口1100米。东与景东者后、文井接壤,西与景东永秀毗邻,南与景东景福接边,北与镇沅县内勐大相连。全乡总面积347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3308户,14020人(其中集镇人口1250人)。里崴乡人民政府驻地新街村,距县城75千米。

九甲乡 位于镇沅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与景东县花山乡、双柏县锷嘉镇、新平县者笼乡及本县三章田乡相邻。最高点哀牢山主峰大雪锅山海拔3165.9米,最低点登高村者干河底海拔1002米。总面积198.5平方千米。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有113个村民小组,3746户,总人口16089人。乡政府驻地九甲,海拔1780米。

古城乡 位于镇沅南部,把边江畔。全乡总面积406.4平方千米,山区占99%。辖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3269户,1431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6.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41%,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6人。

和平乡 成立于1987年。位于镇沅县东部,地处哀牢山区,距县城恩乐74千米,距省会昆明310千米。东部与玉溪地区新平县相连,东南部与墨江县团田乡接壤。全乡总面积为231平方千米,辖麻洋、那壮、丫口、光山、那洛5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有人口3106户,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8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2%,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阿昌族等1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

振太乡 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千米。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全乡总面积661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8957户,35941人,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是镇沅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1958年前,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乡政府原在太和紫马街,1984年9月迁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迁到紫云街头新楼办公。

者东乡 位于镇沅县东部,北纬23°51′42〞—24°08′21〞,东经101°14′46〞—101°27′34〞,地处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东北隔哀牢山主峰与新平县接界,南与和平乡接壤,西北与恩乐、三章田接壤,全乡面积348.1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坝区占5%,政府驻地海拔1780米,距县城74千米。全乡辖者东、者整、马邓、学堂、麦地、凹龙、木厂、樟盆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1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有总人口1763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4人,非农业人口671人,乡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7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0.9%。其中,拉祜族支系的“苦聪人”5643人,占总人口的32%,占全国“苦聪人”总数的六分之一,是全国“苦聪人”聚集最多的乡镇之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人。

三章田乡 于1988年2月7日从九甲乡分设成立,位于县城东部,哀牢山西南麓的者干河畔。东南与者东乡接壤,西南与恩乐镇相连,西北与九甲乡和景东县的者后乡毗邻,东北与玉溪新平县的水塘乡接界。境内海拔在940—3137.6米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新文村,海拔1000米,距县城37.5千米。全乡国土面积227.8平方千米,辖7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除河谷区新文和新庄的2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者干河谷一带外,其余的都在高寒山区。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10603人,其中农业人口9872人,占总人口的93%;杂居和聚居着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937人,占总人口的5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6.5人。

 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居思茅市首位,是全省畜牧基地之一。可溶性古钾盐矿床储量较大,为全国独有。热区开发潜力巨大,牛洛河万亩茶园闻名全省,橡胶品质优良,供不应求。云雾茶、茶王茶、南江奇兰、报春银毫、江易毛峰等15巳个品牌在国际国内获奖,白糖销往俄罗斯和蒙古。麻线谷、大毛毛谷、三百子等优良稻远近驰名。

位置面积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经101°14'~102°19'、北纬22°20'~22°36'之间。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翠云区145公里。

历史沿革

东晋、南北朝时期,属永昌郡辖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属剑南道濮子部。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地。宋、辽、金时期,归威楚府管辖。元、明时期,先后归元江路、钮兀御夷长官司管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弹压委员,做为地方行政官吏,军政兼辖。1916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归普洱道管辖。1929年设县治。1949年3月解放,1954年5月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全县共辖勐烈、整董2个镇和红疆、嘉禾、宝藏、国庆、曲水、康平6个乡,下设4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到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1002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69人,农业人口84274人。县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拉祜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万人,占总人口的79.8%。其中,哈尼族52339人,占总人口的52.2%;彝族14421人,占总人口的14.4%。

地理气候

江城县地处横断山余脉无量山的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高低相差1890米。境内江河纵横,水源丰富,有曼-、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腊户河、土卡河等30条江河及200多条溪流。以康平乡营盘山为分水岭,营盘山以西河流注入曼-,属澜沧江水系,营盘山以东河流注入李仙江,属红河水系。气候属低纬山区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2.1℃;最热月6、7月,月均气温22.2℃。全年基本元霜,年均有霜日仅2~3夭。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位于全省前列。年均降雨天数178夭。年均日照1886小时,相对湿度为85%,蒸发量为1478毫米。

民族文化资源

江城县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6个世居民族中除哈尼族和拉枯族外都有文字。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民歌民谣、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哈尼年”、“火把节”、“泼水节”、“盘王节”和各种祭祀活动,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10余种,乐器有葫芦笙、直箫、三弦、锯锣、鼓、竹筒、响蔑和地芦杆、吹叶子。哈尼人还喜欢用本民族语言编唱各类喜怒哀乐和婚丧娶嫁的曲调。现有保存完好的彝文手抄书23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故事、医药、祭祀;瑶族文字使用汉字读瑶音,字形是在汉文上多一笔或少一画,主要用于记录经书或歌词,现存一部分手抄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

