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园洲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园洲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东江和沙河环绕镇区而得名。[详细]
明崇祯二年前名为罗埠圩,属博罗县石湾巡司管辖,后来相传有一年十个牧童在“孟兰节”--招亡魂那天,到沙河转弯处的深塘中游泳,其中九个淹死于潭中,从此人民称之为“九仔潭”。后简称为九潭,故名。[详细]
说有一位将军刚刚去世,始祖陈子贵带儿子陈墩实骑在马上云游,骤然马头向北渡东江而奔跑,走到东莞与博罗交界处停下不走,忽然四蹄飞起,大嘶叫一起,表示要定居于此,故名。[详细]
1277年,为避战乱,田头陈氏始祖允迪携妻儿共六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田头,在此开荒定居。田头是岭岗地带地形,好像个田字,村庄建在田字前端,故名田头。[详细]
桔头村谭氏先祖居江西宁都,后入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躲避战乱,先祖谭维月退官后,迁入东莞大宁立村。元至大三年(1310年),谭维月第六代后裔谭礼常第四子谭禄郎移居园洲桔头(由于村中社公庙旁有一棵特别大的老桔树,故称桔头)。龙叫村全村姓莫,其先祖由江西省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再由珠玑巷迁到东莞常平大洲村定居。始祖叙伦公,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由大洲村迁至龙叫立村。因村庄所在地附近,东江水冲刷“石龙”(水流角)发出哗哗声,取名“龙叫”村,是园洲较早立居的村庄。桔头村、龙叫村合并后,故名桔龙村。[详细]
清雍正九年(1731年),廖尾村始祖从东莞鳌峙塘迁入。该村位于“洋花潦”的末端,故称廖尾村。[详细]
古语云:“铁场九十九眼塘,禾山九十九个岗。”因大多数是山岗都长满了野禾,故此命名为禾山。[详细]
1821-1850年,镇域河南区仍没有圩场,村民只能到土瓜围上游的水口圩(龙溪镇旧白勘角村)赶圩。后因受洪灾,水口圩散圩,一些村民不约而同在土瓜围西侧的沙河埠头上方摆卖农副产品,逐渐形成永和圩。后来,朱、梁、熊、陈、毛、蔡、邱、李、邓、黄等姓氏先后在此定居。因摆卖的多是土地里种出来的瓜菜,1865年起称作土瓜圩。[详细]
南宋末年,东莞常平板石有部分梁姓居民迁移到深沥建房定居,村庄建在沙河南岸边分流一条大沥,故名深沥村。[详细]
相传宋朝梁氏从增城板石迁来定居,因当时沙头土地多数都是沙粒地,故名为沙头。[详细]
1800年前,阵村原名坑口,彼时属东莞县管辖,因东莞县有多处“坑口”,便依据6个自然村形成的长蛇状阵势,故名阵村。[详细]
上南位于东江之滨,园洲中心,乃沙河片的南面,下南(刘屋、陈屋)居其下,故称下南,上南居其上,故名上南。[详细]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村始祖十一世祖乳南公偕两个儿子刘明顺、刘明安从江西沿北江、东江南下谋生,至刘屋,见地平土沃,且与古镇石龙相靠,水陆交通便利,于是在此建村,因其姓刘,故名刘屋。[详细]
南宋时期,始祖少一公随父母从河南许昌颍川南迁。少一公有两个儿子,南震公为长,南冥公为次。还有陈圆围玉存公,也从河南许昌颍川迁居到南雄珠玑巷,来到东莞城马齿巷经商,又从东莞城来到下南经商定居。先人以养鸭为生,后发现下山岗往南的东江鱼虾、蚬丰富,于是在下南村沿东江河畔建村繁衍生息,因村处下山岗下游,故称为下南。[详细]
本村地形属于平原,一片平坦,其中有一岗岭比周边高,村民就在此立村,且在此岗岭的头,故起为岗头,后来村民为方便书写,便写成“江头”,故名。[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