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榆林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榆林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榆阳古属雍州。

商时属鬼方,西周为猃狁所辖。

春秋时为林胡、白翟地。

战国初属魏,置上郡。

秦为上郡。

汉仍置上郡,并设龟兹、鸿门、独乐三县。

三国为匈奴所据。

东晋时,初属后赵,置上郡。

后属前秦,又属后秦。

赫连勃勃建大夏国,为大夏国都统万城隶地。

北魏灭夏,置夏州。

并在原汉龟兹县设上郡,属国城。

北周时设银州,为银州州治。

后周置称浑戌。

隋开皇初改德静镇。

大业九年(613年)置德静县,属朔方郡。

唐设银州(治儒林)。

宋代为西夏地,设左厢神勇军司,监军司驻地称弥陀河。

元为延安路管辖,为米脂县地。

明初为延安府管辖,仍属米脂县。

明成化七年(1471年)设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榆林卫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设榆林镇。

清初,仍沿明代旧制。

雍正八年(1730年)榆林卫改设榆林府、榆林县,府治榆林县。

民国初(1913年)废府置榆林道,道治榆林县。

1933年撤销道制,1935年设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地榆林县。

1946年10月榆林县东南部镇川、清泉等地和横山县响水、武镇等地解放,建立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川堡)。

辖镇川、盐湾、清泉、鱼河、武镇、响水6个区,42个乡。

1949年4月镇川县改设为榆林县。

同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设榆林市人民政府。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

同时与横山、神府县相互调整区划,榆林县武镇区、响水区划予横山县,横山县河北区划予榆林县,神府县开光区、双建区划予榆林县。

1953年末辖榆林市及镇川、清泉、上盐湾、鱼河、古塔寺、青云山、安崖底、双山堡、牛家梁、孟家湾、马合、芹河、巴拉素13个区,87个乡(街),823个村,12个居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调整为9个区、1个直属乡。

1958年9月撤区并乡,设23个乡(镇)。

同年12月横山县并入榆林县,辖33个人民公社(乡镇)、97个生产管理区、469个生产大队。

1961年9月榆林横山分县后,榆林县辖28个人民公社,3个代政农场,下设388个生产大队,19个分场。

此后全县区划虽经数次调整,但榆林县辖域再未变动。

1984年7月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了乡镇,行政村建置,辖4镇24乡,4个街道办事处,86个居民委员会,480个村民委员会,1633个自然村。

1988年9月撤销榆林县设立榆林市(县级)。

1989年7月撤榆林镇及其下属8个办事处,设榆阳乡和鼓楼、新明楼、上郡路、青山路4个街道办事处(乡级)。

1999年末全市辖10个镇、18个乡、4个街道。

2000年6月撤销榆林市设榆阳区,榆林地区改设为榆林市,榆阳区隶属榆林市。

2001年12月辖12个镇、12个乡、4个街道。

2003年3月增设崇文路、航宇路、驼峰路3个街道办事处。

2011年10月,撤销安崖镇与大河塔乡合并设立大河塔镇;撤销刘千河乡与青云乡合并设立青云镇;撤销余兴庄乡与古塔乡合并设立古塔镇。

2000年7月,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沿用至今。

西周为犬戎、西申(白翟)地。

东周、春秋时属林胡地。

战国北属林胡,南归魏境。

秦属上郡肤施县。

西汉分属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县和肤施县。

东汉属并州刺史部上郡肤施、奢延县,今响水一带属圁阴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大夏、前赵、前秦、后秦。

北魏属夏州化政郡岩绿县。

北周保定三年(563)今横山镇东党岔为银州治,隋开皇三年(583)于州治兼设儒林县,大业十三年(617)属梁国。

清雍正九年(1731)升怀远堡置怀远县,属榆林府。

1913年改怀远县为横山县,隶属榆林道。

1928年榆林道撤消,省直辖。

193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6年陕甘宁边区横山县政府由初设的韩岔迁殿市镇。

1948年属榆林分区,1949年11月设河北区,1950年初,河北区划榆林,1958横山县制撤销,本境分别划入榆林、靖边、米脂县。

1961年9月,恢复横山县,2015撤县设区改设横山区,至今。

境内春秋属晋国。

战国属魏国,后属赵国。

隋开皇十年(590)在北部复设富昌县,五代后唐天祐七年(910)升镇为县,八年(911)升府州领府谷县(今府谷县城)。

正大三年(1226),复设府谷县,咸淳六年(1269),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葭州。

