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付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付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落户,因村西靠沟,故名郭沟。村东北有郭氏祖茔。清中期,崔、李二姓迁入,郭姓迁出,村名沿用。
高庄寨:清嘉庆年间,高姓从高丘寺牌龚庄迁此成村,名高庄。清咸丰八年(1858)千总高积德、陈作揖等创修寨,名高庄寨。清宣统三年(1911)候补知县高益善重修,村名仍为高庄寨。东刘庄:清道光年间,刘姓从刘楼迁此成村,名刘庄。后因重名,更名东刘庄。
汪姓建庄,名汪营(南有汪坟,建庄时间无考),汪姓已无人。今为多姓聚居,王姓居多。王姓系清乾隆年间从汉沟(三店镇)迁此落户,村名沿用。
位于谷河下游,八里直河入汾河处,曾名直谷头,又名直河头,1949年后定今名。
曹姓于明初从山西移民来定居,以姓命名曹营。
据《碑文》记载:明初,韩姓从山东枣庄移民(北)韩老家(莲花街道),又从(北)韩老家分支到(南)韩老家,从南韩老家迁至国公庄。清康熙年间,从国公庄迁此定居。因距南北韩老家各60里。定村名韩腰庄。后修关帝庙,更名韩关帝庙。清宣统三年(1911)从九品韩馨.庠生曹士彦.监生赵国宝等创修寨,名韩关帝庙(又名忠义寨)。民国末年,寨、庙俱废,更名前韩营。
于姓系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始居把牛庄(王明口镇),后居于奶奶庙。明成化年间,从于奶奶庙迁来兄弟四人,分居前后两地,称千前于寺、后于寺。
为冯姓所建,原名冯庄。另据《崔氏家谱》记载:来祖系从山西移民住黄庙集东头老庄(今崔小庄)。明嘉靖年间,从老庄迁此落户,清咸丰七年(1857)崔会山倡捐修寨,名冯庄寨(又名同心寨),简称冯寨。
明末,张姓由山西迁此成村,因汾河上筑堰而得名。
东李大庄:李姓系明代山西洪洞移民。清乾隆年间,兄弟四人分居,从范桥(官会镇)迁此成村。来时携带分家时之破锅,人称“破锅李”。因西有李大庄,位于东,亦名李大庄。后更名东李大庄。西李大庄:李姓系明代山西洪洞移民,清乾隆年间,由板桥集北迁此成村,当时村西贾庄只有一户,李姓四户,故称李大庄。因东有李大庄,名西李大庄。
据《牛氏家谱》记载:牛氏家族于清代从刘庄寨(现属莲花街道)迁此定居。因清代官员赴官会住宿此村,人称牛官庄。后来他姓族人迁居增多,大大超过牛姓,易名官庄。
李姓系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始居李营(高寺镇)。清乾隆年间,迁此成村,因经营木业发财致富,建双庙,人称“李双庙”。简称双庙。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新立”。1978年复名双庙。
前于楼:清代,崔姓从黄庙集东小崔庄移此,因在于楼之前,命名前庄。1949年后,随着于楼更名后于楼,更名前于楼。后于楼:清代,于姓从于寺迁此定居,定居后发现楼残基,因名于楼,1949年后更名为后于楼。
明初,黄姓从山西移民项城县城(今秣陵镇)定居,后人口繁衔,于明弘治年间,一支从县城迁居今黄庙村西建庄,村名黄庄。清乾隆年间,黄族财源广进,兼有官职,倡导兴建庙宇,名黄庙。跨泥河原有木桥,来往行人和烧香求神者增多。木桥两端迁居孟、崔两族,形成村落,以黄庙命村名。
《崔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崔姓由老庄(小崔庄)迁此建村,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