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为牌头乡;1949年-1958年为西山、新民、新生、牌头、华越、越山、坑西乡;1959年8-1961年7月为牌头、越山、新民、坑西四个公社;1961年7月-11月合并为牌头、越山二个公社;1961年11月-1969年8月又分为越山、牌头、新民、西山四个公社;1969年8月-1973年2月为越山、牌头、新民、外陈四个公社;1973年-1981年为越山、牌头、新民、西山四个公社;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牌头镇。 1981年—1992年为牌头镇,越山、坑西、新乐、西山四个乡;1992年5月统归牌头镇至今。 |
1950年分为南源、六峰、正源、同山四乡。 1958年四乡合并为同山管理区。 1961年为同山公社。 1983年改为同山乡,并析置王沙溪、边村两乡。 1988年10月撤乡建同山镇。 1992年5月王沙溪、边村两乡并入。 |
1951年,为安华乡;1956年汤江、红桥乡并入;1958年,为安华管理处;1962年,分安华、汤江、红桥三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1985年,安华建镇;1992年5月,红桥、汤江乡并入安华镇。 |
1949年10月-1950年9月,为璜山、和平两乡;1950年10月-1956年3月,原璜山乡分溪北乡、璜山镇、璜山乡三个乡;1956年4月,撤溪北、姚山两乡,原下马宅、溪北、五灶村并入璜山乡;1958年10月,璜山区改名为东升人民公社,次年10月,东升公社改名璜山公社;1969年4月,和平公社并入璜山;1973年6月,留沙田畈、读山两村在璜山辖区,恢复和平公社;1981年改为开三公社;1985年5月,恢复璜山镇;1992年5月,开三乡、萃溪乡并入璜山镇;2001年11月,化泉乡并入璜山镇。 |
1949年建岭北乡。 1951年分为梅坞、岭北、水带三乡。 1956年三乡合并为岭北乡。 1958年为岭北管理区。 1961年改称岭北公社。 1967年由东阳县划入诸暨县。 1983年10月分为岭北乡、水带乡。 1992年5月两乡合为岭北乡。 1993年1月撤乡建岭北镇。 |
1949年5月建政浬浦乡、保和乡。 1951年为浬浦、保和、姚山、五美四乡。 1956年并为浬浦乡、保和乡。 1961年为浬浦公社、保和公社。 1969年保和并入浬浦公社。 1973年恢复保和公社。 1983年建浬浦乡。 1986年建浬浦镇。 1992年保和乡又并入浬浦镇。 |
1949年陈蔡乡分观岭、陈蔡两乡。 斯宅分为小东乡、斯宅乡、上林乡。 1958年陈蔡乡改为陈蔡管理区,小东、斯宅、上林三乡合并为斯宅管理区。 1961年为陈蔡公社及斯宅公社。 1981年9月斯宅公社分为斯宅、小东两公社。 1983年改为陈蔡乡。 1985年5月撤乡建陈蔡镇。 1992年5月孝四乡并入陈蔡镇,斯宅、小东两乡合并为斯宅乡。 2001年11月西岩乡并入陈蔡镇。 2005年1月撤销陈蔡镇、斯宅乡建制,合并设立东白湖镇。 |
东和原属璜山区小东乡。 1950年分为东和、平岩、舞凤三乡。 1956年合并为东和乡。 1958年震泽乡并入,建东和管理区。 1961年舞凤公社划出,成立东和公社。 1983年为东和、舞凤、金王三乡。 1992年合并为东和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