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薛仁贵寒窑所处的“白虎岗”命名为虎岗社区居民委员会。 |
因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位于翠岭小区而命名。 |
因座落于人民政府东边,故命名为府东社区居民委员会。 |
因薛仁贵汾河湾打雁而得名汾雁。 |
以义贯名,寓意文化人家居之地。 |
因坐落于人民政府西边而得名府西社区居民委员会。 |
河津原有一处莲花池,社区成立之时,毗命此处,故以此为名。 |
因位于紫金北街而得名紫北社区居民委员会。 |
新兴取以新面貌,迎兴起之意。 |
高家湾村名是由居民高姓而得名,相传高、韩、赵三姓曾互争村名,相持不下,讼至衙门,裁定为高家湾。 |
因米姓人家最早在此繁衍生息,而此地又紧靠汾河湾故名米家湾。 |
因所在地吴家关而得名。听老人们传说,约在清朝初期,老村居于崖头,耕地在河槽低洼处。南行出村即下坡,车行于坡必使刮木(即制动刹车)。后新选村址在通沟的坡口,成为南北交通关隘要道,因而村名冠以“关”字。又据传,村名最早称伍家关,是因村中最初居住着五户人家,即:闫、何、李、吴、王五个姓氏。之所以改称吴家关,很可能是因为清末民初,战火频仍,土匪横行,吴家关地处要塞,首当其冲,其余姓氏或迁徙,或没落,独留吴户。 |
据《河津老城》一书记载,老城初建时,只有东、西、南三道城门,东门名曰“迎旭门”,西门曰“拥翠门”,南门曰“临川门”。明天顺二年,当政县令决定增开小东门,取名“附阳门”。位置在东门317米处的东城墙上,城内通小门于巷内,城外向东500米为米家关。据村老年人回忆,米家关村是作为城防据点设立在附阳门外的寨所,以四川迁来米姓为主,故名米家关。 |
从老城的兴建到废止,“东关”一直作为地名使用,并不是村名,东关人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20世纪50年代,由于汾河多次淤漫,河滩不断增高,老城水患日益加剧,老城内的居民陆续外迁。有的迁到老城东关以北的九龙岗下,有的迁到老城东关以东的二义庙周围(东关村现址),迁出居民统归城关大队管理。1964年初,为了便于管理,城关大队一分为二,按地域分为两个大队,居住在九龙山麓的5个生产队留在城关大队,居住在二义庙周围的7个生产队建立东关大队。改革开放后,东关大队更名为东关村。 |
城北村是由观底、窑底、社北(shebu)三个居民聚集点组合而成,旧时俗称“社北”,因地处老县城之北而得名。清代十七里治时,始有城北村之称,属太和里管辖(见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