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从后徐村迁来徐姓两户人家到此定居,发展成村,因徐姓建立新村,故称徐新庄。后因村中王姓人丁兴旺,更名为王新庄。1984年,为避免重名,便于区分,更名为新庄。 |
清末,樊姓一族人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在村中修筑一关帝庙,故名樊庙。 |
清末,有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离家外出,临行前,把家传的宝贝“金马驹”放到一口缸里,又把缸藏到一个土岭子上的一口井里。战乱过后二人回乡,找遍了整个土岭子,也没有找到井口,更没找到那口缸,便在此地重新安家,取村名找缸。后因谐音,演变为枣岗。 |
清初建村,因南依沙河北靠颍河,人工从两河之间开挖了一条水渠,久而久之,人们称渠边这个村为流渠,故名。 |
明永乐年间建村,当时有一房姓官员死后葬于此地,得村名房坟。 |
明代建村,因周围村庄地势高,此村地势低洼,且村民多为赵姓,故名洼赵。 |
清代,有一位宋姓难民讨饭路过此地,见此地土质很好,不远处有一条水沟,沟有一座浮桥,即在此垦田种地,发展人口,形成村落,得村名宋桥。 |
三国时期,一柳姓将军筑城屯兵于此,故名柳城。当时高庄为练兵场,崔庄为吹鼓台,后柳城北为跑马场,现仍有人称为跑马坡。明初,山西移民居此,逐渐发展成前后两个村庄,居前的叫前柳城,居后的称后柳城,故名。 |
据《西华续志疆域乡编》载:后柳城村北有颍河,三国时邓艾在此屯田,其部将柳舒在此筑城,故名柳城。逐渐发展为前后两个村庄,此村居后,故名。 |
明永乐年间,此处为一土岗,有赵姓兄弟在此居住,发展成村,定村名岗赵。 |
明末,陕西米脂县李姓人家迁移至此地居住,发展人口,聚居成村。后发展为两个村庄,居前的称前李,居后的称后李,故名。 |
清初,有位朝廷官员路过此地,恰逢阴雨绵绵,道路水深泥粘,遂感慨道,真是个“泥土地儿”,因口语,村民误听为“泥土店”,故名。 |
明末,石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此落户,繁衍成村,故名石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