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历史悠久,先秦时属古滇国地。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属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 隋朝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 唐代贞观年间属求州。 南诏赞普钟九年(760)设置温富州,属河阳郡。 温富州的设置,使玉溪市红塔区在历史上开始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 大理国时为河阳郡休制部。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设新兴州,隶属澄江府,明清两代沿袭。 1912年改称新兴县,次年改为休纳县。 1916年因玉溪大河“形似玉带,溪水清澈如碧玉”而改名玉溪县。 1958年玉溪、江川两县合并,仍称玉溪县。 1961年又重新分开。 1983年9月9日改为玉溪市(县级),隶属于玉溪地区。 1999年12月13日,撤销玉溪地区,设立玉溪地级市,原县级玉溪市改为市辖区红塔区。 |
江川历史悠久,早在300万至100万年以前,今江川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属于江川古甸氏族,“甸”为今彝族语言,意为平坝。 战国时(前339至前329),江川属于古滇国地,楚威王使将军庄硚将兵入滇,“旁平地肥饶数千里”。 汉元封二年(前109),在今晋宁区晋城镇一带设置益州郡,江川属于益州郡俞元县,俞元县辖境大致为以星云湖为中心的江川、澄江、玉溪、峨山等地,江川处于俞元县的中心区域,县治龙池洲(今江城镇龙街村民委员会龙街)。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平南,在刘备所领益州范围内调整郡县,于云南一带设“南中七郡”,玉溪、江川、澄江为俞元县地,属于建宁郡。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以益州过大而析置宁州,州治在今晋宁区晋城。 东晋咸康八年(342),江川为俞元县地,属于建宁郡。 唐武德元年(618)属于黎州绛县,县治在碌云异城。 唐贞观一年(627),废南宁州,县隶属于戎州(治今四川省宜宾市)。 唐贞观八年(634),设江川县属晋宁州。 唐天宝七年(748),属步雄部(今江川)。 唐天宝末年(约755),没于蛮,即为爨人所据。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江川县属河阳郡。 后晋天福二年(937),江川为步雄部。 南宋宝佑四年(1256),设江川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 南宋咸淳七年(1271),分大理等处为三路,江川属于中路。 南宋咸淳十年(1274),即元至元十一年(1274),设江川县属澄江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江川州,领双龙县(今前卫镇、九溪镇)。 元至元二十年(1283),降州为县,废双龙县入江川县,为江川县。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后,左卫、右卫、前卫、后卫部队进驻江川县。 明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改澄江路为澄江府,江川县属于澄江府。 明崇祯七年(1634),江川县治从龙街迁至江川驿(今江城)。 清朝时期,为江川县,隶属于澄江府。 1913年,江川县属于滇中道。 1916年废滇中道,江川县直属于省。 1932年江川县属于云南省第一政务视察区。 1938年属云南省第六政务视察区(晋宁)。 1949年,江川县属于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9日,云南解放。 1950年1月28日,江川县解放。 2月8日,成立江川县人民政府,属滇中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1950年3月6日,改称玉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江川县属之。 1950年11月3至5日,江川县城由江城迁至大街。 1951年3月,改为云南省玉溪区专员公署,江川县属之。 1958年10月1日,江川县并入玉溪县,称玉溪县,撤销江川县。 1961年11月1日,复置江川县。 1968年9月27日,玉溪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江川属之。 1971年1月,玉溪专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玉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江川属之。 1979年5月,玉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玉溪行政公署,江川属之。 1980年2月,玉溪行政公署改称玉溪地区行政公署,江川县属之。 1998年6月28日,玉溪地区行政公署改设玉溪市,江川属之。 2015年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15〕208号《国务院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玉溪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江川县,设立玉溪市江川区。 2019年7月19日,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从大街街道宁海路34号迁至浪广路35号星云广园。 |
两汉隶益州郡;蜀汉隶兴都郡;晋隶宁州;隋隶南宁州总管府;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南诏后期置通海都督与通海郡;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创建大理国后,改通海郡为秀山郡;南宋宝佑五年(1257)设阿僰万户,置通海千户隶善阐(今昆明)万户;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改阿僰万户为南路,十三年(1276)改南路为临安路,裁通海万户为通海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路为府,徙府治于建水,通海属临安府;十六年(1383)置通海守御,在县北戍兵屯田;二十四年(1391)通海建砖城;清沿明制,康熙五年(1666)裁御归县;1949年12月11日,通海和平解放;1950年1月15日成立通海县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
前111年设毋单县;326年设梁水县;618年设南宁州,624年设西宁州;634年改梁水县;748年称宁部;1255年设宁州万户;1273年改宁海府,1276年改宁州,设西沙县,1322年将西沙县并入宁州;1912年称宁县,1913年称黎县,1932年4月称华宁县。 1951年设立华宁县,同年9月将宁海、维新划入江川;1953年将义广哨划归通海县;1956年3月将雄关、麦冲、上坝、中坝、下坝等划归江川县;1957年12月将海口、官庄等8村划归澄江县,同时亦将澄江大村、者白等17村并入华宁县;1958年9月华宁与杞麓县合并,统称通海县;1959年10月恢复华宁县。 |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县,名双柏县,地域兼及今易门、双柏、新平,属益州郡,东汉承续,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晋泰始七年(271)属宁州,太康三年(282)属益州;怀帝永嘉二年(308)属晋宁郡;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属爨氏地;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为爨平,属昆阳州;唐初属宁州,武德五年(634)属南龙州,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属钩州(今昆阳),更名唐封县,高宗麟德元年(664)属戎州;玄宗开元五年(717)复南宁州;南诏赞普钟十四年(765)属拓东节度辖地;劝丰佑保和初年(824)属善阐戌边之所,大理国属段氏善阐牧地;元至元四年(1267)设洟门千户所,属巨桥(今昆阳)万户府;十二年(1275)改为易门县,始名易门;隆庆初年(1567)县知事王新民裁置里甲,设十会(一至十会)四乡(南乡、西乡、北定乡、西定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设十会三乡(保西乡、保良乡、石定乡);宣统三年(1911)设东、南、西、北、中五区;1913年属滇中道,后属云南府;1921年设四区(东、南、西、北);1931年设五区(一至五区)辖十镇四十六乡;1939年设三镇二乡;1949年新设置嘉禾乡为三镇三乡;1949年12月15日,易门解放,成立易门县人民政府,设城区、汇川、惠民、兰英、北区五个区。 |
