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社区位于建平镇富民152号,东至富民街001号(玉皇村2社)、西至富民街玉皇村6组、南至滨河街玉皇村2组、北至政府街玉皇村5组。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772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5600余人。建平社区党支部,在册党员42名,其中:男党员32人,女党员10人,外出流动党员17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7岁。 |
红星:驻地红昕场,俗称“红棺材”。相传,在现在的场镇处,原来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头,有老乡在那里耕地时,无意中挖出一口用红色油漆过的棺材。此棺材历经很多年时间,成色如新,周围乡亲深为异之。从那以后,老乡们便把那地方叫“有红棺材的地方”,久而久之,老乡觉得那样叫拗口,就简称为“红棺材”。而且由于此地邻近古“建林驿道”,是上成都下三台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就有一些老乡把住房修到此处,形成集市。清光绪五年兴场名红昕场,取生意兴隆,像即将升起的太阳之意。1992年9于改建平镇,原名娄金中乡,沿用至今。 于1925年4月初六兴场,取名为玉京场,属娄金中乡。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红星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红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红星居委员会。 2020.5.15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三府函[2020]27号)设红星社区居民委员会。 红星场社区236户,总人口448人,红星社区有6条街道。红星场社区支部有党员42人,男性党员40人,女性党员2人,外出流动党员13人,支部党员平均年龄54岁。 |
前锋,原名“苏河场”。明清时代,在今前锋场镇河畔苏氏有位苏状元,死后并葬于此,故取河流名苏家河。后于此渐形程集市兴场,得名“苏河场”。1967年文革时期,取“向前冲锋”之意改苏河公社为前锋公社,后沿用至今。1950年,改为苏河乡。 1995年,建立前锋镇社区。 驻地在原前锋社办厂内,2011年驻地迁至原前锋镇老政府内,2019年驻地迁至原前锋镇计生服务站内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设前锋社区。 前锋社区位于建平镇前锋社区正街68号,坐西向东。面积1.8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18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2300余人。建平镇前锋社区党支部,在册党员44名,其中:男党员27人,女党员17人,外出流动党员18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4岁。 |
境内有座寺庙,又名”玉皇“庙,村名遂借取寺庙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建平公社一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玉皇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玉皇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玉皇村村民委员会,简称玉皇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八角村合并,设玉玉皇村村民委员会。 玉皇村辖有10个村民小组,1048户,总人口3559人,耕地面积3070亩,全村水泥道路15公里,塘堰24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玉皇村党支部设有10个党小组,在册党员95名,其中:男党员78名,女党员17名,外出流动党员名30名,支部党员平均在51岁。 |
境内最早修建有一座桥,又名“四季桥”,村名遂借取桥梁名称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建平公社五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四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四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产生四季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四季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银家湾村、老营村合并,设四季村村民委员会。 四季村辖16个村民小组,1534户总人口5030人。耕地面积4964亩,全村水泥道路近5公里,塘堰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四季村党支部设有2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10名,其中:男党员90人,女党员20人,外出流动党员52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44岁。 |
有一条河流(温家河)穿过境内,村名遂借取河流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建平公社八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温家河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温家河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温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简称温家河村委会。 2020.5.15根据《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三府函[2020]27号)与凉水村和唐桥村合并,设温家河村村民委员会。 温家河村辖13个村民小组,1444户总人口4605人。耕地面积4500亩,全村水泥道路近16公里,塘堰46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温家河村党委设有13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31名,其中:男党员112人,女党员19人,外出流动党员56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5岁。 |
该地地形狭长似湾状,且面积较大。村以此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建平公社十一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大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大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大湾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大湾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黄瓦村合并,设大湾村,办公地点驻原大湾村。 大湾村辖7个村民小组,802户总人口2407人。耕地面积2234亩,全村水泥道路近11.5公里,塘堰21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现已通5个社社道路)。 大湾村党支部设有2个党小组,在册党员78名,其中:男党员68人,女党员10人,外出流动党员34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5岁。 |
