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姚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姚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栋川镇位于姚安坝子中部,位于东经100°56′~101°34′,北纬25°13′~25°45′,是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为元代所开辟,文化底蕴深厚,是“姚安花灯”发源地,素有“花灯之乡”的美称。东接前场,南邻太平,西壤官屯,北连光禄,南永公路穿境而过,距州府楚雄78公里,距省会昆明230公里,距四川省攀枝花市190公里。总国土面积为12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3855亩,其中:水田55909亩,旱地7946亩。平均海拔1870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独具特色的县城中心镇。

【行政区划】2019年,栋川镇辖21个村(居)委会,即仁和、蛉丰、大龙口、白龙寺、海子心、郭家凹、地角、龙岗、竹园、启明、马草地等11个村民委员会和东街、南街、西街、北街、长寿、徐官坝、海埂屯、包粮屯、清河、蜻蛉等10个社区居委会,共有37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72个居民小组(39个农村居民小组,33个城镇居民小组),有57个机关单位。

【人口民族】2019年末,全镇总户数33479户,总人口94133人。其中:农村人口43322人,城镇人口50811人,男性人口47483人,女性人口46650人;少数民族10267人,占总人口的10.90﹪;常住人口94133人,流动人口近1.2万人,总人口超过10万人,民族人口主要是汉族、彝族、回族。

【经济状况】2019年以来,栋川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1133”战略和县委“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思路,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跨越发展、全面小康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建和谐、惠民生、推改革、保稳定、建家园、强党建,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各项事业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7.98亿元,增加3.465亿元,增长10.0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9元,增加1251,增长9.01 %;地方财政总收入15206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60万元,比上年增加860万元,增长7.6%。

【科教文卫】始终把解民忧、增福祉作为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坚持改善民生,统筹抓好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民政救济、教育卫生、劳动就业、防灾减灾、妇女儿童等工作,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一是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发放救济粮27吨、发放农村低保金2729人862.0957万元、城市低保金2164人874.841万元保供养金110.2762万元、临时性救助金39.879 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50525人、参保缴费37188人缴费金额474.09万元,参保率为91.2%,发放年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金13338人1785.6万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免一补”、营养餐和贫困人口教育帮扶补助政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补助资金 609.37 万元,贫困人口教育帮扶 1895人、42.41 万元,全乡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100%。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乡内门诊减免23678人次、减免群众就医费用338万元,住院减免263人次减免住院费用190万元,其中贫困人口减免36人次26万元,群众就医支出大幅减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351人,参保率98%,其中自筹78907人缴费1930.5万元、减免2351人减免缴费金额42318万元,群众就医得到全面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政策,扎实做好新生人口服务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扶助资金的上报、核查、资金拔付、走访工作;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4期850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62人、新增转移就业2961人,其中:贫困人口转移就业992人。二是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做好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组织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场次,组织应急避险演练次。三是其它各社会事项全面统筹推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培训11期,其中业余文艺骨干培训4期参训184人、非遗传承人培训3期参训108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法》学习培训4期参训128人,开展文体活动84场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服务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环保、科技、残疾人、保密、应急救援、防震减灾、气象、老龄等事业健康发展。

【扶贫攻坚】以克期完成年度脱贫任务为目标,紧扣“六个精准”要求,锁定“五个一批”对象,突出“强基础、培产业、建安居、促增收”四项重点,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末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3户2351人,其中:已脱贫616户2174人,未脱贫57户177人。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按照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的帮扶要求,严格落实挂包帮扶措施,挂包干部按照每月入户不少于2次的要求全面开展帮扶工作。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督促好各级书记遍访贫苦户工作,做到一户不漏,细化压实各级帮扶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积极开展“四面红旗”争创活动并走在前列,引导基层干部推脱贫、争先进、立标杆,在各村社区之间做实评先评优工作。今年包粮屯社区被评选为脱贫攻坚红旗村、南街社区被评选为基层党建红旗村、地角村委会分别被评选为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红旗村;二是强化精准施策抓落实。突出行业扶贫综合保障,大力实施教育扶贫,落实健康扶贫,确保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全力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巩固提升行动,向上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发展花卉、蔬菜产业,投资2000万元的地角花卉基地建设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投资4000万元的龙岗、竹园两个片区花卉基地建设项目及投资200万元的南永公路沿线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投入扶贫小额贷款100万元,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强化问题整改抓落实。严格按照中央对云南省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提出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要求对全镇辖区内开展地毯式排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因户施策,补齐短板,治疗硬伤,不折不扣抓好整改工作,全面实行“挂账”整改制度,推动整改见成效,2019年全面通过国家扶贫绩效考核。

