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县政府驻地,以县名而得名。昭苏,意为光明复苏。1950年,属第一区。 1959-1973年,属县第一公社。 1981年7月,改昭苏镇。 2000年12月,县国营灯塔牧场、乔伦木图国有牧场并入昭苏镇。 昭苏县辖镇,县府驻地。1970年成立镇公社,1984年改设昭苏镇。位于县境东部,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2.5万。海拔1 880米,大洪纳海河贯穿南北。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有商业、手工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 |
因乡政府驻喀夏加尔村而得名。喀夏加尔,系哈萨克语,意为河湾陡岸下的栏圈。1984年1月,析萨尔阔布公社置喀夏加尔乡。 2013年,撤乡设喀夏加尔镇。 昭苏县辖乡。1984年设喀夏加尔乡。位于县城南,距县城45公里。面积400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一村、二村、喀拉托拜、东牧业村、西牧业村5个村委会。野生动物有马鹿、野山羊、野猪、狐狸、狗熊。以牧业为主。 |
昭苏县辖镇。1958年成立二公社,1977年改为阿克达拉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43公里。面积1 700平方公里,人口0.9万,有哈萨克、汉、回等民族。辖阿克达拉、塔勒德萨依、呼图尔海、上克孜勒莫依纳克、中克孜勒莫依纳克、下克孜勒莫依纳克、喀拉马斯陶、苏鲁萨依、康萨依、朱万托拜10个村委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苹果。 |
喀拉苏,系哈萨克语,意为黑水,故名。1954年隶属察汗乌苏蒙古自治区(乡)。 1959年属四公社。 1984年,析置喀拉苏乡。 2002年,阿合牙子牧场并入。 2016年11月,撤乡设喀拉苏镇。 昭苏县辖乡。1984年设喀拉苏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48公里。面积106.7 平方公里,人口0.5万,有哈萨克、回、汉等民族。辖塔斯阿尔纳、喀拉苏、牧业3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 |
洪纳海镇位于昭苏县城西南郊,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草场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8.1万亩。总人口为5410户14664人,有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13个民族。辖有吐格勒勤村、别斯喀拉盖村、克孜勒加尔村、上洪纳海村、喀拉苏村等9个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目前,各项前期规划已全面开始。洪纳海镇将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土地资源集约优化原则,科学制定并认真执行总体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洪纳海乡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科学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形象、服务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撤乡建镇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建设布局,提高城镇化水平,打造昭苏县西部最美旅游乡镇和特色产品核心物源基地。 |
乌尊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长流泉,故名。1950年,属昭苏二区。 1959年,属二公社。 1978年,更名阿克达拉公社。 1984年,从阿克达拉乡分出,成立乌尊布拉克乡。 2021年撤乡设镇更名为乌尊布拉克镇。 昭苏县辖乡。“乌尊布拉克”系哈萨克语译音,意为“长泉”。1984年由阿克达拉乡析出成立乌尊布拉克乡。位于县城东,距县城13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人口0.4万,有哈萨克、蒙古、汉3个民族。辖乌尊布拉克、 哈力哈图、米斯3个村委会。经济以牧业为主。 |
昭苏县辖乡。1951年设萨尔阔布乡,1977年建公社,1984年重设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60公里。面积724平方公里,人口1万,有哈萨克、汉、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辖萨尔阔布、莫音桑、萨尔阔布西、萨尔阔布东、阔力布拉克、呼尔克力得克、莫音台7个村委会。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大面积森林。产野生中草药贝母、雪莲、冬青、黄芪、柴胡。有风景旅游区“水帘洞”。.
