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临安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临安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凤亭、庆仙、兴化、孝感乡。

明代仍之。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实行里(图)制,属庆仙一图、奉(凤)亭一、二图和福兴二图、庆仙二图的一部分。

至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庆凤乡。

1928年实行村里制,以区管村,属庆凤区。

1935年为东山、凤亭、新化乡。

1938年为凤亭、东山、新化乡1945年称玲珑、新化乡至解放。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金源、禹前、高东、秀泉乡和横锦乡的一部分,属玲珑区。

1956年10月禹前乡、金源乡的上源、化龙村和高东乡的雅坞村合并为禹前乡。

高东、秀泉乡和横锦乡的玲珑村合并为玲珑乡。

1958年10月由禹前、玲珑乡合并建立玲珑山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玲珑山公社为玲珑山乡。

1988年4月改玲珑山乡为夏禹桥镇,1993年3月更名玲珑镇。

2001年8月撤销玲珑镇建制,设立玲珑街道。

2007年12月村规模调整,卦畈村划归锦南街道。

2015年10月,新设玲珑山社区。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玲珑街道属临安区。

2018年9月,临安区开展撤村建居工作,撤销玲珑村、东山村,建立东山社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衣锦南乡。

明代称庆仙乡。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属庆仙二图、南北二图。

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庆凤乡。

1928实行村里制,以区管村,属庆凤区。

1935称甘樟乡。

1941称横溪乡。

1945撤区并乡,称玲珑、锦南乡至解放。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上礼、甘山乡,属玲珑区。

1956年10月两乡合并为上甘乡。

1958年10月由上甘、青贤、上东、横溪乡和城关镇合并建立临安人民公社。

1961年9月从临安公社分建上甘公社,属玲珑区。

1984年4月改上甘公社为上甘乡。

2001年8月撤销上甘乡建制,设立上甘街道。

2007年12月村级规模调整,锦城街道市坞村、兰锦村,玲珑街道卦畈村划归锦南街道管辖。

2008年1月更名锦南街道。

2015年,设立锦溪社区。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锦南街道属临安区。

2018年撤村建居,撤销兰锦村、卦畈村,建立兰锦社区、卦畈社区。

“衣锦城”建设城垣已历千余年。

唐时为“石镜镇”兵营,龙纪元年(889)建安众营,光化二年(899)诏改安众营为衣锦营,天复元年(901)五月钱鏐衣锦还乡,昭宗下诏升衣锦营为衣锦城。

后梁开平元年(907)改衣锦城为安国衣锦军。

县治原在高陆(今高虹镇高乐),南宋景定三年(1262),迁西市(今西墅)保锦山下。

明洪武(1368~1398)初又迁东市太庙山右,即今所在。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临安、福昌、兴化、衣锦北乡。

明代为南北乡附郭和国昌乡的一部分。

清康熙二十四年(1759)实行里(图)制,为庆云一图、灵凤二图、福兴一图、福兴二图、南北一图、南北二图、南北三图。

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临安城。

1928年实行村里制,以区管村,称城区,辖锦城里、城西里、李西、横潭、兰锦新村、郑西岳村、潘家、集贤、大马、小马等10村。

1930年锦城里、城西里、李西村合并为锦城镇。

1935为锦城镇和思古、谷昌、新化乡。

1941年属锦城镇和苕溪、新化、灵鹤、谷昌乡的一部分。

1945年10月为衣锦镇和新化乡、苕溪乡、化龙乡的一部分至解放。

1949年7月建立衣锦镇,1950年5月,改称城关镇,同年7月划乡建政,建横锦、青柳、横溪乡,属玲珑区。

1956年10月横锦乡并入上东乡,青柳乡并为青贤乡。

1958年10月由城关镇和上东、横溪、上甘、青贤乡合并建立临安人民公社。

1959年7月从临安公社划出兰锦、横潭、西墅、锦桥、胜利、新民、临天7个生产大队和原城区范围,恢复城关镇建制。

1960年5月,撤销城关镇,复并为临安公社。

1961年10月建立临安镇,同年临安公社分为临安、上东、上甘、横溪公社。

1962年改临安公社为临天公社,同年10月临安镇将原划入的7个生产大队归属临天公社。

1965年4月上东公社并入临天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时称临安镇和临天、横溪乡。