【产业发展】按照县委“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我镇区位和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培植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菜花果”三条产业带迅猛发展,稳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坚持以稳粮烟传统产业为基础,全力抓好粮食作物生产提质增效。2019年我们经历50年一遇的干旱,全镇上下齐心,完成大春和抗旱用水调度1600万方,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全年完成粮经作物播种面积18.588万亩,其中:水稻 9452 亩、包谷32551亩、小麦 13006亩、杂粮6403亩,粮食总产量29309.16吨;完成2.356万亩烟叶种植任务,实现315万公斤烤烟收购任务,均价27.95元,实现产值8804.5万元,确保财政稳步增收;稳定蚕桑种植面积0.94万亩,培育养蚕大户 60 户,建设200亩蚕桑优质高产核心示范样板,完成养蚕 7186 张,产茧318 吨,实现产值 1588万元。二是加大土地流转效率,加快“菜花果”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一年来,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经济林果种植1.5万亩,挂果1.1万亩,实现产量5357吨、产值 6642元;完成蔬菜净种累计面积6.4817万亩,实现产值35357.84万元,晚秋套种蔬菜 4.8513 万亩,实现产值24287.05万元,培育有规模30亩以上蔬菜种植科技示范户 29 户,示范种植蔬菜1547亩;发展花卉种植 3501.6 亩,实现产值 5764.6万元;完成中药材种植 4201亩,实现产值5812.32万元。三是注重疫情防控,抓实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组织疫情防控人员2600人次、投入价值120万元的防控物资,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产值近 3.8 亿元,实现生猪出栏 7.4 万头,牛出栏0.7万头,肉羊出栏 0.6万只,家禽出栏 63.1万只,肉类总产量0.9万吨;累计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已达214户,其中肉牛养殖59 户,生猪规模养殖 85 户,肉羊规模养殖 70 户。

【基础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工作涉及8个村居委会的土地、坟山和林地征用工作全面完成,蛉丰段已全面动工;南片区城镇开发用地、棚改扫尾等工作有序推进;投资2000万元的地角花卉大棚建设、1034.45万元的财政“四位一体”试点项目、295.1万元的15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31.5万元的扶贫奖励项目、100万元的蛉丰和仁和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已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资金效益逐渐凸显;投资4000万元的龙岗和竹园两个片区花卉基地建设项目进入扫尾阶段,3月份可投入使用;投资1.4亿元的榴之梦石榴种植项目已完成路网配套建设9.6公里,种植沟开挖860亩;西街、南街、长寿、蜻蛉等10个留地安置小区建设已全面启动,项目区形成实物投资达2.8亿元。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完善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强力包装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年签约软籽石榴种植、花卉种植、蔬菜种植、高速公路搅拌站建设等17个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招商引资9.5亿元任务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工业经济稳步上升。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6.8亿元,增长5.1 %;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完成农产品加工现价总产值15.4亿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3.21亿元。