洪武六年(1373)废,十三年(1380年)复置县,仍属葭州,成化七年(1471)属榆林卫,弘治十八年(1505)属神木道。

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设榆林分区,府谷县改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府谷共辖8个区委。

清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改属榆林府。

1912年,废府制,归省直属。

1914年,改属榆林道。

1926年,废道制,复归陕西省直属。

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设榆林分区,府谷县改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1958年12月,府谷县与神木县合并。

1968年3月,府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榆林地区。

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7月,榆林撤地设市,府谷县隶属榆林市。

春秋时属晋、魏、秦属上郡,汉置上郡奢延县。

东晋、十六国时为后赵,前秦之地,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氏)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筑统万城。

明成化中于今县西南新城堡设靖边营,取绥靖边远之意。

清雍正九年(1731)始置靖边县,属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改属延安府。

同治八年(1869)县治移至镇靖堡。

1912年属榆林道。

1935年镇靖解放,民国政府迁往宁条梁镇,5月份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称西靖边)。

9月份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在青阳岔成立靖边县苏维埃政府(称东靖边)。

1936年9月在杜元峁建立新城县(西靖边)。

1937年三县合并仍设靖边县。

1941年直属陕甘宁边区。

1942年政府由镇靖迁至张家畔,将凤凰、罗涧划入吴起县。

1945年宁条梁划入安边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三边分区。

1949年7月改属延安分区。

1950年属榆林分区,1968年属榆林地区,2000年7月属榆林市。

2001年撤中山涧乡、水路畔乡合并成立中山涧镇,撤三岔渠乡并入东坑镇,撤新农村乡并入张家畔镇,撤畔沟乡并入青阳岔镇,辖9个镇、13个乡、1个国营农场。

2011年撤五里湾乡并入周河镇,撤大路沟乡、杨米涧乡,合并成立杨米涧镇,撤天赐湾乡、乔沟湾乡,合并成立天赐湾镇,撤高家沟乡并入杨桥畔镇,撤新城乡并入王渠则镇,辖11个镇,6个乡。

