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临湘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临湘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设长安驿,相传东晋长安人氏避乱到此落籍,因称长安。

清代时期,属王禾上、下里。

民国初,分隶一、二、四区。

民国六年(1917年),粤汉铁路通车,设车站于此,遂成集市。

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治由陆城搬迁至此,重建县城。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为长安镇。

1953年,改名城关镇。

1960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辖长安、五里牌各一部分。

1961年,撤销城关公社,恢复城关镇。

1972年,又将五里牌公社的城乡大队划归城关镇。

2007年,撤镇设长安街道。

2015年12月,白云镇、城南乡、长安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长安街道。

2018年3月,长安街道分设为长安街道和云湖街道。

明代时期,属方山都交古里。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属楚冲上里。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属忠防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忠防乡,人民政府驻地忠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4区。

1956年,属桃林乡管辖。

1957年,桃林铅锌矿设此,成立县属工矿镇。

1958年,划归忠防人民公社管理。

1960年,成立桃矿公社。

1968年,合并到忠防公社。

1972年,改桃矿镇。

2004年12月,撤镇建立桃矿街道。

湖南省民政厅办公室2015年11月24日印发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临湘市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同意五里牌乡、桥东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五里牌街道。

2015年12月并入长安街道,2018年初,临湘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从长安街道区域内划出南华、飞跃、王禾、石咀4个社区和三联、大岭、板桥3个村,设云湖街道办事处。

明代时期,属方山都交古里。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属楚冲上里。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属忠防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属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忠防乡辖11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忠防镇,人民政府驻忠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七区。

1956年,撤区后称忠防乡。

1958年,建忠防公社。

1984年,撤社建忠防乡;同年,乡改设忠防镇。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属杨林下里聂市团。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属聂市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聂市镇。

民国三十六年,为聂市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二区。

1956年,为聂市乡。

1958年,成立聂市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聂市镇。

2015年12月,乘风乡、源潭镇、聂市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聂市镇。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临湘县一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福寿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六区。

1956年,废区称万普乡。

1958年,跟陆城合并为江南公社。

1961年,改江南乡。

1984年,改江南镇。

2015年12月,儒溪镇、江南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江南镇。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属方山都西井图。

清初时期,设桃林巡检司。

清道光十年(1840年),属西井上里桃林上图。

清光绪元年(1875年),为桃林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桃溪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桃寿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划为第四区。

1956年,撤区并乡建桃林乡。

1957年,改为县辖镇。

1958年,成立超美公社。

1961年,划出横铺,缩小为桃林公社。

1984年,撤社改桃林乡。

1986年,乡改桃林镇。

2015年12月,横铺乡、桃林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桃林镇。

明代时期,属方山都西井图。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属西井上里。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属柳厂区。

民国11年(1922年),属三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五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柳厂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柳林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九区。

1956年,为柳厂乡。

1958年,属钢铁公社。

1961年,析置长塘公社。

1984年,撤社建长塘乡。

1987年,乡改长塘镇。

明代时期,属方山都交古图。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属交古下里。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属柳厂区。

民国二十二年(1922年),为第3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方白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林山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柳林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4区。

1950年,置白羊田乡。

1951年,属九区。

1952年,改置镇。

1956年,为白羊田乡。

1958年,与长塘合并成立钢铁公社。

1961年,与长塘分开,建立白羊田公社。

1984年,撤公社设白羊田镇。

民国时期,设詹桥乡公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第七区。

1952年,置詹桥镇。

1956年,析詹桥、壁山2个乡。

1958年,由贺畈、壁山、詹桥3个乡合并为詹桥公社。

1961年,缩小为詹桥公社。

1984年4月,社改乡;同年6月,析出6个村建壁山乡。

1985年,与壁山分开建为詹桥镇。

2008年,将贺畈乡、壁山乡与詹桥镇合并设立新的詹桥镇。

新的詹桥镇以原贺畈乡、壁山乡和詹桥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詹桥镇的行政区域。

民国时期,以前为荒洲,后陆续有人迁居垦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岳阳市国营黄盖湖农场,属湖南省十三大国有农场之一。

2000年,由国营农场改制黄盖镇。

民国八年(1919年),设羊楼司区。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5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羊楼司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羊楼司乡。

1949年至1958年,与文白乡、龙源组成羊楼司公社。

1981年,集镇从公社分开,建羊楼司为乡;同年,乡镇合一。

2007年8月1日,与原文白乡、龙源乡合并成为新的羊楼司镇。

民国时期,属滩头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属三区。

1951年,属10区。

1956年,为坦渡乡。

1958年,改坦渡公社。

1961年,将定湖、中山湖分出,仍称坦渡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坦渡乡。

2015年12月,定湖镇、坦渡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坦渡镇。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