【城镇建设】以开展“六城同创”为主抓手,扎实开展社区与村委会互助共建,做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赢、服务共享,片区发展活力不断得到激活。一是扎实开展争创活动。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在全镇特别是城镇区域深入开展了全民“三争一树”活动,即:争创“文明户”、争当“五好家庭户”、争创“文明单位”,树城镇良好形象,2019年西街社区和北街社区先后被州生态环境保护局命名为绿色生态社区。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年内共开展河长巡河30余次,集中“清河行动”6次,参与完成县城河道拆违治理1600㎡,整合资金65万元对东中西三条运河开展了专项治理2次,实现了“净水”目标。三是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化学农药容器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实施“自治善治”行动,把治理有效充分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通过保洁员专人清扫、农户门前“三包”、小组负责垃圾清运、村级开展卫生评比等方式,集中清理整治垃圾2700余吨,有效推动了村容整洁、村庄净洁;对10蒸吨以下的锅炉进行排查并成功淘汰2台,为净化美丽县城空气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厕所革命”扎实推进,21个行政村公厕实现正常开放,完成北街和东街公厕改造,为全镇厕所改造打好开头;组织实施好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社会治理】坚持以平安栋川、法治栋川建设为抓手,持续高位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缉-治爆”、禁种铲毒、突出-治理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重点行业领域和农村黑恶势力,全镇共立刑事案件285件,破获186件;共立治安案件640件,查处 422件,打处人员422 人;查处涉,案件39件122 人,涉黄案件11件12人,-案件8件、强制隔离戒毒8人、立破涉-刑事案件2件,收缴-支5支-157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宣传22次,发放资料90000余份,摸排扫黑线索149 条,摧毁恶势力犯罪团伙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9人,批准逮捕13人,移送起诉9人;着力做好“五种人”、精神病人、治安危险分子、-老户和涉军群体等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强力收治精神病人17人;调解各类民间纠纷263件,调解成功258件.受理信访案件280余件,其中上级信访部门交办129件,县委办公室转办20件,县政府办公室转办向县长说句话20件,“12345”政府热线52件,自办70余件,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调解了一批因纠纷引发的缠访,帮扶了一批因困难引发的-户。三是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消防、道路交通、非煤矿山、食品药品、烟花爆竹等专项隐患排查整治,全镇安全态势平稳,杜绝了较大安全事故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完成农村居民建房用地报审工作,审批建房户119户,面积14.1亩;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2宗;完善33个村(居)民小组文化活动室用地审核报批工作,用地面积33.4785亩;查处违法占地54件,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5件(其中:国家土地督察拆除违法建筑物4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应急措施,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全镇143公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和规范化,累计拨付养护经费9.56万元;完成全镇21个村(社区)374个村居民小组清产核资工作,共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24.3754万亩、固定资产3.01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实行“组账村官、村账镇管”,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规定及办法,促进“三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光禄镇位于姚安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古城镇之一。古镇座落在光木山麓的缓坡上,座西北面东南。背靠光木山,左面有小邑后山,右面有高陀山。在光木山和高陀山之间,有大康郎菁,溪水常年不断,经古镇流入蜻岭河。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

光禄古镇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2年(公元前109)年,就在这里的旧城村高陀山筑建弄栋城。唐、宋时期,城镇规模多次扩建。隋开皇17年(公元597年),在这里设弄栋总管府。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设姚州都督府及州都督府,统辖今滇西、滇东、黔南及川南大片土地。南诏时设弄栋节度。元设年民总管府。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是从四川进入云南后,东进昆明西下大理的必经之地。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光禄镇是姚安县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除县城外的第二大商贸集散镇。为云南省级历史名镇。

光禄建镇较早。主要有呈“坤”字型的旧街道四条,以及东南西北四关的出镇街道,共长1020米,面积7568平方米。民居分布在街道两旁,一般是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两进或三进,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也有一些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大户民居。

光禄镇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汉弄栋县城故址、土立祠、送子娘娘殿、龙王殿、斗母阁、玉皇阁、观音阁、文昌宫、至德寺、高雪君铜像、飞来石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龙华寺是云南省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宇建筑规模宏大。龙华寺又名“卧佛庵”,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系古代宫殿式建筑群。除大雄宝殿、两厢、过厅、钟鼓楼和走廊外,还有两耳、两轩、圆通楼等大小房屋110余间。分前后四院。是云南省留存较早、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龙华会”,成为传统节日流传到现在。龙华会起源很早,明、清时代已有相当规模。届时,姚安坝子和四周山区以及大姚、石羊等地各族群众汇集龙华寺前,盛况空前。清人有所描写“龙华会”的情况:“岁岁早春天,寻春到佛前,二月初八日,游人万万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