1992年5月一镇二乡合并为锦城镇。

2001年8月撤销锦城镇建制,设立锦城街道。

2008年1月村规模调整,市坞、兰锦村划归锦南街道,崇阳村划归高虹镇,青山湖街道民主村、太湖源镇泥川村、横畈镇大罗村划归锦城街道。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划出苕溪以北金马、龙马、上东、集贤、潘山、新联、平山、回龙、东湖、民主、大罗、泥川12个行政村,马溪、西墅2个社区,马溪、竹林、西墅3个居民区,新设锦北街道。

2015年10月,增设戚家桥社区和琴山社区,林学院社区划归锦北街道。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锦城街道仍属于临安区。

2018年9月撤村建居,撤销泥山湾村,撤销余村居委会、东门居委会、青龙居委会、锦桥居委会、胜利居委会、新民居委会、西瓜居委会、横潭居委会,建立余村社区、东门社区、青龙社区、胜利社区、长路畈社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临安、国昌、德义、大云乡。

明代为南北乡和国昌、大云、安义乡。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实行里(图)制,属大云二图、谷昌一图、安义一图和南北一图的一部分,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安南乡。

1928年施行村里制,以区管村,属安南区。

1935年为锦城镇和贤义、谷昌乡。

1945年为衣锦镇、五柳乡至解放。

1949年7月属衣锦镇,1950年5月改称城关镇。

同年7月划乡建政,建上东、集贤、西林乡,属玲珑区。

1956年10月西林乡并入上东乡,集贤乡并建青贤乡。

1958年10月城关镇与上东、青贤、横溪、上甘乡合并建立临安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划出7个生产大队,与原城关镇区域复建城关镇。

1961年10月从临安公社分建上东公社,城关镇更名临安镇,1962年临安公社更名临天公社。

1965年4月上东公社并入临天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临天乡。

1992年5月临安镇与临天、横溪乡合并为锦城镇。

2001年8月撤销锦城镇,设立锦城街道。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从锦城街道析出金马、龙马、上东、集贤、潘山、新联、平山、回龙、东湖、民主、大罗、泥川等12个行政村,马溪、西墅2个社区和马溪、西墅、竹林3个居民区,设立锦北街道。

2015年新增西径山社区、林水社区。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锦北街道属临安区。

2018年,撤村建居,撤销回龙村、平山村、东湖村、新联村、集贤村、潘山村、民主村,撤销竹林居委会、马溪居委会、西墅居委会,建立回龙社区、竹林社区、集贤社区、潘山社区、民主社区,林水社区更名为平山社区,西径山社区更名为五柳社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灵凤、庆云、大云乡和东平乡的一部分。

明代仍之。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实行里(图)制,属谷昌二图、灵凤三图、南北三图、大云一图、庆云二图、庆云三图,领黄板(横畈)镇。

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为谷灵、高庆乡。

1935年设横畈镇和谷灵、鹤川、灵瑞、云二、白水乡。

1941年为横畈镇、灵鹤、天柱、青山、白水乡。

1945年称青山乡,横畈镇更名锦北镇直至解放。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青山、石泉、朱研、鹤山、横畈、潘洪、光明乡。

1951年4月横畈改乡为镇。

1956年9月横畈镇和潘洪、光明乡合并为横畈乡,同年11月青山、石泉、朱研、鹤山乡合并为临东乡。

1958年10月由临东、三口、亭子乡合并建立亭子人民公社,横畈、长乐乡(今高虹)合建横畈公社。

1960年11月亭子公社更名青山公社。

1961年9月青山公社分为青山、三口、板桥公社,横畈公社分为横畈、高虹、龙门、潘洪公社。

1965年4月划潘洪归横畈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境内为青山、横畈乡。

1985年5月撤乡设立青山、横畈镇。

2001年8月撤销青山镇建制,设立青山湖街道。

2007年12月村规模调整,民主、大罗村划归锦城街道。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横畈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青山湖街道。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青山湖街道仍属临安区。