峨山历史悠久,据塔甸老龙洞出土的旧石器时期人类下颌骨及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化石,证明距今约12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据史籍记载,峨山地域在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汉属益州郡俞元县地。 三国时期益州郡划设建宁郡,峨山属建宁郡俞元县地。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南诏通海都督府。 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 元宪宗六年(1256)置嶍峨千户,隶阿僰万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嶍峨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1289)改置嶍峨县,隶临安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仍置嶍峨县,隶临安府。 清沿明制。 民国建立后仍名嶍峨县。 1913年裁府设道,隶蒙自道。 1929年峨山人徐为光(任省民政厅厅长)认为“嶍峨”与“习恶”谐音,殊不雅训,根据乡绅要求,签呈省政府将“嶍峨”改为“峨山”。 省政府于同年10月8日115次会议决议呈经中央核准,于1930年1月1日始更名为峨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 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 1951年5月12日成立峨山民族自治县,1954年6月18日改称峨山县彝族自治区。 1956年1月17日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 1971年隶玉溪地区。 1998年隶玉溪市。 |
先秦属古滇国地。 两汉为嶍猊蛮所居,属益州郡。 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 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晋宁郡。 隋朝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朝初属剑南道姚州辖家居县、石塔县;唐南诏国为阿僰所居,属通海都督辖地。 宋大理国时西部为马龙甸,属威楚府,东部为嶍峨部,属秀山郡。 元朝宪宗时,戛洒江以西及新化、老厂一带设马龙甸二千户所,桂山、平甸、扬武属嶍峨五千户所,均隶宁州万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并马龙、他郎等甸,在他郎(今新化)设马龙他郎甸司,隶元江路。 司东南设平甸县,隶嶍峨州;至元朝二十六年(1289),嶍峨州降为县,平甸县降为嶍峨县(今峨山县)平甸乡。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治所迁至今西部新化,明朝弘治八年(1495),改设新化州;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以平甸乡为基础,划入元江、石屏、河西、新化等州县部分村寨,建立新平县,今平甸乡旧城村,与新化州并属临安府;明朝崇祯七年(1634),县城迁桂山,筑砖石城。 清朝康熙四年(1665),裁新化州入新平县。 清朝雍正十年(1732)改属元江府,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属元江直隶州,1914年属普洱道,1929年废道直属省,1948年云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新平县城,1949年9月17日,建立新平县人民政府,1979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1980年11月25日新平县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并将每年11月25日定为县庆日。 |
两汉(前206~220)属益州郡地。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东晋、南朝属梁水郡。 唐南诏属通海都督。 宋大理时为萝槃部,又作罗必甸,西南部为因远部,皆属威楚府。 元代置元江路,治今澧江街道,境内有江,元代在此设治,以王朝命名,因名元江路。 西南部置因远罗必甸长官司,治今因远镇,属元江路。 明代改为元江府,嘉靖十二年(1533)改因远罗必甸长官司为奉化州,属元江府。 清顺治十八年(1661)裁奉化州入元江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为元江直隶州。 1913年废元江州,置元江县。 1914年属普洱道。 1929年废道,县直属省。 1942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7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蒙自专区。 1954年属玉溪专区。 1970年属玉溪地区。 1980年11月22日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
澄江古属百濮;战国为古滇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俞元县(境地今澄江市、红塔区、江川区等),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改属建宁郡,仍称俞元县;晋属宁州;南北朝梁代属南宁州西爨地;隋属昆州;唐属牂州,隶黔州都督府,置羁縻州,属蛮,号称伽甸,么些蛮居此;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蒙氏据之,称“南诏”。 ,置河阳郡为温富州。 后晋伽部。 后晋天福二年(937),大理段氏据之,置罗伽部。 元宪宗六年(1254),忽必烈改为罗伽万户府,领万户一,千户五。 至元三年(1266),改罗伽万户府为中路,领2个州、3个县:新兴州(今红塔区)、路南州(今石林县)、河阳县(今澄江市)、强宗镇(今澄江市阳宗镇)、江川县(今玉溪市江川区)。 至元十三年(1276)将罗伽中路升为澄江路(澄江一名始于此),所领州县依旧。 明领州县不变。 清丞明制,清康熙八年(1699)阳宗县并入河阳县(今澄江市),领河阳县、江川2个县,新兴、路南2个州。 1913年废府设县,因县名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将河阳县改为澄江县,隶属省直接管理。 1949年后隶属玉溪地区,现属玉溪市。 2019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澄江县,设立县级澄江市,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