关于“龙华会”,有个民间传说。据传,大理国相高泰祥,被元军杀害。他有9子1女。他被害后,子女各奔东西。有一女,名“善提”。出生时,啼哭不已。一番僧路过,赠她善提子十粒。因而被称“善提女”。

前场镇位于姚安县东部,地处东经101°24′53″,北纬25°29′48″,东临本县适中乡,南枕牟定县共和镇,西连本县栋川镇,北壤大姚县金碧镇。镇政府驻地新街距县城23公里,楚大、楚姚高速公路、姚牟公路贯穿而过,素有“前场关”“姚安东大门”之称。是一个集高寒、冷凉、民族、偏远为一体的山区乡镇,全镇国土面积305.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57米,最低海拔1840米,中心海拔2140米,年平均气温13.5℃。

【行政区划】前场镇辖新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庄科、石河、王朝、新村、小河、木署、稗子田、新民8个村民委员会,共85个自然村,155个村(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前场镇2019年末实有农户6069户,总人口18029人,男女性别比为1.15:1,乡村人口10848人,占总人口的60.16%。境内居住着汉、彝、回、满、藏、苗、傣、白、哈尼、傈僳、拉祜等11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76%,是一个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园”。

【历史沿革】前场镇历史悠久。在东汉时期曾经设前场关,有重兵把守,自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就有彝族人立寨定居前场,把守姚安东大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场属于弄栋县辖地,第一次纳入大一统西汉封建王朝的管理。唐代时期设长明县,为姚州府所辖七州之一。战国时期属滇国地,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1991年在前场新街小学出土的战国编钟和1994年在新街瓦鲊坡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凿、铜斧、铜锄等青铜文物,折射出前场地区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场悠久历史的史物见证。元代为姚安军民总管府辖地,从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场成为姚安通往昆明的咽喉要道,素有“前场关”“姚安东大门”之称,“前场”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军民府成立,前场关为姚安府管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前场关因其独特的天险地势和屡遭匪患,明王朝在此设置前场巡检司,编制人员25-136人,主要办理入境业务,由姚安军民府管理,始成集市,清代一直延续未变。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名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场解放。1950年1月,姚安全县设11个区,成立前场区政府。1958年10月,姚安并入大姚后设前场公社。1961年3月,恢复姚安县,全县设22个公社,成立前场公社。1962年8月,撤社立区,设前场区政府。1966年夏,改区为公社,设前场公社。1983年初,机构改革,建区设乡,设前场区政府。1988年9月,撤区改镇,设前场镇人民政府,从此前场逐步形成县境东界经济、文化中心。

【古迹景点】前场镇古迹景点众多。主要有高峰寺、吊坟、龙马脚迹、响水瀑布、蝴蝶泉、石门箐等。

弥兴镇位于楚雄州姚安县西南部,地处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三县(姚安县、南华县、祥云县)交界地,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属全省贫困识别确定的贫困乡镇之一,是楚雄州确定的全州30个重点发展小集镇之一,是姚安的第二大坝子,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65米,年平均气温15.3°C,常年降雨量900毫米,总耕地面积16923亩(其中:水田13548亩,旱地3375亩);辖弥兴、官庄、大村、上屯、朱街、小苴、大苴、红梅8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156个村民小组;总行政区域面积181.34平方公里,坝区占31.46%,山区占68.54%,是一个彝汉杂居典型的山区半山区生态农业镇;广大铁路穿境而过,途经大、小苴两个村委会,全长12.323公里,并建有姚安火车站和大苴火车站。2018年末,全镇共有5276户21669人,其中:男11784人,女9885人,彝族人口5148人占总人口的23.76%,是一个汉、彝混居的民族镇。