北魏神元年(428)平赫连昌后,于今定边县设大兴郡。

太和十二年(488)于东境设新(即国字)县,西魏大兴郡改名五原郡。

北周时置大兴县,为大兴郡治。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县。

北宋元符二年(1099)筑定边城,后置军。

明正统二年(1437)于今址设定边营,取底定边远地方之意。

清雍正九年(1731)改设定边县,属延安府。

1913年属榆林道。

1928年直属省。

1937年于县设陕甘宁边区三边专署,后改为三边分区。

1949年8月,设定边县人民政府,属陕西省陕北行署。

1950年属榆林专区。

1981年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

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镇),辖4个镇,26个乡。

1997年12月,贺圈、白泥井、杨井、白湾子、堆子梁、新安边、姬塬7个乡改为镇建制。

至此共辖11个镇,19个乡。

2001年12月,撤并刘峁塬、堡子湾、罗庞塬、胡尖山、海子梁5个乡。

至此共辖11个镇,14个乡。

2011年6月,撤并王盘山、白马崾崄、黄湾、周台子、武峁子5个乡,辖15个镇,5个乡。

至此共辖20个乡镇。

夏商为雍州地,春秋为赤翟、白翟之地,战国属魏上郡,秦设上郡,汉为翟国,三国两晋时为州地,隋唐为绥州、雕阴郡,宋为绥德军、绥德州,明为延绥镇、绥德州,清为直隶州。

1913年废州设绥德县,隶榆林道。

1933年撤销道制,绥德县直属陕西省。

1944年,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洲县。

1948年,绥德分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

1949年,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

1950年,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子长、延川等8县。

1956年,绥德专区撤销,划属榆林专区。

1958年,清涧、子洲、吴堡3县并归绥德县,1961年划出。

1969年榆林分区专员公署(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行政公署,绥德县属之。

2000年,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绥德县属之,沿袭至今。

2001年撤苏家岩乡并入崔家湾镇,撤土地岔乡并入满堂乡,撤田家岔乡并入义合镇,全县共辖11镇9乡。

2011年撤销马家川乡并入中角乡设中角镇;撤赵家砭乡,并入四十里铺镇;撤河底乡,部分村划枣林坪镇,部分村划定仙焉镇,全县共辖12镇4乡。

周属翟国。

春秋属白翟,后翟人降晋归属晋国。

战国时期,属赵、魏。

秦属上郡肤施县。

汉属上郡独乐县。

三国两晋纷争时,被羌胡占据,为三城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属化政郡革融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于境东北设开疆县,于境西设抚宁县并兼为抚宁郡治。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乞银城设银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撤银州,设雕阴郡。

唐贞观二年(628年)废雕阴郡,改设银州郡,复设抚宁县。

五代十国辖于定难军。

宋朝,银州被西夏统治,在县城红花坪建毕家寨,宝元二年(1039年)改为米脂寨。

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始建米脂城。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设米脂县,属绥德州。

元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管辖,建村社、里甲两级基层政权。

明清为乡、里、甲三级政权。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政权,改名天保县,隶陕西布政司延安府绥德州。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领天保县复称米脂县。

1913年属榆林道,1921年设区,1928年属省,1934年改保甲制,1935年属榆林第一督察区。

1937年7月15日,划属陕甘宁边区,隶属绥德专区。

1942年建临时人民政权─米脂县务委员会,属边区政府绥德分区。

1943年米脂解放,1944年米脂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设银城市、何岔、桃镇、印斗、民丰、民权、龙镇、卧羊9区(市),下辖59乡487村。

1949年属绥德专区。

改全县9区60乡为8区(市)51乡。

1955年5月,米脂县人民政府改称米脂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9月,米脂划入榆林专区。

1958年9月,撤销区乡制,成立城关镇、杨家沟、桃镇、印斗、高庙山、沙家店、龙镇、杜家石8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10日,葭县与米脂合并,称米脂县。

翌年3月,葭县8个人民公社和榆林县镇川、清泉人民公社,横山县傅家坪人民公社先后并入米脂县,辖18个人民公社873个生产队。

1961年6月,全县1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39个人民公社,1112个生产大队。

9月1日,米葭县分设,恢复原建制,米脂县调整为13个人民公社,345个生产队。

1968年2月13日,成立“米脂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1日,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84年7月1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撤销,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置,12月设米脂镇、桃镇镇、龙镇镇,并从城郊乡分出十里铺乡,共辖3镇12乡。

2000年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区改市归榆林市管辖。

2001年末,全县辖城关镇、沙家店镇、杜家石沟镇、桃镇镇、印斗镇、杨家沟镇、龙镇镇、城郊乡、郭家砭乡、郭兴庄乡、桥河岔乡、十里铺乡、高渠乡、李站乡、姬岔乡7镇、8乡,共有15个乡镇。

秦属上郡,西汉惠帝五年(前190)在境内设圜阴县,东汉末县废。

北周保定二年(562)于境西北部设中乡县。

隋开皇元年(581)改名真乡县,南部是延福县辖地。

宋至道(995-997)后被西夏占领,县废,元丰五年(1082)收复,设葭芦寨,元符二年(1099)改设晋宁军。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为晋宁州,二十四年(1184)改为葭州。

