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镇有47976户,人口为135141人,拥有耕地72300亩,辖顺城街、市政街、商场街、定安街、牌坊街、裕民街、育才街、复康街、菜市街、文明街、安古城、旧垒头、徐家庄、锚营、抬头、西良马、东良马、六良马、六朗营、支家方碑、温家方碑、赵庄、杨家方碑、冯家方碑、西石庄、东石庄、裴辛庄、陈马庄、林子里、胡合营、留双营、月耳营、佃士营、撒-、孤-、都大营村委会;气缸盖厂、辛集化工厂、辛集中学、铁路宿舍…… |
田家庄乡有14002户,人口为49950人,拥有耕地98135亩,辖田家庄、试炮营、王庄营、张董牛、尚家庄、周家庄、北付庄、八里庄、南付庄、郭永庄、木丘、东张口、狮子庄、西王庄、倾井、彭六佐、西刘家庄、东刘家庄、子曰庄、北贤丘、南贤丘、草帽庄、网子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豆腐庄、史家庄、旧寨、伴当营.…… |
旧城镇旧城镇有10958户,人口为42161人,拥有耕地52401亩,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家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河、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园、等报…… |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初期,位伯镇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三区。1958年,属范家庄公社位伯管理区。1961年,为位伯公社。1984年,撤乡,改置位…… |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初期,王口镇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束冀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七区。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为郭西红星…… |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战国时期,南智邱镇境域属于晋国。清光绪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束鹿县。1958年,分属西小王公社南智邱管理区、小车城管理区。1961年,析出,成立南智邱公社。1984年1月,改为南智邱乡;同年,撤乡置镇。1996年,西小王乡并入。南智邱镇有10219户,人口为38709人,拥…… |
相传明燕王扫北时在此扎南北两营。后留部分兵士定居建村,因两个村均靠鸭河(故道尚存),南营得名前鸭河营。1965年简化为前营。抗日战争初期,前营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深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又划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七区。1958年,为和睦井大星公社鸭河营管理区。1961年,析出,成立鸭河营公社。1965年,改为后营公社。1984年,改置后营乡。1996年…… |
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抗日战争初期,和睦井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深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七区。1958年,为和睦井公社和睦井管…… |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天宫营村而得名。明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天宫北建两村,按方位称东、西天宫营。1960年两村合并,名为天宫营。抗日战争初期,天宫营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束北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58年,为旧城东风公社天宫营管理区、河庄管理区。1961年,析出,成立天宫营公社。1984年,改为天宫营乡。199…… |
据《束鹿县志》记载:张古庄,原名张孤庄。谓立村之初,上张姓一、二家,别无邻居。后人们按谐音改“孤”为“古”,称张古庄。公社因其驻地在此,故称张古庄公社。张古庄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张古庄村而得名。抗日战争初期,张古庄镇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末,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二区。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 |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抗日战争初期,新垒头镇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位伯三区。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 |
因乡人民政府驻马庄村而得名。抗日战争初期,马庄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束冀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六区。1958年,分属新城金光公社马庄管理区、甜水井管理区。1961年,析出,成立马庄公社。1984年,改置马庄乡。1996年,一间房乡并入。马庄乡有8085户,人口为27900人,拥有耕地88325亩,辖马庄、回生、甜水井、东谢村、西谢村、…… |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抗战初期,小辛庄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三区。1958年,为张古庄红旗公社小辛庄管理区。1961年,析…… |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抗日战争初期,新城镇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深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58年,为金光公社新…… |
据《束鹿县志》记载,中里厢曾叫“春华里”,后改名中里厢。1937年日寇入侵,又将中里厢改名“东寺”。1941年恢复中里厢至今。抗战初期,中里厢乡境域属束鹿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束晋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束鹿县。1949年,属束鹿县四区。1958年,为张古庄红旗营公社泊庄管理区。1961年,析出,成立泊庄公社。1984年5月,改为中里厢乡。中里厢乡有6352户,人口为2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