弥兴有独特的坝子和低矮丘陵。弥兴坝子是姚安第二大坝子,有国土面积10.27平方公里,有耕地11806.8亩,坝子周边有许多低矮丘陵土地资源,面积约1.5万亩,海拨1930米,年平均气温15.3°C,年降雨量860毫米,是典型的山区生态农业镇适宜种植烤烟、蚕桑、水稻和蔬菜、花卉等。

弥兴被称为“姚安水利博物馆”。弥兴镇古称“弥溪”,意为水草丰茂的地方,镇内有2件中型水库(红梅水库库容1592万立方米;胡家山水库库容1370万立方米),2件小(一)型水库(梨园水库库容212万立方米;排沙河水库库容154万立方米),9件小(二)型水库(合计库容364.4万立方米),173件小坝塘(合计库容148.9万立方米),2800件水池(窖),总库容量3873.3万立方米,正常年景除保证弥兴镇生产生活用水外,可调输约2000万立方米蓄水供姚安坝子灌溉。

弥兴以农业支撑无工业污染。弥兴坝子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主导产业以烤烟、水稻、蚕桑为主,后发优势产业为核桃、蔬菜、花卉。烤烟年规划种植面积10000亩;水稻品质较好,连续多年实施高产优质繁种项目,亩产可达700公斤;现有稳产桑园6350亩,官庄、大村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核心村,弥兴、上屯、朱街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重点村;畜牧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产值破亿,主要养殖肉牛、黑山羊、生猪等;蔬菜以弥兴坝子3000亩种植基地为引领,逐步发挥规模效应,发展潜力巨大。

太平镇位于姚安县南部,距省会昆明196公里,州府楚雄市64公里,东与牟定县凤屯镇、本县前场镇接壤,南与南华县龙川镇毗邻,西与本县弥兴镇、官屯乡交界,北与栋川镇相连。蜻蛉河、南永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过。

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66.2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85.67元,同比增长14.11%。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39万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20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060万元,农产品加工值6768万元,同比增长12.9%;

自然资源:

太平镇境内海拔最高2897米,最低1928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无霜期为230天,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荞子、稗子。主要矿藏有金、银、铅、硫磺,但品位不高;富有小豆石、洗沙等建筑材料。主要农特产品有大蒜、大白芸豆、山药、百合、附子、野生菌;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梨、花椒。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为67.6%。

人文资源:

太平是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历史文化浓重的彝族聚居镇。截止2014年年末,镇内总人口9716人,其中68%为彝族居民。这里有高高矗立山头,耸入云端,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峰塔,有美丽的南湖,有浓郁的彝家米酒、神秘的姑娘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被慢慢同化,但在这里彝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还是十分浓重,村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村民喜爱和最有特色的娱乐方式就是跳脚、彝族对歌,只要逢节日或喜庆之时,村民就穿上自己喜爱的民族服装,聚集一堂,欢快起舞,整个场面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官屯镇位于姚安县西部,东邻栋川镇,西接大河口乡,南连弥兴镇,北倚左门乡和光禄镇,西北部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交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6/——101○34/,北纬25○18/——25○45/之间,东西最大横距为45公里,南北纵距为32.5公里,总面积为274.61平方公里,是县域内最大的乡镇。境内山峦叠嶂,起伏绵亘,最高海拨大黑山山系,海拔2893米,最低海拔1682米,平均海拔198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838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全乡总耕地面积19892亩,其中水田12337亩,旱地7555亩。充分发挥水文和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蔬菜、烤烟、核桃、青花椒等经济作物,着力培强畜牧业,真正做到促农增收。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9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61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365万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3562万元,比上年下降25.7%。农业总产值19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49%)。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886万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5万元。粮食总产量13647吨,比上年增长12.88%,农民人均有粮84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689.64元,比上年增长16.47%。