明洪武七年(1374)撤销州制,设立葭县,十三年(1380)复设葭州。

乾隆元年(1736年)改为县级州,隶属榆林府。

全境分三里,下属七都,辖车会、响石、界牌、开光、德胜、岔道铺、古木、神泉、乌龙铺、浮图峪、倍甘、螅蜊峪共十二地方1913年撤销葭州复设葭县。

1913年改为葭县。

1934年,十二地方改编为十二联保,县城另设1个联保,全县共设13个联保。

1940年后属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设为13个乡公所。

1942年将德胜、界牌两个乡划归神府县,开光乡划归榆林县,其余10个乡改称区,共辖55个乡。

1944年1月,葭县人民政府成立,仍属绥德分区。

1946年10月,将榆林县报恩乡、金明乡、安崖乡并入葭县,新设毛谷区(后改称葭芦区)、开光区。

1947年又将榆林县常乐乡、双建乡并入葭县,改设常乐区、双建区。

至1949年,辖城关、葭芦、螅镇、乌镇、倍甘、店镇、神泉、通镇、车会、响石、古木、开光、双健、常乐14个区、74乡,295个行政村、879个自然村。

1956年10月,葭县改属榆林专区。

1958年12月10日并入米脂县,1961年9月1日复设葭县,设23个人民公社。

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佳县。

1984年7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辖23个乡(镇)人民政府,653个村民委员会。

1989年3月划出下高寨乡16个村新设楼家坪乡。

1997年12月,方塌、王家砭、金明寺、店镇4个乡改为建制镇,至此,辖8镇16乡。

2000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佳县属之。

2001年11月撤销神泉乡并入佳芦镇;撤销西山乡并入通镇;撤销下高寨乡、楼家坪乡并入乌镇。

2011年6月28日,又撤销刘家山乡并入乌镇;撤销峪口乡并入佳芦镇;撤销官庄乡并入金明寺镇;撤销兴隆寺乡并入朱官寨乡,设朱官寨镇;撤销朱家坬乡,设朱家坬镇;撤销螅镇乡,设螅镇。

至2011年末,辖11镇5乡,653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居民委员会。

秦汉属上郡肤施县,后属东隰城县、河东蔺县。

北魏始设政和县,西魏废帝元年(552)改设延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延福县。

唐武德六年(623)在境内侨设3州7县,贞观二年(628)废。

宋至道(995-997)后被西夏占领,县遂废。

元丰四年(1081)收复,在境内设置吴堡寨。

金正大三年(1226)改设吴堡县,元至元元年(1264)撤销县制,二年复设;二十八年(1291)升为吴州,元贞元年(1295)撤销吴州,复设吴堡县。

明洪武十年(1377),废县并入绥德州。

十三年(1380)恢复县制,隶延安府葭州。

清乾隆元年(1736)改隶于绥德直隶州。

1913年属延绥榆道。

1928年属省。

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6年县治移今址。

1940年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县治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1956年撤销绥德专区,改属榆林专区。

1958年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绥德县,1961年恢复县制,属榆林专区。

2000年属榆林市至今。

2001年张家墕乡并入宋家川镇,2002年11月于家沟乡并入郭家沟乡,并改为郭家沟镇。

共辖4镇4乡。

2011年6月丁家弯乡并入岔上乡,并改岔上镇,薛下村乡并入寇家塬镇。

共辖6个镇。

夏商属雍州。

殷商晚期,为北方部族鬼方领地。

春秋为白狄族居地。

秦汉属上郡肤施、阳周2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朔方县,属东夏州朔方郡。

隋先后分属雕阴郡绥德、城平、延福县。

西魏大统初于今县西北折家坪附近设绥德郡,大统十二年(546)置绥德县为郡置。

隋开皇三年(583)郡废,隋末县废。

唐武德元年(618)分属并州道绥州城平、延福;贞观九年(635)置浑州、宽州,后合并设为宽州。

北宋初属陕西路、永兴军路城平县。

康定元年(1040)筑土城,宋仁宗赐名青涧,元丰七年(1084)设青涧城,属永兴路绥德军。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涧城升为青涧县,隶鄜延路绥德州。

蒙古至元四年(1267)怀宁县并入青涧。

元属延安路绥德州。

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清涧县,属延绥镇榆林道;崇祯十六年(1643)改为天波府。

清顺治二年(1645)复称清涧县。

雍正三年(1725)绥德州升为直隶州,清涧县属直隶州。

1913年属陕西省榆林道。

1926年废道,为省直辖县。

1936年1月建立陕北省清涧县苏维埃政府。

1940年成立清涧县人民政府,属绥德分区。

1949年5月,隶属陕北行署绥德分区。

1950年1月,属陕西省绥德分区所辖。

1956年10月隶榆林专区。

1958年12月,并入绥德县,1959年3月,清涧成为中心乡,仍隶榆林专区绥德县。

1961年,恢复清涧县,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2000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属榆林市辖县。