寓意境内居民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建设美好家乡。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火星公社一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长征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长征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长征村村民委员会,简称长征村委会。 2020.5.15,《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三府函[2020]27号)与袁家沟村合并,设长征村村民委员会。 长征村辖12个村民小组,1286户总人口3516人。耕地面积4560亩,全村水泥道路近23公里,塘堰29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长征村党委下设2个支部,共设有16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10名,其中:男党员87人,女党员23人,外出流动党员40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5岁。 |
境内有一座寺庙,又名”栖凤寺“,村名遂借寺庙名称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火星公社四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栖凤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栖凤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栖凤村村民委员会,简称栖凤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芋荷村和姚家沟村合并,设栖凤村村民委员会。 栖凤村辖15个村民小组,1575户总人口4486人。耕地面积6745亩,全村水泥道路近30公里,塘堰33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栖凤村党委下设3个支部,共设有15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59名,其中:男党员103人,女党员56人,外出流动党员12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5岁。 |
该地百姓喜种农作物芝麻,故名芝麻村。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火星公社六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芝麻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掉芝麻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芝麻村村民委员会,简称芝麻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栏杆桥村和三柏店村合并,设芝麻村村民委员会。 芝麻村辖13个村民小组,1416户总人口4169人。耕地面积4753亩,全村水泥道路近00公里,塘堰42口,实现了道路村通。
芝麻村党委下设3个支部,共设有13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52名,其中:男党员103人,女党员49人,外出流动党员44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45岁。 |
境内有一无名小庙位于垭口附近,村名遂借取小庙的位置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寺垭口公社寺垭口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寺垭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6年撤掉寺垭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寺垭口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寺垭口村委会。 2019.12.27三府发〔2019〕32号三台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前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建平镇管辖。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龙王塘村合并,设寺垭口村,办公地点驻原龙王塘村。 寺垭口村辖9个村民小组,792户总人口2807人。耕地面积2853亩,全村水泥道路近21公里,塘堰38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寺垭口村党支部设有2个党小组,在册党员96名,其中:男党员77人,女党员19人,外出流动党员40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6岁。 |
该地有一桥名”金龟桥“,村以桥名,后,故名。1950年,名为苏河乡金龟桥村。 1958年,名为苏河公社三大队,辖12个生产队。 1964年调整为7个社。 1967年,苏河公社更名为前锋公社后为前锋公社三大队。 1978年,将原4社分为三个社,大队增加至9个社。 1984年,更名前锋乡金龟桥村,辖9个村民小组。 1992年,更名前锋乡并入建平镇后更名为建平镇金龟村。 1995年前锋镇划出单设后更名为前锋镇金龟村村民委员会。 金龟村辖12个村民小组,1127户总人口3231人。耕地面积4964亩,全村水泥道路近5公里,塘堰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金龟村党支部设有2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09,其中:男党员86人,女党员23人,外出流动党员40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61岁。 |
境内有古松树,村名借树木名称和数量为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五根松公社五根松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五根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5年撤掉五根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五根松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五根松村委会。 2019.12.27三府发〔2019〕32号三台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前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建平镇管辖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将五根松村、雷波村和丝公庙村合并,设五根松村村民委员会。 五根松村辖13个村民小组,1239户总人口4173人。耕地面积4690亩,全村水泥道路近45公里,塘堰32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五根松村党支部设有3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57名,其中:男党员132人,女党员25人,外出流动党员85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8岁。 |
该地地形狭长似沟状,共有五条,且较多杨姓人家于此聚居,故名。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时设立杨五沟公社杨五沟大队管理委员会,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改为杨五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8年撤掉杨五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杨五沟村村民委员会,简称杨五沟村委会。 2020.5.15三府函[2020]27号关于潼川镇等33个乡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的批复与忠义宫村合并,设杨五沟村村民委员会。 杨五沟村辖9个村民小组,945户总人口2654人。耕地面积2340亩,全村水泥道路近13.5公里,塘堰19口,实现了道路村通、社通。
杨五沟村党支部设有2个党小组,在册党员118名,其中:男党员87人,女党员31人,外出流动党员40名,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