全镇辖8个村委会,即:山坡村(乡政府所在地)、官屯、连厂、巴拉鲊、马游、葡萄、三角、黄泥塘,103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84人,其中少数民族6857人,占总人口的4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山区乡镇。

位于连厂村委会陈家村的连厂大桥,又名李贽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历初,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始聚石为桥,利行旅能,是中国历史上蜀(成都)身毒(印度)道上的交通要塞。如今,李贽桥(连厂大桥)已被列为姚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安县兴宝寺坐落于姚安县官屯镇大村,原系南诏时期布燮(丞相)杨桢所领导兴建,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作为宰相开创的寺院,曾显赫一时,堪为“国寺”。

马游是彝族文化“梅葛”的故乡,又被称作马游坪,是一个村落集中的山间小坝子。彝族是马游的世居民族,马游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走进马游,你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河,可以让你的思想跨越千年之梦。马游的民俗和食俗有串姑娘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喝罐罐茶、打跳(芦笙舞)、做相火伙(也叫相伙机,就是找情人的意思)等。在马游,已婚的男子可以在配偶之外另找自己的相好,这在村里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女人则充当了家里的劳动主力,所以马游有“姚安的女儿国”之称。马游的服饰主要以黑、蓝、翠绿为主。黑色是马游彝族崇尚的颜色,装束主要是由包头、上衣、领褂、围腰、腰带、飘带、宽口筒裤、绣花鞋子、羊皮褂组成。女人的服饰色彩对比强烈,用色比较大胆。女人的包头由八尺黑布绣上精巧别致的花纹。男人喜欢缠绕一丈二尺长的黑布包头。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子,帽子上镶有虎头、虎鼻子、虎牙齿、虎耳朵和太阳、月亮的图案,鞋子上也有虎头图案。马游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笛子、二胡、月琴、三弦、口弦、响篾、还有木叶。

适中乡位于姚安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东与牟定县蟠猫乡相连,北与大姚县龙街乡接壤,西与姚安县前场镇相连,是一个集山区、边远、高寒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聚集乡。全乡辖适中、三木、月明、菖河4个村民委员会,27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全乡国土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全乡现有人口552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0.85%。

【经济发展】全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现价)4008万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6231元,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总收入51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970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4720万元,同比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3‰。

【历史风貌】适中,亦名石者,意为河边的村庄,解放前属文龙乡,解放后1950年划归前场区,1958年为大姚龙街公社管辖,1961年复姚安县前场公社,于1984年成立适中乡。适中乡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龙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从事狩猎和种植水稻。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解放以来先后出土了铜凿、铜斧、铜锄等青铜文物,放射出古代文明的光芒,是适中悠久历史的史物见证。

【自然资源】全乡国土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80.6亩,其中:水田面积3368.5亩,旱地面积3812.1亩,人均耕地面积1.33亩。拥有林地135260亩,人均 25.1亩。 矿产资源主要有铜矿、蓝石棉矿等。

【人文资源】适中乡地处姚安东部,距县城46公里,民族和睦,主要聚居彝族和汉族。 自然资源保护完好,极品菖河蜂蜜乃出于此,现存有的野生动物主要有獐、麂、兔、锦鸡、石蚌、黄石鳅、虾等。

【民风民俗】本地居民民风古朴,现存有原汁原味的彝语山歌,房屋建筑独具风格,民间艺人与雕工画匠,技艺精湛。正月十六开街节,六月六高峰寺赶会,老俵小妹齐相会,佳节喜庆,男女老少都穿节日的盛装,端着亲手酿制的土酒,弹月弦,吹竹箫,老俵小妹手挽手,左脚舞通宵达旦。

左门乡位于姚安县的西北部,距姚安县城44公里。地处两州(大理州、楚雄州)三县(祥云县、大姚县、姚安县)结合部,是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20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1119户4449人,彝族人口占97%。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68元。乡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2771.9米,最低海拔1515米,平局气温13.3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87.7%。

