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武昌区各街道地名由来

武昌区各街道地名由来

  积玉桥,据《江夏县志》记载为鲫鱼桥,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石桥内空丈余,春夏涨水时,居民多在此桥孔处捕鱼,以鲫鱼居多,故称鲫鱼桥。后群众以美好愿望出发,将“鲫鱼桥”雅化为“积玉桥”。 [详细]
  20世纪初,修建粤汉铁路时,比利时的金达等外国人以修建铁路需要住宅为名,在此地建了4栋西式小洋楼而得名“洋园”。1961年5月,武昌区人民政府对街道进行了重新调整时,将“洋园”改名为杨园。 [详细]
  相传长江干堤武昌月亮湾堤段,由于江水直击干堤,曾多次溃口成灾,致使周边地区成为水乡泽国,逐渐形成湖塘和沙滩地。后有一徐姓者来到此地居住耕种,并将所种地分东菜园、西菜园。20世纪初,粤汉铁路兴建,铁路、码头工人渐增,且大都是用杉树皮搭棚居住,由此得名,街道也以此得名。 [详细]
  因清康熙三年(1664年)粮道官署设在此地而得名。 [详细]
  因“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位于辖区内,故名。 [详细]
  以辖区内中华路命名。中华路横贯辖区,道路东西走向,东接粮道街,西至长江的中华路码头。 [详细]
  以辖区内的紫阳湖之名命名。 [详细]
  以境内的古白沙洲而得名。古白沙洲为长江边一沙洲,明代中叶始有此名,常为江水淹没。清末武金堤修筑之后,白沙洲大部围在堤内涸为陆地。 [详细]
  辖区位于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而得名的首义路旁。 [详细]
  因境内的主干道中南路而得名。 [详细]
  水果湖原本是指东湖的一个湖汊(即东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东湖主水体连接部位相对窄小),现在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水果湖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水果湖街道因此得名。 [详细]
  因辖区内的珞珈山得名。珞珈山驰名于世,原名逻珈山,1929年闻一多先生参与筹建武汉大学时将“逻珈”二字按谐音改为“珞珈”,自此“珞珈山”之名沿用至今,街道以此得名。 [详细]
  以辖区内有名的风景点白云洞命名。 [详细]
  因辖区位于原南湖飞机场旧址而得名。 [详细]
  东湖位于武昌东部。东湖由长江淤塞形成,20世纪以前,东湖属沙湖水系,东湖、沙湖与北洋湖原本相通,并于长江连接,构成一个水网纵横的天然湖泊水系。那时整个长江南岸的湖泊面积广大,江和湖互相连通,也无人工堤防防御水患。每年夏季长江涨水,或春天水势稍大,江南便至漫淹,江水将沙湖、郭郑湖(今东湖)连成一片,自江岸直抵磨盘诸山一带,尽成泽国;1899-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从此,东湖及其周边湖泊与长江分离,东湖由天然湖泊转变为受涵闸调控的内陆水体,常年水位比较稳定。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