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肃州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肃州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雍正年间,现祁家桥村一、二、三、四、五组从平番县(即现在永登县)迁入移民,称为平番坊;五、六组包括高台堡村从高台县迁入移民,称为东高台坊。解放后,将祁家桥村一、二、三组命名为祁家桥。因三个组85%以上的人口姓祁,又因在一二组交界处一条水渠上修有一座小桥,位置特高,人称祁家高桥子,祁家桥由此得名,后村以桥名。
清雍正4年(1726),从甘肃省高台县徙民于此置东高台坊,后村民建堡以防匪患,人称此堡为“高台堡”,后村以堡名。
1949年前,有一魏姓人家,其门前渠上有一座用木料搭建的桥,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过往行人都经过此桥,魏家桥村由此得名。
清雍正年间,肃州庙村一、三、四、五、六、七组及肃州堡村从肃州(即现在的酒泉市)移民,称为肃州坊。同时因村内有一座庙,肃州庙由此得名,后村以庙而名。
清雍正年间,此地从碾伯县(即现在青海省乐都县)、西宁府(即现在青海省西宁市)、甘州(即现在张掖市)等地迁入移民。1949年后,板桥六组和陈家桥一组交界处由南向北有一道3米多宽的水渠,渠上建有一桥,由12根长方形的木板搭建而成,是武威庙、河州堡两村农户的必经之桥,“板桥”由此而得名,后村以桥名。
清雍正年间,武威庙村从甘肃省武威市和碾伯县(现青海省乐都县)迁入移民,建武威坊和碾伯坊。此后在此又建庙,民称其为“武威庙”,村以庙名。
清雍正年间,河州堡村从甘肃省河州(清代河州属兰州府,与当时的狄道州并列。河州当时的管辖范围为甘肃省东乡撒拉族回族自治县、和政县、夏河县、临夏市、永靖县及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注:河州存在时,上述地方并没设县治)迁入移民,称西河州坊。初始,移民生活极其艰苦,居无定所,就在村子中央就地取土,打建成只能遮风不能避雨的大土圈,移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堡”。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新建立一个规模可观的碉堡,由于堡内移民来自河州,因此人们称其为河州堡,后村以堡名。
清雍正年间,孟家桥村一组、二组、六组分别由山丹县、古浪县迁入移民。当时称之为三组、四组、六组一带从古浪县迁入移民,称旧古浪坊。五组从山丹县迁入移民,称为东山丹坊,据说村中有一孟姓的大财主,曾花巨资在村中唯一一条河中修建了一座拦水桥,桥就在其庄园前,并且此桥在后来的灌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孟家桥由此得名,后村以桥名。
清雍正年间,杨家堡村及孟家桥村三组、四组、六组从甘肃省古浪县迁入移民,建旧古浪坊;杨家堡村三组、四组及孟家桥五组从甘肃省山丹县迁入移民,建东山丹坊。杨家堡村因境内有清代杨姓人家修建的碉堡而得名。
清雍正年间,姚家沟村一组、二组、三组及西宁堡村从西宁府(现在青海省西宁市)迁入移民,置新西宁坊;姚家沟村五组及闸坝岔村从古浪县迁入移民,置上古浪坊。村中曾有位名叫姚培元的人,从小便继承了父亲的一大笔遗产,由于其勤奋好学善经营,家业越来越大。本人生性善良,常常救济穷人。当其看到村民们浇灌田地不便,便出钱在村中开挖了一条水沟,以利民溉田。村民们为感激他,便将这条水沟称为姚家沟,村名也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