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坑底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坑底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说原是胡姓迁居,其屋建在小坑沿,外面有块小平地,故称坑底,清末文人雅化为玉壶,民国时期曾称玉壶乡,1950年后恢复原名。
原名当龟洋,因村貌似九龟下洋,故名。
本村位于三小溪汇合处,必须严守东方以防山洪,故称“守东”,后因方言演变为“小东”。
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一年冬天,魏大雅到“底头”找牛,见一群牛卧在一处不积雪的地方悠闲反刍,就把家从外洋迁入底头居住,因“底头”与“地头”谐音,村名因而就演变为“地头”。
(1)传说本村就近有一大岩磜,像狮头,原名“狮前”。后“狮”“司”方言近音,演为今名。(2)据考,明景泰六年(1455),划政和,福安县地设置寿宁县,将原渔溪巡检司从渔溪迁往县北至官山(寨宝尖),址即仅司前,明嘉靖十年(1541)再度迁斜滩镇,至今仍有官司坪存在,因在原巡检司址后面建村故名。
吴姓迁居时拾有金条,方言称“金幹”,后人不见金幹,以一岭较长改今名。
周姓始居,村口有森林,原名“周林山”,后吴姓文人认为集居都姓吴,在“周”字边傍加“禾”字,故称“稠林山”,后简为今名。
传说原来这个小盆地有36村,以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命名,后来集居到东村上方,故称“上东”。
村边一岭较长,故称。
村居浩溪下游,原名“浩溪尾”,后又以居半岭处的小平底改为今名。
村居一小溪边的上端,意为来势浩浩荡荡,原名“浩溪头”,1949年10月后简为今名。
村边有一山凹(垄)较直,其水出焉,始居时名直源,后因方言近音演变为今名。
最早名“库溪”,后因被山洪冲刷,名“冲溪”,因“冲溪”不吉利,后因村前一小坑如弓形,并有草地,所以把弓加“草”称为“芎坑”。
位于大山南面,地洋方向称前,故称“山前”。
原因山形如象,称“象地洋”,后谐音为“上”,1949年10月后简称“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