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吉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吉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小府”实际是校府,因清朝以前系校尉武衙门驻地而得名。又有一说,小府是吉县孤村之一,明清时于此处设书院,故名小府。
地处县城东关与县城合为一体故名,清属上坊(相当于现在乡),现名东关。
负责水洞沟、烟里等居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因地处县城扶风桥之南而得名。
因位于学堂背后而得名,学堂设在孔庙内。学背后位于县城文昌庙现为政府机关驻地背后,因此就得名学背后。
负责祖师庙、阳儿原、下阳庄、柏凡头居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祖师庙,原名面武村,相传在明末,村前设习武场,因名面武村,后住户增多,村庄扩建至祖师庙宇边(庙现无存),故在清朝中期易名祖师庙村。
负责谢悉、辛村、仪村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谢悉系人名,北魏525年,羌族部落首领谢悉参加云太山起义,战死后,人们即以其名命村。
负责山阳村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因地处管头山南岭坡下,山南水北为阳,故名山阳。
负责林雨、岳家庄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因清雍正年间天旱不雨,人心恐慌,知州甘士瑛率众在该村龙王庙祈雨,“果应”,甘士瑛遂与龙王献上一匾“甘霖普降”,故名林雨。
上东村位于兰村东边,兰村是春秋时期古国之一,因处兰村以东,故称东村,东村分两个村,位于北边的地势较高,故称上东村。
此庄与永固在同一塬面,永固建村较早,当初该庄土地属于永固,为安固,岁月稍久,“安”子被读为“兰”音,乃古音特色之一,书面也就写成兰。
负责兰村、于里、浪北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兰村相传在唐前叫“兰侯镇”,为春秋古国之一,吉县志“清黄河总督兰弟锡故里”,以此名兰村。
负责大田窝、前德、朔里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原名大天湾,因该村地形四周山垣环抱,中间地面宽阔,清水河从东西两峡口通过,村前有北光村沟,村中背后有一小沟,到此觉天大地大,故名大天湾,至清易名大田窝,因两沟交一河形成不规则十字,被四周围包起来,好比大田字,故名大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