旅游资源

江城县是云南惟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内环三江的水文地理特点,为江城县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乡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中老边境的7号界碑、整董镇的傣家竹楼,可使旅游者饱览边疆的壮丽山河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边境旅游,从江城县水路可通越南的莱州(省)、河内,陆路可达老挝的丰沙里(省)、万象。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邻接缅甸。总面积1957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娜允镇。邮编:665800。代码:530827。区号:0879。拼音:MenglianDaizuLahuzuWazuZizhixian。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3个乡:娜允镇、-、芒信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勐连农场。

历史沿革

1954年设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区。因旧为孟连长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2000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辖2个镇、5个乡:孟连镇、-、景信乡、南雅乡、富岩乡、腊垒乡、公信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859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孟连镇34190-111109景信乡12946南雅乡7990富岩乡12639公信乡13729腊垒乡15990

2001年,全县辖3个镇、4个乡:娜允镇、-、芒信镇、景信乡、南雅乡、富岩乡、公信乡。

2006年,撤销南雅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娜允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土地面积居云南省县级第二位,山区、半山区占98.8%。精制茶“茶王神毫”和“涌泉”在中国第二届科技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铅、铁、煤为多。是云南省蔗糖生产基地县之一。装机585万千瓦的糯扎渡电站正在澜沧县与翠云区的交界处开工兴建。

概况

位置面积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29′~100°35′、北纬22°01′~23°16′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市、区)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翠云、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区)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设于勐朗坝,海拔1054米,距省会昆明588公里,距思茅市政府驻地173公里。

历史沿革澜沧县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至两晋属永昌郡,元朝属木连路军民府(治所孟连),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上隶永昌府、顺宁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置镇边直隶厅,隶云南省迤南道。民国2年(1913年)改为镇边县,1915年更改重复县名,以东临澜沧江而更名为澜沧县。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恢复原澜沧县。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2003年,全县辖勐朗、上允2个镇和东朗、东回、拉巴、谦六、新城、东河、大山、南岭、糯扎渡、谦迈、酒井、惠民、竹塘、富邦、安康、文东、富东、雪林、木戛、发展河、糯福21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下设15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7.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9万人,非农业人口3.67万人。县内居住着拉祜、汉、佤、哈尼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29万人,占总人口的77.12%,其中主体民族拉祜族19.93万人,占总人口的42.24%。

地理气候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条,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糯扎渡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有大小河流130余条,较大的有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竜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适宜甘蔗、茶叶、橡胶、咖啡、南药、水果等经济作物生长。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20.1℃,年降雨量1551.8毫米,日照2412.8小时。

 西盟佤族自治县(XimengVazuZizhixian)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怒山山脉末端,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0.3万余。

本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宋、齐均属永昌郡地。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属云南布政司。清属镇边厅。1914年改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县部分地区设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均温15.2℃,年降水量2812.9毫米,最多年达3289.6毫米,最少年亦达2041.4毫米,为云南省境的“雨城”。

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水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万余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7%,复种指数约131%。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等,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现仅有少量采伐。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西盟佤族自治县_百度百科

自然资源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主要有西盟山脉、拉斯龙山脉、盘龙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地形复杂,全县除勐梭镇有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外,其余均为山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河流属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条,主要河流有库杏河、勐梭河、新厂河,河流交叉分布,呈树枝状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

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相对高差达1869.9米,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量丰富,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居全省之冠,最高年(1991年)达3426.7毫米。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319天。年均日照2204.7小时,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1.8千卡。风速年平均2.5米/秒。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偏少,占9.9%。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

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盟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从总体上看,各类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数量较小,但远景挖掘开发的生产潜力较大。土地资源全县国土总面积203.02万亩,可耕地72.5万亩。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非地带性土类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全县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缺磷、少钾。

全县林地面积85.16万亩,占土地面积41.9%。森林覆盖率为37%,活立木蓄积量298.21万立方米。植被复杂多样,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后期发展的杉木林、橡胶林、思茅松林、竹林等。树种类有40多料100多种、以壳斗科树种为主,其他还有山茶科、楝科、榆科、太戟科等。其中草药399种、蕴藏量约123万千克。其中,苔藓类1种,蕨类植物16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380种。有懒猴、青猴、黄猴、虎、熊、豹等数十种兽类;孔雀、白鹤、山鸡、鹦鹉、画眉、猫头鹰等近百种鸟类;蟒、眼镜蛇、腹蛇等数十种蛇类;白鱼、青鱼、甲鱼等数十种水生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