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楚雄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楚雄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汉元封二年(前109)置益州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置南中七郡。

设建都郡,属安州。

后晋天福二年(937),属“大理国”,号威楚为富筋俭,设石桑郡,改白鹿部,再改威楚郡。

宋绍圣元年(1094),设威楚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威楚万户府改威楚路,辖威楚千户后改威楚千户为威楚县。

十五年(1278),改威楚县为楚雄县;1950年1月楚雄县人民政府成立。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楚雄撤县设市,名称沿用至今。

禄丰西汉为秦藏县,属益州郡。

元至元十二年(1275),将安宁千户所管辖的碌唪、化泥、骥琮笼三地划出设置禄丰县,属安宁州,始有禄丰地名。

1960年9月撤销罗茨、广通两县并入禄丰县。

2021年1月22日获国务院批准,撤销禄丰县,设立县级禄丰市,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属益州郡。

东汉末年属建宁郡。

西晋泰始七年(271),归属宁州。

唐初属昆州。

南诏国时为银生节度地。

宋大理国时归隶威楚府。

元至元十二年(1275),为南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归楚雄府。

清康熙八年(1669),隶属南安州。

1912年,改南安州为南安县,后易名摩刍县,1929年,名双柏县。

1947年,改归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

1949年12月,滇西人民政府专员公署成立,双柏县划归其辖。

1950年1月21日,双柏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楚雄专区。

1958年4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双柏县为州辖16县之一。

1958年10月,并入楚雄县,设双柏区。

1959年11月恢复双柏县,名称沿用至今。

夏商为梁州域。

周,合梁于雍为百濮地。

战国,属楚,杂蛮居之,名目直赕。

秦开滇国地通道,置吏。

汉属益州。

三国时为蜀地,属建宁郡。

西晋为晋宁郡。

东晋、南北朝时为爨氏大族所居。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濮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为傍州。

大理国时称牟州。

元宪宗四年(1254)设立牟州千户,至元十二年(1275)更名为定远州,后降为定远县。

1914年,取古地名“牟州”、“定远”之首字更名为牟定县,属楚雄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牟定县,属楚雄专区。

1958年10月15日至1959年11月4日并归楚雄县,为牟定区。

1959年11月5日恢复牟定县,名称沿用至今。

汉代属益州郡;三国属蜀国建宁郡;晋属爨部;唐初置邱州;1913年4月,镇南州降为镇南县;1949年12月28日,中共滇西地委接管镇南县,设镇南县人民政府;1954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镇南县更名为南华县,名称沿用至今。

元始置姚州,后于天历元年(1328)置姚安路,始有姚安地名。

明洪武七年(1384),设姚安军民国府。

清乾隆年间,罢府为州,属楚雄府辖。

1914年,改姚州为姚安县。

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合为大姚县。

1961恢复姚安县,名称沿用至今。

南诏时为大姚堡,属弄栋节度。

宋代大理国时属统失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大姚县,初隶大理路姚州,后属姚安路姚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隶姚安军民总管府,后改属姚安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撤销姚安府,大姚改归楚雄府。

1950年属楚雄专区。

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同年6月,姚安,永仁,大姚,盐丰四县合并为大姚县,名称沿用至今。

永仁古称苴却,汉、魏、晋、南北朝时分属益州郡和越嶲郡的弄栋(今姚安)和蜻蛉(今大姚)两县所辖。

隋属蜻蛉县。

唐初置强乐县。

唐南诏时属弄栋节度地。

宋大理国后期属姚州都督所辖统矢府大姚堡。

元属大理下万户府的同矢府千户和大姚堡千户。

明属姚安府。

清道光三年(1823)属楚雄府大姚县,置苴却巡检司分治。

1913年,改苴却巡检司为苴却行政区域,设行政委员。

1924年,苴却行政区域正式由大姚县析出设县,先取名方山县,后取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定名永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楚雄专员公署。

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年并入大姚县。

1961年,从大姚县析出,仍设永仁县,至今。

汉属越嶲郡三绛县、弄栋县。

蜀汉属云南郡蜻蛉县、越嶲郡三缝县。

西晋属宁州。

东晋属建都郡。

唐武德七年(624)置西豫州,属姚州都督节度。

贞观三年(629)改为縻州。

大理政权时期设华竹部,属威楚府。

元至元十六年(1279)设元谋县,属武定路军民府。

明、清因之。

民国设元谋县,初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47年属第八行政督查专员公署。

1950年1月19日解放,属武定专员公署。

1953年武定、楚雄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属楚雄专区。

1958年4月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属之。

同年8月,元谋、武定两县合并为武定县,设立元谋片。

1959年11月恢复元谋县,名称沿用至今。

武定原为“古荒服地”,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地。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属益州郡。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武定属宁州建宁郡。

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

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今昆明)辖地。

唐初属南宁州总督府地。

贞观六年(632)罢南宁州总督府,以其辖地归属戎州都督府。

唐南诏时,为三十七部之罗婺部。

永泰元年(765)属拓东节度辖。

宋代大理国时仍为罗婺部隶威楚府。

蒙古宪宗四年(1254),罗婺部首先归附,七年(1257)立罗婺万户府。

元至元八年(1271年)并仁德(今寻甸一带)、于矢(今贵州西部盘县、普安一带)2部入罗婺部,更置为北路,设北路总管府。

至元十二年(1275)将仁德、于矢分出,各立路府,改为武定路,属云南行中书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

万历三十五年(1607)罢称军民,为武定府和曲州。

清初仍为武定军民府(何时恢复军民府无考),属云南布政司,领和曲、禄劝2州和元谋县。

乾隆三十年(1765)裁军民府为武定府。

三十五年(1770)裁和曲州,降武定府为直隶州,领元谋、禄劝2县。

1913年4月,废直隶州,改设武定县,属滇中道。

1916年道废,直属省。

1949年12月14日武定解放,成立武定县临时军政委员会。

1950年1月19日,撤销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武定县临时人民政府,所辖19个乡镇统一建立行政委员会。

同年6月8日武定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0年武定设专员公署,辖安宁、富民、禄劝、罗次、武定、元谋六县。

1951年为各族各界联合人民政府。

1953年3月武定并楚雄,属楚雄专区。

1957年改为武定县人民委员会。

1969年为武定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武定县,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