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苍溪县元坝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3]

苍溪县元坝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3]

三岔沟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沟名为名。清宣统二年起属王渡镇;1933年9月红四方军在三堆石建乡苏维埃;1934年10月,在观音寺建乡苏维埃;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分属王渡、元坝乡(联保),后为中土乡;三十四年(1945年)属元中乡;1951年为五星村,属中土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五星大队,属中土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三岔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为三岔沟村,属中土乡;2014年3月撤乡设镇,属中土镇,更名为山岔村;2020年撤销中土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将山岔村和五马村3、4组合并,村名称;山岔村村民委员会。

山岔村位于元坝镇东南部,全村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396户1121人,发展了猕猴桃、脆红李等产业,规模数量达到278亩,带动全村群众参与其中。

以寄托当地群众取共同富裕,兴旺发达之意为村名。清宣统二年起属王渡镇;1933年9月红四方军在三堆石建乡苏维埃;1934年10月,在观音寺建乡苏维埃;1935年分属王渡、元坝乡(联保),后为中土乡;1945年属元中乡;1951年,为裕兴村,属中土乡;1958年政社合一,为裕兴大队,属中土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为裕兴村,属中土乡;2014年3月撤乡设镇,属中土镇;2020年撤销中土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将山岔村和五马村3、4组合并为山岔村,2020年将裕兴村和五马村1、2组划归裕兴村至今。

裕兴村位于东河畔,元坝镇南部,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捷,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326户1126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余亩,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目前以一、二、三组猕猴桃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白溪嘴位于境内,村名遂借取嘴名为名。清宣统二年起属王渡镇;1933年9月红四方军在三堆石建乡苏维埃;1934年10月,在观音寺建乡苏维埃;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分属王渡、元坝乡(联保)三十四年(1945年)属元中乡;1951年属中土乡;1958年政社合一,属中土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属中土乡;2020年撤销中土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白溪村村民委员会。

白溪村位于元坝镇西南部。全村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297户913人,发展了猕猴桃300余亩、苍溪梨460余亩、中药材100余亩等产业。

插江村和寨包村合并,新村取“插”、“寨”二字得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为东风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东风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插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插江村,属石门乡;2004年“强村并组”插江村、寨包村合并为插江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插江村,恢复原插江村、寨包村建制;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将插江村和寨包村合并设立插寨村,办公地点为原插江村村委会。

插寨村位于元坝镇东部,距县城35公里,距元坝镇人民政府7公里,幅员面积8.3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390户1205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461余亩,林地1434亩,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金碑村位于元坝镇东部,距苍溪县城40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27.07亩,水田702亩、旱地1525.07亩,林地1588.58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2户1618人。该村海拔400-700米,该村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目前以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猕猴桃和脆红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文角村、珠江村合并,新村取“文”“江”二字得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为新华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团结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文家角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文家角村,属石门乡;2004年“强村并组”文家角村、珠江村合并为文珠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文珠村,恢复原文家角村、珠江村建制;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将文家角村和珠江村合并为文江村,办公地点为原文家角村村委会。

文江村位于插江河,坐落在白鹤场下,距元坝镇16公里,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461户170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536余亩,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金鹰村、银城村合并,新村取“金”’、“银”二字得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为第八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长江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银城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银城村,属石门乡;2004年“强村并组”银城村、金鹰村合并为金银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金银村,恢复原银城村、金鹰村建制;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将金鹰村和银城村合并为金银村,办公地点为原银城村村委会。

金银村辖六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357户,1257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林地1600余亩。现有马鞍水库一座,山坪塘46口,防旱池104口,总蓄水量20万立方米,硬化村组道路16公里。全村以粮油种植,蔬菜苗圃种植,大棚蔬菜种植,肉鸽养殖,小家禽繁育,苍溪鳖养殖为主导产业。

马三林烈士、三林水库位于该村境内,新村取“三”、“林”二字得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为上升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上升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三林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三林村,属石门乡;2004年“强村并组”三林村与华山村一、二、三组合并为三林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中华村、三林村,恢复原中梁村、华山村、三林村建制;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将铧山村和三林村合并为三林村。

三林村位于元坝镇北部,距离元坝镇17公里,全村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599户2198人,发展了水产养殖、花椒、中药材、猕猴桃等产业,规模1190亩(其中:水产养殖200亩、花椒270亩、猕猴桃680亩、中药材40亩)。

中梁包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包名为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成立人民政府,为中梁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前进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中梁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中梁村村民委员会,属石门乡;2004年“强村并组”中梁村与华山村四、五、六组合并为中华村;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中华村、三林村,恢复原中梁村、华山村、三林村建制;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

中梁村位于元坝镇北部,全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416户1409人,发展了水产养殖、花椒等产业,规模数量是660亩,带动78户246人群众参与其中。

七星庙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庙名为名。宋、元、明、清属龙泉镇、龙泉乡管辖,统治龙泉乡西路总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三川乡、元坝镇分管;民国初年属三川乡管辖;1951年成立人民政府,为蟠龙村,属石门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蟠龙大队,属石门乡人民公社;1967年改为五星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七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七星村村民委员会,属石门乡;2020年撤销石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坝镇管辖;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七星村村民委员会。

七星村位于元坝镇东北部,全村依乡道石唤路两侧居住建设,距元坝镇14公里,交通便捷,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309户1119人。全村有耕地面积700余亩,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文观垭位于本村境内,村名遂借取垭名为名。1952年为西溪村,属店子乡;1958年政社合一,更名为西溪大队,属店子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复名西溪村,隶店子乡;1991年3年元坝区撤区并乡店子乡合并设元坝镇,属元坝镇;1997年恢复店子乡建制,属店子乡;2004年“强村并组”西溪村、照观村合并为文观村;2005年5月第二次并乡并入元坝镇,属元坝镇;2006年村(居)委会区域调整,撤销文观村,恢复原西溪村建制;2020年将西溪村和照观村合并为西溪村;2021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将西溪村更名为文观村。

文观村位于元坝镇东北部,全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438户1299人,发展了雪梨、猕猴桃等产业,规模数量是780亩,带动884名群众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