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孟姓人家从山西迁来在此落户定居,取名孟庄。明、清代记载称孟庄,沿用至今。 |
据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子岳云,曾带兵扎寨于此,故取名岳儿寨。另据本村《岳氏家谱》记载,此村岳姓人家系岳飞第三子岳霖后裔。另据1958年《村志》记载,除岳姓人家系土著外,张、臧等姓均系明初从山西迁民而来。明、清代记载称岳儿寨。1958年,期间以赵王沟为界,分为岳儿寨南、岳儿寨北两个行政村,位于赵王沟北,遂称岳儿寨北,沿用至今。 |
据南故城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这一带曾是殷商故城。1963年,南故城村筑护村堤时,曾发现地下有宽十米、长一千米的硬土结构和巨型砖瓦,疑是古代遗址。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城。后因在南故城北,故称为北故城,沿用至今。 |
据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子岳云,曾带兵扎寨于此,故取名岳儿寨。另据本村《岳氏家谱》记载,此村岳姓人家系岳飞第三子岳霖后裔。另据1958年《村志》记载,除岳姓人家系土著外,张、臧等姓均系明初从山西迁民而来。明、清代记载称岳儿寨。1958年,期间以赵王沟为界,分为岳儿寨南、岳儿寨北两个行政村,位于赵王沟南,遂称岳儿寨南,沿用至今。 |
据南故城禅教寺碑文记载,元代即称任固。因村南临漯(tà)水,东傍卫河,北靠汤河、羑河,且地势低下,常闹水灾,即负有加强维护和巩固堤防之任务,取名任固。该处是县东边界要地,明清以来逐渐形成集镇。1984年6月,任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分别建立村委会。因地理位置排序,此称为任固三街。 |
据南故城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这一带曾是殷商故城。1963年,南故城村筑护村堤时,曾发现地下有宽十米、长一千米的硬土结构和巨型砖瓦,疑是古代遗址。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城。因在北故城之南,故而得名南故城。新中国成立后,南故城村以故城沟为界,分成南故城沟南、沟北两个独立行政村。处于南故城沟南边,故称为南故城沟南,沿用至今。 |
据南故城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这一带曾是殷商故城。1963年,南故城村筑护村堤时,曾发现地下有宽十米、长一千米的硬土结构和巨型砖瓦,疑是古代遗址。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城。曾称为中故城,后因蔡姓,改称为蔡故城。 |
据《汤阴县志》(1960年版)记载,北魏时期,有一尊用巨石雕刻的四面佛像,取名古佛村。后又在此兴建龙泉寺,寺内有一眼八角琉璃井,相传所供龙王小白龙住在琉璃井内,非常有“灵验”,又改称为白龙村。宋、明、清代记载称白龙。1962年,白龙村分成白龙一、白龙二、白龙三三个行政村,分别独立管理。此村因处于村南部,称为白龙三街,沿用至今。 |
是明代初期王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新建的村庄,得名王新庄。明、清代记载称新庄。后因“新”和“辛”谐音,渐渐演变为王辛庄,沿用至今。 |
据杜氏家谱记载,本村曾叫过狮子,明成化(1470)年间,杜瑄好义乐施,散财救荒,地方官题奏朝廷,受到褒扬,后将狮子改为杜施济。 |
据南故城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这一带曾是殷商故城。1963年,南故城村筑护村堤时,曾发现地下有宽十米、长一千米的硬土结构和巨型砖瓦,疑是古代遗址。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城。因在北故城之南,故而得名南故城。新中国成立后,南故城村以故城沟为界,分成南故城沟南、沟北两个独立行政村。处于故城沟北边,故称为南故城沟北,沿用至今。 |
据南故城禅教寺明万历四年碑文记载,这一带曾是殷商故城。1963年,南故城村筑护村堤时,曾发现地下有宽十米、长一千米的硬土结构和巨型砖瓦,疑是古代遗址。明、清代记载统称故城。因在偏西方向,称为西故城。1949年后,西故城分为二村,此村方位在北,故而得名后故城。 |
据《汤阴县志》(1960年版)记载,北魏时期,有一尊用巨石雕刻的四面佛像,取名古佛村。后又在此兴建龙泉寺,寺内有一眼八角琉璃井,相传所供龙王小白龙住在琉璃井内,非常有“灵验”,又改称为白龙村。宋、明、清代记载称白龙。1962年,白龙村分成白龙一、白龙二、白龙三三个行政村,分别独立管理。 |
相明代以前,赵、郭等姓人家在此定居,因赵姓居多,故取名赵庄。元末战乱时,赵姓曾逃往外地,明初又迁了回来。村名沿用至今。 |
宋代记载曾称西狮子,明代记载统称狮子,清初记载也称狮子。均无考。据考,在王施济村西南石桥旁曾有一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的石碑记载,此村西南约四里处的商城,曾是殷商故都。商汤王在此实行博施济众的仁政。后取名施济。当初有隔河相望的东、西两个施济,此村为东施济。后因姬姓人家居多,改称为姬施济,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