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戴家场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戴家场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戴市志》记载:戴市,原名戴家场。相明朝晚期有戴姓手工业者迁此。专事织染土布和兼营买卖生意,慢慢形成集市,亦称为戴家场。场有特指市集之意,故简称戴市。
南宋开禧二年(1206),大户人家谢守春在此开榨油作坊,故名。
明洪武元年(1368),此地修建关圣庙后,村民迁此定居,故名。“关圣”指三国时期蜀将关云长,尊称为关圣。
清顺治元年(1644),顾姓人家迁入此地,定居漕河堤坝上,故名顾河坝,简称河坝。
清道光元年(1821),一林姓恶霸在此设卡拦路,强要买路钱,乡民愤称拦林口。后以谐音改南林口。
清雍正元年(1723),一沈姓举人上京应试,于此地小庙拜佛许诺,金榜题名践诺,将小庙修葺一新,命名沈家庙,简称沈庙。后引为村名。
原名土地沟,以沟头土地庙得名,因是刘绍南烈士故里,更名绍南村以示纪念。
因村址位于运粮河旁,常有水獭出没,人称水獭埠,后以谐音改称水塌埠。
元至正十三年(1353),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准备在此地建沔阳城,运来大量木料。沔阳人也想在沔阳建城,开工前夜,偷偷把木料运走。人们以为木料一夜间全部坍塌,故称此地为寄木塌。
此地一河流名为“树桩河”。相此河形成之前,这里为一片树林,经砍伐后留下成片树桩。清朝中期,洪水泛滥,形成河流,树桩淹没其中。涨水时,河水淼淼;退水时,树桩时隐时现,故人称此河为树桩河。村名以此河名命名。
以所辖自然村竹林湾命名,简称竹林。
据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周惟炳与姜洪氏皆五十无子,在此建桥年余后生子,故名百子桥。又因桥以柏树建成,又名柏桥。
村域系老龙潭河洪水冲成的渊潭和螺形滩涂,故名螺蛳滩,简称螺滩。
元至正十七年(1357),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乘官船至此地河港停泊,得名官港河,由河名派生村名。
因所处地域居民以卢姓为主,故名卢家墩,简称卢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