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洪武年间,孙姓人家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孙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孙庄,沿用至今。 |
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宋代称东王佐、西王佐、小佐,清代记载称小佐。来历不详,待考。新中国成立后称王佐,沿用至今。 |
一说,据传古时此地原是一黄土岗,连缀四个自然小村,宋、明、清代称黄村。明初刘姓人家迁居,取名刘黄村。二说,该地名来源于刘姓人在此始建,此地原来为黄河滩,即称刘黄村。 |
据古时此地原是一黄土岗,曾在这里屯过兵,取名“大黄营”。宋时称黄村。明初黄姓人家迁来定居,始名大黄村,后称黄村。新中国成立后,分出另设,称大黄村。 |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年)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平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反于邺,东海王越奉帝(司马衷)北征,战于荡阴。永兴元年(304)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成都王颖以兵犯帝,侍中嵇绍以身捍卫而殒命。故嵇绍殒命处三个自然村皆名殒村,此村在三个殒村中位于西,故称“西殒村”,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书写,改称为西云村,沿用至今。 |
据曹姓村民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村名曹家庄。明、清代称曹家庄。1978年,原“五里铺”村与此村合并新建居民点,仍称曹庄。 |
据此村《李氏家谱》记载,李氏村民明初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在羑河之湾,故而得名李家湾。明、清代称李家湾,沿用至今。 |
宋时即有北张贾村,张姓人家迁此,始祖张永安。时张姓与贾姓偕同而来,张男贾女结为夫妇,遂取名张贾,后冠以方位名词称北张贾,沿用至今。 |
据碑文记载:明、清时期此地有御路通过。明初祝姓人家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路旁开设饭铺,又因此地距县城七里,故而得名。明、清代称七里店,后又改为七里铺,沿袭至今。 |
因周边都是河流,故而得名小河。明、清代称小河,沿用至今。 |
据清中期傅姓人家从县东大傅庄来此烧窑,后定居,取名小傅庄,沿用至今。又说,明末,傅姓兄弟二人在此业陶,始建村庄,因傅姓众多且家族很大,故而得名“傅庄”。相对大傅庄而言,称小傅庄。 |
据南宋时期,此地有村,村中有一寺(名称待查)。后遇洪水,人皆失散,但寺院尚存。明初,此地增修一条汤阴至鹤壁大路,村人在路旁开设酒店,人渐增多,适店在寺旁,村民取名“酒寺”。冠以方位词称东酒寺,沿用至今。 |
据明初樊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安阳大寒村,明末从大寒村迁此定居,取名樊庄。明、清代曾称樊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称樊庄,沿用至今。 |
据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相互争战,建安七年(202)前后,曹操部粮草枯竭,操令平地筑冢,以代粮囤,而安军民之心,后人称“虚粮冢”。适冢在村旁,故取村名冢上。明、清代称塚上,新中国成立后称冢上。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为区别古贤公社冢上大队,1981年8月28日经安阳地区行署批准,改名为西冢上大队,村名即西冢上,沿用至今。 |
因姓氏而取村名,始于何时,待考。原为孙庄行政村中的自然村,1998年正式成立为董庄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