2018年撤村建居,撤销胜联村、青山村、蒋杨村、研口村、坎头村,建立相府社区、胜联社区、青山社区、研口社区、大园社区、蒋杨社区、鹤亭社区。

后汉建安十六年(211)置临水县(后改临安县),治所高陆(高乐),南宋景定三年(1262)治迁西墅。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高陆、永宁乡。

明代称高陆乡。

清康熙二十年(1681)实行里(图)制,为高陆一图、高陆二图和庆云三图、灵凤一图的一部分,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高庆乡。

1928年撤乡设区,属高庆区。

1935年实行乡镇制,属高乐、龙门、福胜乡和灵凤乡的一部分。

1941年为古城、龙门、灵山乡。

1945年10月起称古城乡至解放。

解放初乡名依旧。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高虹、长溪、石门乡,属横畈区。

1956年9月三乡合并为长乐乡。

1958年10月由长乐、横畈乡合并建立横畈公社。

1961年9月从横畈公社分建高虹、龙门公社。

1981年9月龙门公社因地区重名更名石门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高虹、石门乡。

1996年6月高虹撤乡建镇。

2001年8月撤销石门乡建制,并入高虹镇。

2007年12月村规模调整,锦城街道崇阳村划归高虹镇管辖。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高虹镇仍属于临安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临安县天目、金岫、神龙乡。

明代为天目、金岫、辰隆、永安乡和福兴乡的一部分。

清康熙二十四年(1759)实行里(图)制,属金岫一图、永安一图、辰隆一图、天目一图和灵凤一图、福兴一图的一部分。

至清宣统二年(1910)图名依旧。

民国初期称金永乡。

1928年实行村里制,以区管村,属金永区。

1935年撤区并乡,为青云、新岫、福兴、锦龙、永庆、李荷、泉庄、永安乡。

1941年为苕溪、灵山、天目、永安乡。

1945年并为天目乡、永安乡至解放。

解放初乡名依旧。

1950年划乡建政,建青溪、夏村、镇龙、杨岭、天源、淙社、荷阳、指南、白沙乡,属青云区。

1956年9月,天源、荷阳、淙社(除观莲村)合并为天目乡。

同年10月,青溪乡和镇龙乡的浪口、郎碧、青柯村,杨岭乡的佃村,夏林乡的夏村、横路村,淙社乡的观莲村合并为青云乡。

夏林乡的举足村、镇龙乡的金岫村和杨岭乡合并为东目乡,指南、白沙乡合并为临目乡。

1958年10月,青云、天目、东目、临目四乡合并建立天目山人民公社。

1960年9月更名为东天目公社。

1961年9月分设青云、东天目、碧淙、杨岭、临目5个公社,属天目区。

1963年2月从青云公社分设夏村公社。

1965年4月,夏村、碧淙公社并入青云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青云、东天目、杨岭、临目乡。

1988年12月青云改乡为镇。

1992年5月为青云镇与东天目、杨岭、临目乡。

2001年8月撤销一镇三乡,合并设立太湖源镇。

2007年11月村规模调整,泥川村划归锦城街道,现属锦北街道。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临安撤市设区,太湖源仍属于临安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故鄣地置丹阳郡,领於潜县,镇域始为县治。

隋开皇十三年(593)越国公杨素筑於潜城。

唐侍考。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於潜县惟新乡和波亭、潜川乡的一部分。

明成化间(1465~1487)称坊郭、惟新后乡、波亭后乡和波亭前乡的一部分。

清嘉庆十七年(1812)通行庄法,以乡管庄,属坊郭、波亭后、惟新后乡和波亭前、潜川前、丰国后乡的一部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称坊郭、惟后、波后乡和丰后乡的一部分。