萨尔阔布乡位于昭苏县东南方,距县城约48公里,麓邻天山以北,海拔1788米,东与特克斯毗邻,西与本县喀夏加尔乡接壤,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全乡总面积468平方公里,居住着哈、汉、维、回等六个民族,全乡总人口11849 人(其中哈族占97%)萨尔阔布乡辖7个行政村(萨尔阔布村、克尔托干村、阔尔敦村、莫因仓村、莫因台村、库尔库德克村、阔尔布拉克村),一个副业队,4所学校、16个站(所),14个党支部,320名党员,13个团支部,430名团员,团青比例28%,现有在职干部职工217名(其中包括四所学校的教师)。 全乡草场总面积65万亩,发展畜牧业有着天然独厚的优势,是昭苏县的牧业大乡之一;全乡耕地面积2.7万亩,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油菜籽、胡麻、马铃薯等,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业大乡。 萨尔阔布乡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尤其野生中草药种类多、量大。主要有贝母、雪莲、冬麦、黄芪、柴胡等。乡驻地南天山北坡是茂密的天然林区,也是我乡冬春草场。 萨尔阔布乡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风景优美的阿合牙孜沟,库尔库德克水帘洞风景区,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库尔库德克水帘洞:位于萨尔阔布乡东南30公里处的阿尤柴沟,居挺翠峰18米高的绝壁上。洞宽5米,深5米,洞口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水帘洞”因此而得名。河水飞流直下,掩遮洞口,远远便听到有水溅落的声音,近看一线飞瀑从悬崖峭壁上俯冲而下,就好象一条流动的白缎从天而泻,其间云雾氤氲,鸟儿翱翔,这也是古人形容的“半山垂下水晶帘,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古无人能卷得,月钩空挂碧云边”的水帘挂雪。雨则龙吟虎啸,晴则游丝断珠;洞内一泉捐滴,汇于一石钵内,其水甘甜凌冽,四季不涸,沟内风景优美,百花盛开,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多浪沟山谷:位于萨尔阔布乡克尔托干村境内,原始森林中古木参天,虬枝盘生,崇山峻岭间松林与雪山交相辉映,雄伟壮丽。次生林中多种生物群落交错生长,乔、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如一座天然的植物园。萨甫尔特萨依沟,哈萨克语意为“桥沟”,因建有1座木头桥而得名,沟长22.3公里,宽1.5公里,位于萨尔阔布乡政府西南部,地势陡峭,沟内岩石上刻有岩画。库别太库勒湖:位于萨尔阔布乡东南部,处库克萨依与莫因台河之间,湖面积1000平方米,深约1.5米,草地面积1平方千米,海拔3252米。萨尔阔布乡古墓群,位于萨尔阔布村,在村北侧和村内散布的土墩墓约100座。阿乌子古墓群位于阿乌子沟口,墓地东西宽约300米,约有墓葬110座。 |
昭苏县辖乡。 “察汗乌苏”系蒙古语译音,意为“纯洁的水”。1954年设察汗乌苏蒙古自治区,1958年成立第四公社,1984年设察汗乌苏蒙古族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64公里。面积756平方公里,人口0.9万,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辖达力图、东村、西村、下村、胡图拉尔5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 |
昭苏县夏特族柯尔克孜乡位于昭苏县城西南部82公里处,面积1 24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乡政府所在地为夏特村。1984年11月8日建乡时称琼木扎特英额艾热克柯尔克孜族乡,后改为夏特柯尔克孜族乡。1984年全乡有人口7 352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 397人,占全乡总人口19%,另外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回、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1996年全乡总人口7 876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 732人;2004年全乡总人口达12 100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 538人。
夏特柯尔克孜族乡经济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实有耕地面积67 400公顷。牲畜品种有马、牛、绵羊、山羊等。1996年全乡工业总产值55万元,粮食总产3 066吨,人均收入1 114元,全乡有5个民族小学,分别用5个不同语言授课。柯尔克孜族与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互通语言。 ".。 |
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汉译:天山乡)成立于1984年,位于昭苏县最西部,距县城91公里。2000年天山牧场合并到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之后,现下辖六个农业村,两个牧业村,22个站所,哈、汉、蒙三个学校,共有居民1364户,8900多人。由汉、哈、蒙、回、维、塔、俄、柯8个民族组成,哈族占55%,汉族占20%,蒙族占20%,其他民族占5%。
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拥有草场47万亩,耕地4.8万亩,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乡、边境乡。 近几年来,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突出牧业,优化农业,振兴工业,开发矿业,发展旅游,科教兴昭”二十四字发展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