左门乡是滇西地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也是边纵第八支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解放前,中共滇西工委就在这一带活动,曾派相关干部到左门乡地索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并于1949年正月正式组织成立了地索游击中队。1949年7月,党组织在地索发展党员32员,成立姚安县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地索村党支部,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左门群众为支持革命,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很多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这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1989年3月县人民政府在地索村委会小团山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塔。2004年左门乡被省人民政府列入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

左门乡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位于左门乡苤拉村委会花椒园村,距姚安县城35公里,最高海拔2771.9米,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属高寒冷凉山区,有农户20户,人口74人,彝族人口占100%。花椒园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别、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37061.2公顷,其中核心2642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较多,这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四季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景观独特。

左门乡每年都举办左门彝族芦笙文化节,文化节当天游客和四乡八寨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相聚到姚安县左门乡干海子,共同欢度彝族葫芦笙文化节。左门乡境内群山连锦,林草丰茂,气候适宜,为野生菌类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松茸、牛肝菌、木耳、香蕈等珍贵类野生菌类和山野菜等共有52种之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通过“保育促繁”、“包山拾菌,封山育茸”,采集野生菌、山野菜已成为人们增收的渠道之一。

2014年,全乡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各项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任务和举措,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落蓠,奋力破除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奋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挑战中寻找发展新机遇,在科学谋划中建设左门美好明天。

按照“远抓核桃、中抓畜牧业、近抓烤烟”的发展思路,培植以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黑山羊、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推广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在上争外引上下功夫,通过抓项目、增投资,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交通、生态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赶超跨越为关键,以培育产业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兴经济、促和谐,开创了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河口乡位于姚安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普棚镇、东山乡交界,南与弥兴镇毗邻,北同官屯乡相接,属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两县(姚安县、祥云县)交界的边远贫困山区,是全州确定的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也是全县4个革命老区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17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96亩,其中:水田5608亩,旱地8866亩,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油菜等。境内高山起伏,河谷纵横(紫贝乌河、银厂河、格子河交汇于境内的渔泡江并入金沙江),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5.7℃,历年平均降雨量794.1毫米,无霜区229--248天,属高山河谷气候,天宽地窄,早晚温差较大。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全乡丰富的资源,自然资源有林地219286.5亩,有麂子、獐子、石蚌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兰花、当归、半夏、独叶草等野生植物资源,还有彝族民俗芦笙舞、羊皮舞等特色文化资源,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宗祠、杨氏宗祠、麂子吊桥共3处。

全乡辖大栎树、涟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乐、蒿子箐6个村委会,有69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378户7539人,主要居住着彝、汉、白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80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4.7%。全乡现有完小4所,村小2所,有小学教师53人,小学在校学生348人。建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占地面积1711.5平方米,医疗设备齐全,全院共有5名在职工作人员,开设防疫、妇幼、内外、妇儿等科室,为全乡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综合0。乡党委下辖7个党总支,3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61名,占全乡总人口的6.1%。

大河口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西工委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及其从事活动的地区之一,是东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河口乡人民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领导下,踊跃参加革命斗争竭尽全力为革命斗争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1948年12月开始,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部署下,大河口乡大栎树董嘴子、银厂河、麂子小村等地方建立了以反抗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为特征的农抗组织,很多当地群众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年7月4日,经中共滇西工委批准,各地有关干部在大河口乡大白者乐大庙开会,宣布成立东山乡人民政府。7月下旬,凯行、杨有理在大河口乡麂子大庙召开会议,颁发了东山区正、副主席委任状。195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八支队进驻姚安县城,举行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姚安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初,在大河口乡秧田冲召开会议,宣布撤消东山区人民政府。(原东山区人民政府成立遗址大白者乐大村大庙改建为大河口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河口乡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基础建设,培植支柱产业,长源河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大河口乡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稳乡、三产强乡、生态富乡、和谐兴乡”的目标,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抓经济促发展,抓民生保稳定,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259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万元,同比增长11.9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488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2950亩,粮食总产量491.1万千克,人均有粮651千克,群众收逐步提高,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