民国初期称於潜城和泗洲乡。

1932年置潜阳镇和镇赤、湖山、西溪、七贤、甲昔、扶西、中杨、古堰、昔口、方元、乌金、青檀、百花、公山、英湖、逸湖、丰溪、三益、千茂、溪林、泗洲、朱湾、杨洪乡。

1938年为潜阳镇和西菩、凤林、祈祥乡。

1947年称潜阳镇和凤凌乡至解放。

解放初乡镇名称仍旧。

1950年4月至7月划乡建政,建城关镇和横山、观山、平山、凌口、方元、横岭、堰口、交口、绍鲁、千洪乡。

1956年3月观山乡并入横山乡,交口乡并入绍鲁乡,横岭乡并入方元乡。

1958年10月由城关镇和横山、凌口、千洪、横路、鹤里乡合并建立潜阳公社,下设6个管理区,属昌化县。

1959年7月从潜阳公社分建潜阳镇,1960年6月复并潜阳公社,同年11月改潜阳公社为於潜公社,属临安县。

1961年9月从於潜公社分建凌口、千洪、横路公社。

1962年2月置於潜镇,於潜公社复称潜阳公社。

1969年3月於潜镇再并潜阳公社,1970年4月千洪、凌口公社并入潜阳公社,1971年1月恢复千洪、凌口公社建制。

1973年6月恢复於潜镇建制。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於潜镇和潜阳、凌口、绍鲁、千洪乡,同年12月撤销潜阳乡并入於潜镇。

1992年5月凌口、方元乡并入。

2001年8月堰口乡、绍鲁乡并入。

2007年12月村规模调整,交口村划归西天目乡(今天目山镇)。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千洪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於潜镇,形成现今政区范围。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於潜县波亭、维新乡。

明初为波亭前乡、维新前乡。

明洪武三年(1370)有太阳地名。

清嘉庆十七年(1812)乡名沿袭明制,辖太阳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称惟前、波前乡。

民国初期称太阳乡,1932年为太阳、桃源、柳源、富源、黄岭、泥钟、景溪、龙山、朱锦、梅园、余庆、阅武乡。

1938年称波西、太源、阅武乡。

1947年称波西、阅武乡至解放。

1950年6月至7月划乡建政,建太阳、太源、双庙、浪山、横路、鹤里、平山乡,分属波前区、天目区。

1956年3月双庙乡并浪山乡,12月太源乡并太阳乡,鹤里、平山乡并入横路乡。

1958年10月由太阳、浪山、方元乡合并建立太阳人民公社,横路乡并建潜阳人民公社,属昌化县,1960年9月归并临安县。

1961年9月原横路、鹤里从潜阳公社析出建横路公社。

1982年2月太阳公社分建太阳、景村、方元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为太阳、景村、方元、横路乡。

1988年4月太阳改乡为镇,1992年5月景村乡并入太阳镇,方元乡并入於潜镇。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横路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太阳镇。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於潜县潜川乡,明成化间(1465~1487)为潜川前、潜川后乡及长安前乡的一部分,清袭明制。

嘉庆十七年(1812)仍称潜川前、潜川后乡。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称川前、川后乡。

民国初期称紫溪乡。

1932年分设紫溪、麻新、中杨、牧亭、城后、竹塔、室干、里家、六合、乐平、胡乐、上濠、里中、漆桑、乐浦、塔徐乡。

1938年称紫城、紫云、丹山、竹亭、长前、六合乡。

1947年称潜川、紫云乡至解放。

1950年6至7月划乡建政,建紫水、牧亭、堰口、青山、乐平、西乐乡,属潜川区。

1956年3月牧亭乡并入堰口乡,西乐乡并入乐平乡,同年10月恢复牧亭乡,1957年4月恢复西乐乡,1958年10月由紫水、牧亭、乐平、西乐、堰口、青山6乡合并建立潜川人民公社,下设6个管理区,隶属昌化县,1960年9月改属临安县。

1972年3月潜川公社分为紫水、马山、塔山、乐平、堰口5个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

2001年8月撤销塔山、马山、紫水乡建制,合并设立潜川镇,堰口乡并入於潜镇。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乐平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潜川镇。

