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设守御千户所。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置右甸通判。 清代时期,属右甸通判。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属右甸里。 民国元年(1912年),右甸镇属右甸县佐;同年,达丙镇称达丙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称达丙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右甸镇称右甸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称右甸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达丙乡改称达丙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达丙镇改称灯塔镇。 1950年,右甸镇改称城关镇。 1958年,城关镇改为上游公社。 1959年,灯塔镇改为龙泉公社。 1961年,上游公社改称城关公社。 1963年,龙泉公社改为达丙区。 1966年,城关公社改称红卫公社。 1968年,达丙区改达丙公社。 1969年,达丙公社更名卫东公社。 1976年,红卫公社改称城关公社。 1980年,城关公社改称右甸公社;卫东公社改称达丙公社。 1983年,右甸公社改称城关镇;达丙公社改称达丙区。 1988年,城关镇改称右甸镇;达内区改称达丙镇。 2005年5月,右甸镇与达丙镇合并为田园镇。 |
明宣德九年(1434年),称漭水土巡检司。 清代时期,属顺宁府右甸历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置柯漭乡隶第二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称漭水镇。 1950年,称漭水乡。 1958年,成立漭坡公社,后又称漭水公社。 1960年,称漭水小公社。 1963年,改漭水区。 1969年,改漭水公社。 1983年,改漭水区。 1988年2月,改漭水乡。 2002年1月,撤乡设镇称漭水镇。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隶永昌府;同年,分属昌宁县,第三区和保山县第八区。 1956年,称柯街区。 1958年,成立超美公社。 1963年6月,称柯街区。 1969年4月,改称红旗公社。 1971年7月,称柯街公社。 1983年4月,改称柯街区。 1988年2月,撤区设柯街乡。 2002年1月,撤乡设柯街镇。 |
清代时期,属永昌府辖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卡斯河以东部分划归昌宁县辖。 1956年,卡斯河西部客邑、广邑、卡斯、和睦等地划归昌宁县辖。 1958年10月,成立邑林公社。 1969年,并入柯街,改称红旗公社。 1972年,从柯街析出,称大塘公社。 1983年,设立卡斯区。 1988年,称卡斯乡。 2002年,撤乡建镇称卡斯镇。 |
清代时期,属永昌府湾甸土知州。 民国元年(1912年),隶保山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昌宁县,设勐统乡。 民国三十三年(1934年),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勐统镇。 1950年,昌宁县解放后成立勐统镇和大地乡,为昌宁县第四区隶更戛。 1958年9月,成立红星公社。 1961年,改称勐统公社。 1983年5月,改勐统区。 1988年2月,勐统区撤区建乡。 2001年8月,勐统乡撤乡设镇。 |
明代时期,属顺宁府。 清代时期,属顺宁县之右甸经历司。 民国时期,隶顺宁县右甸县佐,达丙下六户,名小桥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昌宁建县后,分属第一、第二区。 1949年后,属第一区。 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 1961年,分为温泉、松山2公社。 1963年,属达丙区和达丙公社。 1972年,改称温泉公社。 1983年,称温泉区。 1988年,称温泉乡。 2014年,温泉乡撤乡设镇。 |
两汉时期,先后属不韦县地,属永昌郡。 清康熙元年(1662年),属永昌府,统称东山大田坝。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昌宁县,称宝华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宝华乡。 1950年,属第二区。 1958年,成立跃进公社。 1961年,分为新街、湾岗2公社。 1963年,2公社合并成立新街区。 1968年10月,改称永红公社。 1983年,称大田坝区。 1988年2月,改称大田坝乡。 2014年,大田坝乡撤乡建镇。 |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属顺宁府明邑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昌宁设县后,鸡飞为明邑乡,属一区。 1950年,属第三区。 1972年,珠山区改珠山公社。 1973年,珠山公社分成珠山、鸡飞2公社;同年2月,更名英韬公社。 1983年5月,珠山、英韬、翁堵3公社合并为鸡飞区。 1984年5月,原珠山公社和英韬公社合为鸡飞区。 1988年2月,鸡飞区改鸡飞乡。 2014年,鸡飞乡撤乡设镇。 |
明、清时期,属明邑里、达丙里各一部分,隶顺宁府。 民国前期,为达丙里第十五甲和明邑里第五、六甲。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第八保,隶第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一、第四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分属英韬、石泉、勐统3乡。 1950年1月,属第三区。 1956年,属达丙。 1958年,属珠山公社设二母龙管理区。 1962年,属珠山区设翁堵小公社。 1969年,复设珠山公社置永兴(翁堵)大队。 1973年,设翁堵公社。 后又分为鸡飞公社、珠山公社。 1976年,又增设翁堵公社。 1980年1月,翁堵公社辖区分12个大队。 1983年5月,翁堵先归并鸡飞区,次年后又从鸡飞区分出设翁堵区。 2000年9月,翁堵区改乡。 2014年,翁堵乡撤乡建镇。 |
元代时期,设万户。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湾甸县。 明永乐元年(1403年),属湾甸氏官司。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治所均设于此。 清初时期,隶永昌府。 民国初期,属保山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境划归昌宁县。 1956年,属柯街区。 1969年,设团结公社。 1971年至1983年4月,称湾甸公社。 1983年,称湾甸区。 1988年2月,称湾甸傣族乡。 |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湾甸土知州辖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3月至清咸丰九年(1859年),湾甸州署设址于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昌宁县,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称更戛乡。 1949年后,先后称第四区、幸福公社、更戛区、东方红公社、更戛公社。 1983年3月,重设更戛区。 1988年3月,撤区设更戛乡。 |
民国前期,称龙马乡,隶顺宁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置昌宁县时设龙马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设金宝、梓园2个乡,属第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云龙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并入龙马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恢复云龙乡。 1950年1月,改为云龙区;同年,云龙乡和龙马乡(新街)合并为第五区。 1958年10月,成立永胜公社。 1961年,永胜公社并入老街公社。 1969年,改称为五一六公社。 1972年,复为街公社。 1983年,改珠街区。 1988年,区改乡后称珠街彝族乡。 |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设东木龙里,属顺宁府。 清末时期,外六部随漭氏划归柯漭乡。 民国初期,划归龙马乡,属顺宁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置昌宁县时称龙马乡,属昌宁县第二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伏龙镇、金马乡,属第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龙马乡。 1950年初,永平匪首侯茂祺盘踞打平村一带设伪亦龙县;同年8月,设新盟镇属第五区。 1958年,成立团山公社(又称荣新公社)。 1962年,改为奇街区。 1969年,改称五一六公社。 1980年,改称耈街公社。 1983年,设立耈街区。 1988年2月,撤区设乡;同年4月,改称耈街彝族苗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