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阳隅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阳隅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名王院村,村边旧时有大云禅寺,明嘉靖年间僧人可良(人称观德师傅)驻锡并募捐重建该寺,寺里有柏树一棵,相传可良脚踩柏树驾云腾空而去,众僧和村民争相观看,以为神迹,惊赞柏树为“神柏”,自此改村名为神柏。
村位于岭端似龙头,因村前沟内有泉涌流,似龙嘴吐水,得名龙沼头,另传因村居龙王沟的龙沼池畔而得名龙沼头,后演变为龙到头;清乾隆三十年《闻喜县志》记载村名为龙道头,民国七年《闻喜县志》记载村名为龙洮头。“洮”字《集殽》解释为:直沼切,音趟。羲同。
因村位于神柏村东北部土岭的后部,得名岭后,后分上、下岭后,因该村地处岭后偏上(北)面,称上岭后。
因村位于神柏村东北部土岭的后部,得名岭后,后分上、下岭后,因该村地处岭后偏下(南)面,称下岭后。
2018年,东山村、下庄村、上周村、下周村合并为柳河村,共辖6个自然村,因早时有同一条河流经各村,河边多有柳树,兼取六合之意而得名。
因原为丁姓人家在此落户得名丁村,后分上丁、下丁,因该村位于坡的上(北)面,称上丁。清乾隆三十年《闻喜县志》记载村名为南上丁、北上丁。
因原为丁姓人家在此落户落户得名丁村,后分上丁、下丁,因该村位于坡的下(南)面,称下丁。清乾隆三十年《闻喜县志》记载村名为东下丁、西下丁。
因村落位置靠北,附近有南宋、西宋、东宋等村,故取名北宋村,设北宋村村民委员会。
因地势南低北高,向阳开阔,且位于邑境西北边缘,方位相对县城为隅(即角落),太阳西落而得名,古人云“日出汤谷日落隅谷”。另传东晋时一夏日,郭璞游稷王山,下了一场大雨,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看到此地水波粼粼,水面上彩虹与晚霞相映,浮云如画,不由赞到:“好一个阳隅。由此而得名。
古称迥兴村,相传该村建于唐朝中期,村势面川靠岭,乃兵家必争之地,百姓多遭战乱之苦,为避免战乱,将“兴”改成坑,得名迥坑,后写为回坑;另传因村落前临大沟,方言称无水大沟为坑,读qiλ音,地形回旋而得名。后分东、西回坑。
因张姓人家到此定居,建村时间晚于附近的张村而得名。
相传该村建于元朝,因有吴、吕两姓人家先后到此落户而得名。
为西杜村、东杜村、岭南村合并的新村,因取“杜”字谐音以示纪念,取“笃行致远”品行纯厚之意而得名。
因古时村南寺院比塔上有座寺庙,庙内泥塑的神像高一丈八尺而得名。
因村落平面形态如口小肚子大的“瓮”而得名,原名兴隆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