2001年,撤销寨沟乡,并入解家沟镇,撤销东拉河乡,并入李家塔镇。

辖石嘴驿、折家坪、解家沟、店则沟、高杰村、李家塔、玉家河、师家园则8镇,郝家墕、乐堂堡、下二十里铺、双庙河、老舍窠、二郎山、石盘7乡和秀延街道办事处。

2011年7月7日,二郎山乡并入解家沟镇,郝家墕乡并入石咀驿镇,乐堂堡乡并入宽州镇,撤销秀延街道办事处。

辖石嘴驿、折家坪、解家沟、店则沟、高杰村、李家塔、玉家河、师家园则8镇,下二十里铺、双庙河、老舍窠、石盘4乡,有639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居民委员会。

春秋为白狄之地,后归晋国。

战国时属魏国,后归秦。

秦至西汉,属阳周县辖区。

东汉属肤施县。

北魏神龟元年(518)在北部设立大斌县,南部属于城中县(隋代改为城平县)。

北宋至道年间,被西夏占据。

治平四年(1067),后渐收复,归永兴军路延州管辖。

元符二年(1099),改归永兴路绥德军,威戎堡属延安府。

金正大三年(1226),升绥平、怀宁寨为绥平、怀宁县,改克戎寨为定戎县,属鄜延路绥德州。

元至元四年(1267),怀宁县并入清涧县,定戎县并入米脂县。

明代分属延安路绥德州、清涧县、米脂县,隶延安府。

清属绥德州。

民国年间分属陕西省绥德、清涧、米脂、衡山县。

横山隶陕西省第一区专员公署,绥德、清涧、米脂隶陕西省第二区专员公署。

1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区归米西县、秀延县等苏维埃政权。

1940年2月,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

1941年8月,绥德警备区在双湖峪镇设立绥米清安边办事处,拟在西川筹建一个新县。

1942年9月,筹建完毕,命名为西川办事处,将原绥德、米脂、清涧等县边界处的插花地区划归办事处管辖,隶属于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相当于一个县级政权。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西川行政区办事处,同年改名绥西办事处。

1943年11月,绥德专署拟将绥西办事处更名为西川县,并呈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

1943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命令,从1944年元旦起:“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命名该县为子洲县。”1944年1月,子洲县正式成立,隶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

1950年5月,隶属陕西省绥德专区。

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销,划归榆林专区。

1958年12月,子洲并入绥德县。

1961年8月,恢复子洲县建制,隶属榆林专区。

1969年,属榆林地区。

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子洲县隶属榆林市。

夏属雍州,商为龙方地,西周被猃狁占据,春秋战国时为白狄地。

秦属上郡北境。

汉代属西河郡,置白土县,后属上郡,三国两晋为羌胡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后秦、大夏属地。

北朝时先为北魏地,置石城县,后改为银城,属上郡;后为西魏、北周地,置归真郡。

隋置银城县,属雕阴郡。

唐开元十二年(724)置麟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

五代州制不变,先后属晋、唐、北汉、周。

宋代仍为麟州,属河东路。

乾德五年(967)升麟州为建宁军,后改为镇西军。

政和四年(1114)废银城、连谷两县并入新秦县。

南宋为“神木寨”,曾为金、西夏辖地,建制未变。

元初立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1269)废州为神木县。

明洪武六年(1373),改县为神木堡,属榆林卫。

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葭州。

隆庆间改神木道,辖制葭州及神木、府谷、吴堡三县。

清初,仍沿旧制。

雍正九年(1731)撤销神木道,县属佳州。

乾隆元年(1736)属榆林府。

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属省。

1934年3月,陕北特委在境内创建革命根据地。

同年9月成立神木县革命委员会,辖马镇,沙峁、贺家川、太和寨、杨家沟、黄草焉6个区。

1936年1月,中共神府特区成立,辖府谷、佳芦、神木、佳北、榆林5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1948年,神木全县解放,神木县人民政府成立;2017年,神木撤县设市,县级神木市由陕西省直辖,榆林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