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各村地名由来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各村地名由来

  在清嘉庆年间就有人居住,东北紧靠卧龙湖。据说当时有一个从此地路过的盲人,用此处井水洗脸洗眼,从此以后眼睛就能看到东西了,后来人们高兴的称此地为圣水屯。后来人们来此地居住,并谋取了一个小官,改称为胜官屯。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当官的官写成关心的关了,得现名胜关屯。 [详细]
  清光绪初年,有王姓、李姓、刘姓、侯姓、赵姓五户人家闯关东来到此地开荒占草。故称此地为五家子。 [详细]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蒙古族人在此圈地放牧,嘎力得是蒙语凤凰的意思,因居地中间有溪水长流,两侧有山岗,如同凤凰展翅欲飞,故得名嘎力得窝堡。至道光年又有张姓等6户从山东逃荒到此处落脚,在村东头租种蒙古人的土地,称为六家子,至光绪年间,到此定居者渐多,东西相连,实行屯甲制时称嘎力得窝堡。该村民国时属三区,伪满时为立德村所在地,解放初为笫九区。1961年成立善友屯人民公社,1969年善友屯公社迁至嘎力得窝堡。1960年代,群众更村名为东升村。同时公社也更名为东升公社,1981年正式批复。 [详细]
  清咸丰年间有历姓、陈姓人家从山东逃荒至此,搭建窝棚首居此地,开荒占草,繁衍生息。因历姓家族发展旺盛,因此称此地为历家窝堡。 [详细]
  清光绪年间有一吴姓人家从山东移民到此搭了个窝棚居住下来,开垦荒地,取名为吴家窝堡。 [详细]
  原有一条河东西向贯穿屯间,将其分成南北两屯。建国后河道整治将其改向了山后。后由最早有人居位住,在咸丰年间有一王姓人家闯关东至此,开荒占草,背北山首居此地,得名靠山屯,因和前屯在方位上属后,故又叫后靠山屯。随着大量逃荒者至此定居者不断的增多,发展居住到河道的南岸,接近于前山岗,故称为前靠山。现两屯已经连居,合称靠山屯。 [详细]
  清咸丰年间,黄姓人家从山东闯关东至此,被临近莲花岗自然屯居住的刘姓人家收留,刘姓人家非常善良,对待该户特别友好。稳定之后,黄姓人家带着这份感激之情来到现在的善友屯开荒占草,定居于此,取名为黄善屯。至今黄刘两家后代仍以兄弟相称。后来清博旗亲王伯顔诺谟祜祭日时曾雇喇嘛念经悼念,经文为“善友经”也是“善良友好”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称为善友屯。 [详细]
  道光年间,随公主席嫁的金、张、李三姓人家最早到此开荒占草,建房居住。三户东西相邻,每户房舍宽敞明亮,坐落的庭院也特别大,故称大房身。 [详细]
  该屯名因当地有清时蒙王府一个陵园而得名,因地处该乡南部而称南小陵。 [详细]
  清嘉庆年间从山东闯关东至此雷姓,范姓人家开荒占草,搭窝棚首居此地,繁衍生息,后以雷姓居多,得名雷家窝堡。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