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斋堂镇各社区地名由来

斋堂镇各社区地名由来

原名斋堂,为朝拜北山唐建灵岳寺的香客中途食宿之所,故名。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后分为东西斋堂两个村,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斋堂,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该村辽已成村,原名斋堂,因唐贞观年建的灵岳寺,僧侣香客食宿,遂命。明聚落扩展为东、西斋堂两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又名“马兰村”,因明代曾为圈放马匹之地而得名。
唐代李可用在大安山建行宫时,这里就是养军马的地方也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原来这里也叫火爨村,后来演变为火村。也有一说,这里南山上曾住有火凤凰,所以叫火村,1984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据传这里来了一对老夫妻,男人姓杜,二人在轱辘嵲根打了一个草棚住下,轱辘嵲上住着一对雕,两位老人就称这里为雕卧铺。后来,民国时期汤铭鼐县长从这儿路过,他一打听这个村名叫做雕卧铺,就说:“这个村名可不好,养育出的后代会太刁,不如改做高卧铺吧!”县长一言九鼎,村名就成了高窝铺了。再后来,人们把这个村名一简化,就成了“高铺”了。1972年因修建斋堂水库而迁于现址,村名不变。1990年上蔡岭迁来与该村合并。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原青龙涧村位于镇域西北沟,东距斋堂镇政府4公里,青龙涧村名源于地形和底下煤炭资源丰富,多露出地表,遇雨流淌出黑水,像条条青龙,得村名。另一说是村西原有深水潭,由青龙潭,能从地下通往下清水村,故名青龙涧,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
村以巨石成双成对布于村域而驰名,人称双石头。曾用名“双龙头”,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爨底下村村名源于爨头。位于村北1公里,爨头紧扼三沟之咽喉:像三条腿儿放锅的大灶,古人云:“爨者,灶也”,爨头在上,村落在下,故名。“爨底下”村,可谓名副其实。1958年方便地方用字、刻章用字,将村名改为“川底下”。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析津志》有载,元代柏峪已成村,曾会同李家庄垒塞天津关。当初因柏树、榆树繁茂,曾称柏榆村,后谐音改称现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明《宛署杂记》称牛战村,又因最早是灵水村刘姓迁来,亦称刘站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村明已有之,一说因村口山头得名,一说是牛战白虎故事得名。明代《宛署杂记》中村明即为“白虎头”,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新兴村是1990年由斋堂镇蔡家岭、灵岳寺(徐家、刘家、李家、宋家四个自然村合称)、东北山和西北山四村搬迁合并、重新组建的村落。由镇政府集体命名“新兴”。1990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向阳口明已成村,原名“兴业口”,后谐音称“杏叶口”。1949年后成为向阳口村,取坐北朝南向阳之意。上世纪90年代白羊石虎村合并到向阳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据《门头沟地名志》载,沿河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金已成村。成村伊始,几条溪流汇入永定河,村名:三岔(汊)村。明代永乐初年朝廷派兵屯驻,更名“沿河口”。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城垣,有今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