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曾分别称东北坊、西北坊、顺城关、文家庄街公所。 1955年为城关的一个管理区,1960年又分为三个管理区。 1962年又改称为北关办事处(实际相当于居民委员会建制),1997年改为北关街道,沿用至今。 |
1997年成立,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解放前曾称“东南街坊公所”。 解放后按照全城街巷的次序排列为七、八条街,1958年称东南管理区。 1962年改为“东南居委会”,后改为“东南办事处”(实际相当于居民委员会建制)。 东南街道办事处1995年前属原城镇管辖,后属原城关镇管辖,1997年1月与城关镇分离后,正式成为介休市正科级建制,是介休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 |
1997年成立,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1997年成立,沿用至今。 |
明初,境内设义安里、大期里、席村里、洪相里、辛武里、人安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合里并甲,义安里与张良里合并设安良里、席村里与人安里合并为席人里,大期里与辛武里合并为大武里,礼城里、东段里、洪相里合并为相城东里。 清顺治九年(1652),安良里与大武里合并设安大里。 1918年,改为区村制,为第三区管辖。 1949年属介休县二区。 1953年6月,设义安乡,属二区。 1958年5月,义安和东湖龙合并为义安乡。 同年9月,并入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设义安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开,义安人民公社改称义安乡。 同年8月,改为义安镇。 2000年6月撤乡并镇,义安镇、北辛武乡、万户堡乡合并组建义安镇,沿用至今。 |
张兰镇为西汉文帝中都旧址。 隋唐时期名张兰堡。 明初境内设南张里、北张里、田堡里、上梁里、下梁里、张原里、史村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合里并甲,境内设南张里、张史里(张原里与史村里合并)、北堡里(北张里与田堡里合并)、东梁上下里(东神里与上里里、下里里、下梁里合并)。 清顺治九年(1652),谷南兴里与南张里合并为北谷里、北堡里与张史里合并为北史里。 清乾隆十七年设巡检,乾隆二十二年置汾州府同知衙驻张兰,专管洪山水利事务。 1918年改为区村制,为第四区管辖。 1949年,属一区人民政府,1953年6月,设张兰乡,属第一区。 1958年5月,张兰、北辛武2乡合并为张兰乡。 同年9月,并入跃进人民公社。 1959年3月,设张兰人民公社,1961年4月,三县分设后,复设张兰公社。 1963年,张兰公社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个大队合并为张兰大队,张兰公社辖9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称张兰乡。 同年9月,改称张兰镇,沿用至今。 |
明初,设张良里、王里里、武同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张良里与义安里合并为安良里,王里里与王村里合并为王里村里,石涧里与武同里合并为涧武里。 清顺治九年(1652),境内分属涧安里、安大里、王相里。 民国时期仍沿用清朝沿革。 1953年6月设张启乡,属二区管辖,1956年2月张良乡称连福乡,1958年5月归义安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9月并入火箭公社,1959年5月设连福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 1961年设张良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为连福人民公社,1964年4月连福人民公社分社为连福、东湖龙公社,1984年4月改为连福乡,同年8月改称连福镇,2000年撤乡并镇,连福镇,东湖龙乡,樊公乡,化家窑乡合并,称连福镇,沿用至今。 |
明初,设石屯里、张家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石屯里、张家里合并为张石里。 清顺治九年(1652),张石里与韩西里、三水里合并为韩张水里,1918年后,改为区村制,属三区管辖。 1949年属二区管辖。 1953年6月,设洪山乡,仍属二区管辖。 1954年,撤销区级建制,洪山乡归县直管。 1958年5月,划归义安公社。 1958年9月,划入火箭公社。 1959年3月,改属三佳公社。 1960年,增设洪山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称洪山乡,同年8月,改为洪山镇,沿用至今。 |
明初设遐壁里。 清顺治九年(1652)遐壁里与席人里合并为席遐里。 1918年后改为区村制,归二区管辖。 1956年设龙凤乡。 1958年5月划入城关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划入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3月设龙凤人民公社。 1960年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61年4月复设龙凤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龙凤乡。 2000年6月撤乡设镇,改称龙凤镇,沿用至今。 |
明初,曾设兴地里,南靳里、党谷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兴地里,南靳里、党谷里合并为谷南兴里。 清顺治九年(1652),并入谷张里。 民国时期仍沿用清朝沿革。 1956年2月,设西靳屯、大靳、兴地3个公社。 1959年3月,兴地、秦树属静升公社管辖,西靳屯归城关公社管辖,大靳归龙凤公社管辖。 1960年,撤销龙凤公社,大靳归城关公社管辖。 1961年4月,三县分设,介休复设秦树公社和西靳屯公社,大靳归秦树公社管辖。 1962年,增设大靳公社。 1984年9月,秦树公社、大靳公社、西靳屯公社改设为秦树乡、大靳乡、西靳屯乡。 2000年撤乡并镇由秦树乡、大靳乡、西靳屯乡合并为绵山镇,沿用至今。 |
明初,设义棠里。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义棠里与刘同里合并为义同里。 清顺治九年(1652),宋西里与义同里合并为三宋义里。 民国时期仍沿用清朝沿革。 1949年,属第五区。 1950年3月,第五区撤销,属第四区。 1953年6月,设义棠乡。 1958年5月,设义棠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并入钢铁人民公社。 同年底,复设义棠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称义棠乡。 同年9月,改为义棠镇,沿用至今。 |
明初,境域设西北坊、西南坊、东南坊。 清顺治九年(1652)设西北坊、西东坊。 1918年后,改为区村制,归一区管辖。 1956年3月,设城关镇。 1960年,改称为城市公社。 1964年6月,改为城关镇。 1966年,城关镇分设为城关镇和城关人民公社。 1980年,城关镇更名为城镇。 1986年,城镇和城关乡合并为城关镇。 2000年6月撤乡并镇,改为城关乡,沿用至今。 |
1949年,属第五区。 1950年,属第三区。 1956年,属西段屯乡。 1958年5月,属城关公社;同年9月,并入卫星公社。 1959年5月,属城关公社。 1961年,属宋古公社。 1984年4月,宋古公社改宋古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