唐至五代称县城。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昌化县永丰乡。

元朝设都,以乡管都,称永丰乡一、二都。

明初沿袭元制,仍为永丰乡一、二都,后撤二都并入三都。

清初乡名依旧。

清雍正七年(1729)通行庄法,为永丰乡一都和三都的一部分,都下设庄。

至清宣统二年(1910)乡、都名称依旧。

民国初期称昌化城。

1928年更名昌城镇。

1932年境内设昌城镇、白牛镇和七里、万安、太平、紫源、孙沈、盛村、高堰、黄柏、西晚、后营、后葛、大南、三合、朱平乡。

1935年朱平乡并入昌城镇,七里乡并入白牛镇,太平、紫源、孙沈乡合并为太源乡,盛村、高堰、黄柏乡合并为虞溪乡,西晚、后营、后葛、万安乡合并为安营乡和三合乡的一部分。

1938年改昌城镇为武隆镇,改白牛镇为白山乡,大南乡并入武隆镇,虞溪乡、太源乡合并为紫云乡,安营乡并入武隆镇。

1945年统称武隆镇、石坎乡至解放。

解放初镇名依旧。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境内建武隆镇、石坎、转革、白牛乡,属昌城区。

1953年5月武隆乡改称武隆镇。

1956年2月转革乡并入白牛乡。

1958年10月由武隆镇和石坎、白牛、龙岗、新溪乡合并建立昌城人民公社,武隆为管理区。

1959年7月从昌城公社分建武隆镇,1960年5月复并昌城公社。

同年11月改昌城公社为昌化公社,属临安县。

1961年9月从昌化公社分建昌化镇和昌化、白牛、龙岗、新溪公社。

1962年改昌化公社为武隆公社。

1969年1月昌化镇并入武隆公社。

1970年4月白牛并入武隆公社,同年12月恢复白牛公社。

1973年6月复建昌化镇。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境内分昌化镇和武隆、白牛乡。

同年12月底撤销武隆乡建制,并入昌化镇。

1987年4月河桥乡的永进、朱白村和龙岗镇的石坦村划归昌化镇。

1992年5月白牛乡并入。

2008年1月,龙岗镇上营村划归昌化镇。

南宋咸淳间(1265~1274)属昌化县吴安乡。

元至明初以乡分都,属吴安乡四都、五都。

明万历《杭州府志》、清康熙《昌化县志》有河桥镇记载。

清雍正七年(1729)通行庄法,仍称吴安乡四都、五都,都下设庄,河桥称庄。

至宣统二年(1910)乡、都名称依旧。

民国初期称昌南乡。

1928年设区不设乡,属昌南区。

1932年置河桥镇和白下、下源、聚秀、三雅、云秀、泥骆、近溜、里丰、石溪、卜茄、赤坞、诸雅、蒲阳、金川、学川、览川、澄川乡。

1935年,白下、下源、聚秀乡并入河桥镇。

1938年改镇为乡,分河桥、维新、石瑞乡。

1945年称河桥镇、石瑞乡至解放。

解放初乡镇名称依旧。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河桥、坑口、河东、赤石、石瑞、学川乡,属昌南区。

1953年5月河桥改乡为镇。

1956年2月学川乡并入石瑞乡。

1958年10月由河桥镇和坑口、河东乡合并建立河桥人民公社,石瑞乡改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更名石瑞公社。

1960年4月由河桥、湍口、石瑞、洪岭、赤石公社合并建立昌南公社。

同年9月改属临安县。

1961年10月昌南公社析为河桥、赤石、石瑞公社。

1970年4月划赤石归河桥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河桥、石瑞乡。

2001年8月撤销河桥、石瑞乡建制,合并设立河桥镇。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昌化县金山乡,元代仍属之,明初为金山乡七、八都,清雍正七年(1729)至清宣统二年(1910)乡、都名称依旧。

民国初期称昌南乡。

1928年乡改区,称昌南区。

1932年分为凉溪、沈溪、仁化、八社、湍源、三瑞、石室、悉山、东川、西川、洪山乡。

1935年八社、湍源、凉溪、沈溪、三瑞、石室、仁化乡合并为昌南乡,悉山、东川、西川、洪山乡合并为洪岭乡与维新乡的一部分。

1945年称文节乡至解放。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境内建董岭、湍口、岔口、洪岭、悉山乡,属昌南区。

