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蚌埠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蚌埠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

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龙子湖区地域属钟离县。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龙子湖区地域属凤阳县。

清同治二年(1863),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

龙子湖区地域划属凤阳县。

1927年,正式废道,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47年1月蚌埠建市,设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公所,1949年东安、国庆两区合并为国安区,9月改为区公所。

1950年3月,撤销国安区区公所和区公安分局。

1951年8月,恢复国安区人民政府建制,国安区改称东市区,原行政组改称居民委员会。

1956年5月,撤销区人民政府,成立区人民委员会。

1957年5月,东市区人民政府更名为东市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6月,全面实行城市成立龙湖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东市区人民委员会。

1980年7月,设立区人大常委会机构,成立新一届区人民政府。

是年8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成立东市区人民政府。

2004年1月,蚌埠市对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

原中市区延安街道以及李楼乡及长淮卫镇划入龙子湖区。

2011年9月,完成社区规模调整工作,由2007年的36个社区调整合并为25个。

1947年设中山区。

1951年,改为中市区,为蚌埠最早形成的老市区。

1997年,为市政府驻地,是蚌埠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区。

1998年8月,将东市区的延安街道,西市区的朝阳路以东、涂山路以西区域(黄庄街道)划归中市区管辖。

2004年,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因辖区内南山得名。

1947年设蚌埠市西市区。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区辖范围6镇1乡。

1960年成立东海人民公社取代蚌埠市西市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5月8日撤销蚌埠市东海人民公社,恢复西市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5月17日,成立西市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21日,撤销西市区革命委员会,恢复蚌埠市西市区人民政府。

1998年8月,西市区黄庄街道划归中市区管理。

2004年2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长青乡、秦集镇划入禹会区。

至此地名再无变更。

1959年2月,蚌埠市郊区调整规划。

1968年8月,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

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原郊区更名为淮上区,并沿用至今。

南宋宝祐五年(1257),宋理宗御批“荆山为城,义在怀远”,置怀远军。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军,改为怀远县。

清代,怀远县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怀远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改属淮泗道。

1928年,直属安徽省。

1938年2月,怀远县境被日军侵占。

1949年1月,怀远县全境解放,3月宿怀县、怀远县合并为怀远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远县仍属于宿县专区。

1983年7月,改属蚌埠市,辖县至今。

1947年,以天井湖、浍、沱沿岸地区成立泗五灵凤人民政府。

1948年底,全县全部解放。

1949年成立五河县人民政府,隶属宿县部署。

1955年至1961年,五河隶属蚌埠所属。

1965年,行政区划调整,五河县刘集区所属的豪城、石湖、五庄等社队部分区域划给固镇。

1983年,五河县隶属蚌埠市所辖。

2014年4月,五河县沫河口镇划归蚌埠市淮上区所辖。

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

春秋时期属宋。

战国时期属楚。

秦代属泗水郡。

汉初始置谷阳县(今谷阳城遗址)。

东汉时期谷阳县设置未变。

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取梁之阳平郡,更名谷阳郡。

隋开皇六年(586),废高昌县,降谷阳郡为谷阳县。

显庆元年(656),省谷阳县入蕲县。

五代十国时期,境域北部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宿州蕲县,南部先后隶属吴、南唐的泗州虹县。

明洪武十二年(1379),割虹县南八都入凤阳县。

清代分属宿州、灵璧县、凤阳县和怀远县,隶属安徽省凤颍六四道(道尹驻凤阳)之凤阳府。

1948年11月27日,固镇地区解放,置固镇市。

1949年9月撤销固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