1956年2月,董岭、岔口并入湍口乡,悉山并入洪岭乡。

1958年10月,湍口、洪岭、赤石乡合并建立国庆(后改湍口)人民公社,湍口为管理区。

1960年4月国庆(湍口)、石瑞、河桥、洪岭、赤石公社并建昌南公社,同年9月并属临安县。

1961年10月从昌南公社分建湍口、洪岭公社。

1963年1月增设岔口公社,后并湍口。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湍口乡、洪岭乡。

1993年12月湍口撤乡建镇。

2001年8月撤销洪岭乡建制,并入湍口镇。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昌化县玉山乡。

元代仍之。

明初以乡分都,属玉山乡九、十、十一都。

清雍正七年(1729)通行庄法,以都管庄,仍为玉山乡九、十、十一都。

至宣统二年(1910)乡、都名称依旧。

民国初期称昌西乡。

1928年属昌西区。

1931年荆州庄划归安徽省绩溪县。

1932年为吉羊、南州、沙干、大林、乾三、盘川、云溪、马啸、大鹄、马山、石门、浙浪、睦婣、丰亭乡。

1935年吉羊、南州、沙干、大林乡合并为龙峰乡,睦婣、丰宁乡合并为株柳乡,乾三、盘川、云溪乡合并为乾盘乡,浙浪、石门乡合并为浙门乡,大鹄、马山、马啸乡合并为马鹄乡。

1945年称颊口镇、昱关乡、浙门乡至解放。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颊口、朱柳、洲头、夏林、顺溪、白果、马啸、路口、石门乡,属昌西区。

1956年2月,夏林乡并入洲头乡,白果乡并入顺溪乡、株柳乡并入颊口乡,路口、石门乡并入马啸乡。

1958年10月由颊口、顺溪、洲头、马啸乡合并建立昌西人民公社。

1960年9月并属临安县。

1961年9月从昌西公社分建吉口、洲头、顺溪、马啸4个公社,将颊口简写为吉口。

1963年1月增设路口、浙门公社。

1969年1月浙门、路口公社复并马啸公社,一度简称马哨。

1970年4月洲头、顺溪公社并入吉口公社。

1981年1月又分为吉口、顺溪、洲头、马哨4个公社。

同年8月,吉口公社更正为颊口公社,马哨公社更正为马啸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称颊口、顺溪、洲头、马啸乡。

1988年4月顺溪撤乡建镇。

1992年5月洲头、颊口合并建立颊口镇。

2001年8月撤销颊口、顺溪镇建制,合并设立清凉峰镇。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马啸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清凉峰镇。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属昌化县玉山乡。

元代仍之。

明初以乡分都,称玉山乡十二都。

清雍正七年(1729)通行庄法,称玉山乡十二都,以都管庄,至清宣统二年(1910)乡、都名称依旧。

民国初期为昌北乡。

1928年属昌北区。

1932年为岛石、瓦瑶、江公、白竹、丰隆、泰平、桥头、许家、大屋乡。

1935年丰隆、泰平、岛石、瓦瑶、江公、白竹乡合并为仁溪乡,桥头、许家、大屋乡合并为大许乡。

1945年称仁溪乡和仙兰、仲珍乡的一部分直至解放。

解放初乡名依旧。

1950年7月划乡建政,建岛石、杨川、太平、呼日、新桥、上许乡,属昌北区。

1956年2月,杨川、太平乡并入岛石乡,上许乡并入新桥乡。

1958年10月由岛石、呼日、龙井、新桥、上溪乡合并建立昌北人民公社,岛石、呼日、新桥为管理区。

1960年9月隶属临安县。

1961年9月昌北公社分建岛石、呼日、新桥公社。

1963年2月从岛石公社分建太平公社,从新桥公社分建上许公社。

1970年4月又将岛石、太平、呼日、新桥、上许公社合并为岛石公社。

1971年1月复建岛石(含太平)、呼日、新桥(含上许)公社。

1982年2月从岛石公社分建仁里公社。

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境内为岛石、仁里、呼日、新桥乡。

1985年5月岛石改乡为镇。

1992年5月撤销仁里、呼日乡建制,并入岛石镇。

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新桥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岛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